|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 名氣不小,知者不多。所作詩歌《苔》因媒體而廣為人知。其實不然,并非如媒體所說的“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至少,我們每一個人在上小學的時候,在朗讀那首“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钡臅r候,就應該知道這首詩,因為,《苔》這首詩比《所見》更有意蘊。 縱然如此,一本《隨園詩話》,一篇《祭妹文》,也足以讓你認識袁枚的不平凡。 袁枚的《苔》其實有二章。 其一: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其二: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兩首詩寫得很好,細細的品讀,各取意味。但作為欣賞者,單純的看別人的品析和解讀,似乎局限了這首詩本身的內(nèi)在涵義,我們不妨結合作者所處的個人和時代背景去理解它,或許你也有新的收獲。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詩尤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