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最多只是信息,而任何信息都只可能是虛擬的。 Every-thing is no more thaninformatics and any informatics can only be virtual. 在這里,我用這幾句話,來總結(jié)前幾章所談的。 我認為這個觀念重要到一個地步,一個人只要徹底理解,而且一點質(zhì)疑也沒有,也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也就是──醒覺、大徹大悟、脫胎換骨。 這本書的書名《頭腦的東西》和這幾句話,其實是最重要的修行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原理。從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推演出一切,也同時可以推翻一切。 我們仔細觀察,人類所謂的文明,其實都是頭腦的東西。人類從古到今的價值觀念,打自一個人出生、上學、進入社會、工作、建立家庭、和人互動……一直到死亡所得到的全部觀念,都有一個共同的大漏洞──我們忘記了,眼前所看到的樣樣、每一個東西,最多只是信息和數(shù)據(jù)。而且,這些被我們認為是真實的數(shù)據(jù),對整體而言,根本沒有任何代表性。 這些數(shù)據(jù)和信息,最多只能說是透過一個「我」的觀察中心不斷巡視外圍的空間,而在這單一觀察的角度或情緒狀態(tài)下,得到的一張張快照。透過不斷的快照,再加上虛擬的時間觀念,讓我們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 我們不只認為一切都是真的,也就這樣子,自然衍生一個生死的觀念。好像認為自己透過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透過成長、學習,建立一個完整的生命;而透過死亡,離開這個世界,也就把生命告一個段落。 你我?guī)缀醵家庾R不到,其實我們就是這樣被自己的邏輯綁住,認為因-果是真的──人生的任何果,一定要有因,而我們當然不可能跳出這個因-果的關系。我們怎么也想不到,人生全部的這些現(xiàn)象,都是頭腦制造出來的。更想不到的是,連最基本的因-果觀念都不正確。 你還記得,我在第六章用過鑰匙孔的比喻來說明──我們觀察到的,只是相當窄的范圍。我們看不到眼前每一個好像存在的果,它的因落在好多個不同的層面。而且,大多數(shù)層面,是我們感官體會不到,但對這個體是存在的,都在不斷塑造這個果。 在這樣的限制之下,我們自然會想去改變結(jié)果。畢竟我們不知道自己看不見所有的層面,也就這么認定眼前的果是透過自己可以掌控的因所組合的,而自然會想去改動。不只如此,我們還會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的果。把這些更多「更好」的結(jié)果,變成人生的目標,還認為自己有自由好談。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來到這一生,其實已經(jīng)是過去的因的組合。而且,這個組合的力量大到一個地步,讓這一生的一切早已經(jīng)定型。一切,都是注定。我才會說,連我們?nèi)ハ词珠g、說話、反彈、抗議……任何動作都是注定,不可能不是注定。假如我們還認為不是注定,這種想法才是最不科學的,本身違反宇宙很多基本的定律。 我前面才會不斷提到,只要我們還會受到人間變化的影響,還認為肉體是真的,世界是堅實的,也就表示我們還是在頭腦因-果的架構下運作,分不出什么是真,什么是虛擬。對這樣的我們,每一個動作當然都是被注定的。 但是,假如我們突然體會到,從人類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到無盡的未來,可以在人間看到、體會到、表達出來的全部,都是頭腦延伸的產(chǎn)物。而我們本來就是一體,本來就是全部。那么,也就可以體會──真正的我們跟這個肉體完全不相關,因-果跟自己也就突然不相關了。我們可以輕輕松松放過它。 只是,在這個過程,肉體還是會受到影響,還是會完成它這一生來想做的(一樣也只是因-果的組合)。然而,我們不需要再抵抗這些業(yè)力。不只是不需要抵抗,也不需要肯定。 這一來,樣樣可以放過。最多是充滿信心,充分明白樣樣都是頭腦的東西。無論我們抗議或不抗議,都不會有任何實質(zhì)的影響。任何反彈,最多是讓業(yè)力從別的地方又浮出來,讓我們一再地來迷路──在每次看似不同的人生,扮演表面上看起來不同的角色,而誤以為那就是真實的自己。 然而,即使如此,最終其實也沒有什么損失。沒有一個獨立的「誰」可以損失什么。我們會覺得有一個獨立的「誰」存在,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當作了只是這個身體。 讀到這些話,假如你一點都不驚訝,甚至認為本來就是如此,我最多也只能說,你已經(jīng)在一個醒覺的過程。而且,這個醒覺是擋不住的。跟你接下來做、不做,也沒有任何關系。即使這一生不醒來,你的命已經(jīng)徹底的轉(zhuǎn)變。醒覺,最多是早晚的問題。早晚什么,也不用刻意去追究。 |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