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詞人大多過得不如意,比如蘇軾、歐陽修等飽受貶謫之苦,辛棄疾、陸游飽受有志難伸之痛。但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這就是張先,他是北宋最長壽的詞人,也是最樂觀的詞人。雖然官做得不大,但自得其樂,八十多的時候不僅家中養(yǎng)著樂工歌女而且還能納妾,蘇軾就經(jīng)常調(diào)侃他:“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币馑季褪钦f了都老了還那么風流浪漫,真是讓人羨慕。 當然了,張先能讓北宋詞壇“四大巨頭”都對他刮目相看,并不是因為他長壽樂觀,而是他詞寫得好。比如這一首《一叢花令》就成功圈粉歐陽修。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宋代: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首詞是張先的得意之作,宋代以來各種詞選都會收錄這首詞。其實詞的主題很容易理解,就是描寫離愁別緒的作品,本來這樣的作品并沒有什么新意,在唐詩宋詞中,敘寫思婦離情別緒的詞作可謂是多如牛毛,那么這首詞為什么會成為經(jīng)典呢?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 這首詞中的女主人公一開始就站在了最高處,并發(fā)出情緒最強烈的質(zhì)問。這一點和其他詞人完全不一樣,無論是柳永的《雨霖鈴》還是秦觀的《滿庭芳》都是由寫景或者敘事開始,再慢慢引入情感,最后才將情感推向高潮。但張先這首詞開始就用非常突兀的筆調(diào),直接將情感推向高峰,這種筆法的確更能給人一種情緒的強烈震撼。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這幾句寫登高望遠的女主人公看到的景色,本來女子思念遠方的情郎就已經(jīng)心情煩躁了。更何況她又看到那代表離別的柳枝隨風飄舞,就好像她的離愁一樣,剪不斷理還亂。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這幾句是從眼前的風景拉回到女主人公的回憶之中。當年她就是在這里和情郎分別,她眼睜睜地看著情郎騎馬遠去,一別之后,她日夜思念,但卻不知情郎人在何處。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下闋繼續(xù)寫景,由遠景寫到近景,“雙鴛”,用鴛鴦的成雙成對來反襯女子的形單影只。就連鴛鴦都成雙成對,南北之間的小船也可以溝通往來,但她和情郎之間卻相隔千里,毫無音訊。 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 這兩句化用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中的名句“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女主人公從白天就登上高山,直到月上柳梢還沒下來。這里描寫的是女主的癡情,苦苦等候了整整一天,直到黑夜還不愿離去。那么苦苦等候離人不歸的女主有沒有反思過這段愛情呢?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最后三句似乎是“異軍突起”,女子在纏綿幽怨中的思念突發(fā)奇想:就連桃花、杏花都能把握住美好的春天,毅然地“嫁給”東風,隨著東風的吹拂而嬌美盛開。但自己卻只能虛度年華,任憑容顏老去,卻等不到自己心上人歸來。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如此沉痛與癡絕的結(jié)尾,和詞的開頭“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遙相呼應,以最強烈的情緒開頭,再以最沉痛的情緒結(jié)尾,詞人的筆法伸縮自如,張弛有度,難怪連大文學家歐陽修都被他“圈粉”了。 據(jù)記載,張先七十多的時候,曾到汴梁游玩,他準備拜訪歐陽修,這時候張先已經(jīng)退休,只是一個閑居的老人。而歐陽修當時拜樞密副使,任兵部尚書,是朝中重臣。但就是這樣一個無官無職的老人的來訪,居然讓歐陽修激動不已。據(jù)說當時歐陽修激動得連鞋子都沒穿好,他見到張先第一句話就是:您就是“桃杏嫁東風郎中”啊,總算見到您了!歐陽修引用的就是張先《一叢花令》中的名句“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可見歐陽修對這首詞的喜愛和崇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