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袁枚論詩有《隨園詩話》,生動易懂,其對詩的論述有些特色。
他說,詩在骨不在格。贊同許渾的“吟詩好似成仙骨,骨里無詩莫浪吟”。強調(diào)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以論詩。這里,首先強調(diào)興趣性情要有詩人氣質(zhì),不是人人都能做詩人,其次還要有親身經(jīng)歷詩才能從骨子里迸發(fā)出來。有名句如 山遠始為容,江奔地欲隨 柳蔭春水曲,花外暮山多 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支化作兩支看 到此已窮千里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進而,詩趣為骨必須有言外之意,“詩無言外之音便同嚼蠟。”應(yīng)該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有如下妙句: 人散秋千閑掛月,露零蝴蝶冷眠花。 呼童細掃蕭湘簟,猶恐殘花落枕旁。 危欄倚遍都無寐,猶恐星河墜入樓。 送迎人自老,新舊歲無痕。 只為華陰貪坐久,不須歸去更熏衣。 袁枚把莊子的“辯生于末學”,(辯論生于小學識里)和荀子的“藝之精者不兩能”結(jié)合起來,要求詩人應(yīng)該既專且精。而且博采眾長,“聲憑宮徵都須脆,味盡酸咸只要鮮”。詩用意要精深,而下筆要平淡。也就是閑居時不可無古人,落筆時不可有古人。 對于詩體袁枚有一喻,古詩如象棋,近體如圍棋。詩之為道,要標舉靈性,發(fā)抒懷抱,才能使人易于被打動(矜化)。詩者人之性情也,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詩人之詩可以養(yǎng)心。詩文寧可如野馬而不羈,不可如疲驢而軟弱。歌必曼其聲則韻多,舞不長其袖則態(tài)少。詩人“不是嫦娥甘獨處,有誰領(lǐng)袖廣寒宮”。 詩家之詩,不過兩題,寫景與言情。這里有寫景易,言情難。景雖好也容易過目遺忘,情果真則往來于心而不釋啊。 相見或因中夜夢,寄來都是隔年書。 乍見還一夢,相悲各問年。 愿將雙淚啼為雨,明日留君不出城。 垂老相逢漸難別,大家期限各無多。 所以三里有:情感莫到觸景處,悲歡總來流淚時。 作者:足三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