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級為府,至民初(1913年)廢府存縣,登州府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500多年的時間。這期間,至少有數(shù)十人曾擔任過“登州知府”的職務(wù)。在眾多的“登州知府”當中,有一位人物曾在膠東和遼東歷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痕跡,他的名字叫做張尚賢。張尚賢雖然后來官至巡撫,但清初巡撫較多,不如清末“珍貴”,因此在《清史稿》中并無列傳。他的事跡散見于《登州府志》《遼陽州志》《盛京通志》和《江南通志》等史料中。下面就以此為基礎(chǔ),簡要介紹一下他的仕途經(jīng)歷。  關(guān)于他的籍貫出身,《登州府志》稱“遼陽生員”,《遼陽州志》和《盛京通志》稱“遼東人”,《皇朝經(jīng)世文編》稱“盛京鐵嶺人”。遼陽和遼東大致可視作同一地,而鐵嶺到遼陽則有些距離。但不管怎么說,他都屬于“遼人”,既清軍入關(guān)前就歸順的漢人。遼人大多被編入漢軍八旗,張尚賢屬漢軍正藍旗(《欽定八旗通志》)。清軍入關(guān)之初,對遼人比較重用,即便是生員出身,也可委以要職。張尚賢之前的四任登州知府,有三任是遼東出身(只有首任不是)。順治五年,張尚賢接印視事,成為清代第五任登州知府。張尚賢上任之初,登州府并不安定,反清勢力此起彼伏。最有名的,當屬棲霞人于七率領(lǐng)的一支隊伍。 于七曾先后兩次起兵反清,第一次起兵的時間,也在順治五年,差不多就是張尚賢上任前后。到了順治七年,他的部眾在攻打登州府治下的寧海州時,殺死知州,膠東大震。當時,清廷主力忙于平定南明政權(quán),無暇顧及登州。在這種情況下,張尚賢作為登州主官,采取招撫政策,委任于七為棲霞把總(低級武職),暫時穩(wěn)定了局勢。張尚賢是用什么方法說服了于七?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登州府志》的模糊描寫可以參考。府志稱:張尚賢帶著年幼的兒子單騎赴會,勸說“賊人”歸降。為了讓對方信任,他甚至提出讓兒子留下作為人質(zhì)?!百\人”感泣,因此歸降。 這則記載雖然沒有明確說“賊人”叫什么名字,但從年代來看,不排除是于七的可能。除了招撫于七之外,張尚賢在登州知府任上還有其他政績。史載他剛正不阿,即便是上官,對他也很敬憚。他前后擔任登州知府大概三年時間,也就是順治八年前后卸任。此后的順治十一年他成為遼陽知府,中間是如何過渡?暫不得而知。雖然都是知府,但從登州府到遼陽府,算是升遷。因為遼陽是清廷的龍興之地,張尚賢在順治十一年成為遼陽知府,十四年,遼陽府改為奉天府,他成為奉天府尹。在清代,京師所在的順天府和盛京所在的奉天府,級別較高。普通知府為四品,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為三品。 在遼陽府和奉天府任上,張尚賢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建議,核心就是“招撫移民,充實遼東”。比如,《清實錄》載:“遼陽府知府張尚賢奏言遼東舊民、寄居登州海島者甚眾。臣示諭招徠。隨有廣鹿長山等島、民丁家口七百余名。俱回金州衛(wèi)原籍。但金州地荒人稀。倘準其任意開墾、則生聚漸多。亦可立縣治。而諸島皆聞風踵至矣?!?/span> 在清代,膠東人闖關(guān)東大概有三個高峰期,一個是順治年間,一個是乾隆年間,還有就是清末。其中,根據(jù)族譜記載,順治年間闖關(guān)東的人們大多是“奉旨撥民”,結(jié)合史料來看,張尚賢應(yīng)該也起了不少積極作用。《盛京通志》稱:“遼闊,多招來流徙之民,尚賢拊循有道,一二年中遂致殷富?!睘榱思o念他的功績,當?shù)厝撕髞磉€建祠祭祀之。到了順治十八年,張尚賢再次升遷,從遼東南下江淮,任鳳陽巡撫。在此任上,他不如在奉天活躍,史料提及較少。而鳳陽巡撫這一職位在康熙初年裁撤,他任職時間不算太長。他之后的事跡,就鮮有記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