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zé)聲明】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出處】《輔行訣》 【病理病機】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fēng)。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傍,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組方原則】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方劑主治】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方劑組成】葶力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煎服方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原方:救誤小瀉肺湯:治用火法后(指火針、熱瓦燙背、火烤火烘、艾灸之類的治法,仲景又稱之為火逆、火邪,是古人的發(fā)汗法、溫寒法之一。這里有暗示本證有內(nèi)熱、瘀熱的意思),邪氣結(jié)閉氣分(指濕熱、痰熱的瘀結(jié)證),面目浮腫,鼻塞上氣(指痰瘀所致的頭面、眼部水腫,咳嗽、痰多、氣喘之類的證情,有用葶藶子祛痰水的瘀滯郁結(jié)的機會),黃疸者(指濕熱、痰熱瘀結(jié)所致的黃疸證,常有小便不利、大便不通之類的證情,有用大黃祛瘀熱、郁熱、結(jié)熱的機會)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外臺秘要》引《千金方》補)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大黃各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合方分解:救誤小瀉肺湯=葶藶子(祛痰瘀、水瘀)+大黃(祛瘀熱郁結(jié),對血瘀、痰瘀(水瘀)、積食之類所致的實熱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適合用于腹?jié)M實痛、大便燥結(jié)不通證的治療)。 附小瀉肺湯:葶藶子 大黃 芍藥 下面講救誤小瀉肺湯,治用火法后,比如艾灸、熏、烤、蒸這一類的,火克金就傷到肺了。瀉法會傷到腸胃,吐法傷到肝氣,氣血逆流了,都會有所傷的。邪氣結(jié)閉氣分,面目浮腫,黃膽鼻塞。因為肺屬于秋金怕火,氣本來是清涼肅降的,火旺了肺的氣機就不往下降了。肺為水之上源,水不利就會造成浮腫和鼻塞。老艾灸肺腧就會陰虛肺燥,本身就是陽氣不缺單陰虧,再用艾灸就不對了,這是需要平衡的。像肺結(jié)核本身肺火就比較大,還有高燒、肺熱、咳嗽、痔瘡的病人,不加水光加火,就會越灸越厲害了。 如果肺寒可以用,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不叫火神派,他不是什么都用火。他還有白虎湯、黃連瀉心湯一些寒涼的方子,用火也可以傷到人的正氣,他都是有救治方法的。所以他的思路是很正確的,不會去偏重溫、寒、瀉、補,這些方法他都有。是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個方子里面有葶藶子、大黃,水不往下走就會在肺部形成水氣郁閉,生出黃痰和白痰。 秋金之氣所降者為濕熱,因為剛過去暑天,金氣收止水火各返其宅。水歸水、火歸火,所以秋氣是燥的。大黃是咸寒藥,可以把肺內(nèi)的火氣去掉。葶藶子是一種滌痰藥,這味寒藥可以把肺里的痰吐清、瀉掉,是除痰特別猛烈的藥。肺熱會累及大腸不通,大腸內(nèi)燥會運行遲滯,它們兩個是相表里的。恐怕葶藶子不能勝陽明的燥熱,所以配上大黃蕩滌腸胃,斬關(guān)奪將,可輔助葶藶子去痰水、折結(jié)熱。 鼻炎都是由肺熱,張大昌徒弟治鼻炎的方子,用葶藶子和辛夷花桔梗等研末服用,一千多例各種鼻炎都治好了。葶藶子是那種植物紅色的種子,古人用到葶藶子和牛蒡子都要炒一下,不炒藥力不發(fā),搗爛研末再用。古人說的熬就是現(xiàn)在炒,煎藥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煮藥,真正的用油煎不叫煮,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叫法。 咸味的葶藶子和大黃再加上酸味的枳實就是小瀉肺湯,瀉肺體補肺用,治咳喘上逆,胸中迫滿,呼吸急促、憋悶,不可臥,平躺著不行。馬上就得坐起來,因為有特別多的痰水,立著還能呼吸,躺下后痰水往上一沖就呼吸不了了。瀉肺就是瀉里面的痰水,枳實可以通氣。 文源:彩云長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