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鄉(xiāng),愛鄧州!鄧州人鄧州事,鄧州情。
在我市桑莊鎮(zhèn)孔莊村,有一個古老的戲種——羅卷戲,2014年7月16日,在國家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上,鄧州羅卷戲上榜,這是鄧州市為數不多的“國字號”非遺。 市文化藝術學校專業(yè)課老師為羅卷戲學員上基功課 羅卷戲,又稱“鑼卷戲”“樂眷戲”,其起源歷史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僅有藝人口口相傳的傳說。羅卷戲藝人認為羅卷戲最初名叫“樂眷戲”,是唐太宗李世民微服私訪時,發(fā)現有人演出,非常喜愛,就請他們到宮中表演,并讓左丞相唐之遠編寫戲本,供皇宮內眷娛樂,因此稱為“樂眷戲”,后來傳為“鑼卷戲”,學術界則稱其為“羅卷戲”,認為由“羅戲”和“卷戲”兩種聲腔組成。羅戲又稱“羅腔”“鑼戲”“啰戲”“覼戲”等,起源不詳。有傳說為源于唐太宗時期供君臣娛樂的宮廷戲,因此也稱“樂戲”;也有學者認為“羅戲”即“儺戲”,起源于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或舉行酬神還愿等儀式。卷戲又稱“眷戲”,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于寺廟里念經卷時的一種伴奏音樂,稱為“卷戲”或“卷調”,一種認為起源于古代帝王眷屬演唱的清曲小調(《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第56-57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稱為“眷戲”。鄧州羅卷戲,就是梆鑼卷。所謂梆鑼卷,就是河南梆子、鑼戲、卷戲三種聲腔同臺演出,稱為“三下鍋”。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是其最繁盛、影響最廣泛的時期。清末以后到20世紀上半葉,由于戰(zhàn)亂和自身限制的原因,凡是被別的劇種“偷跑”(即移植)過的戲,羅卷戲就不再演了,羅卷戲這種藝術本身的保守僵化以及豫劇等新興劇種的興起,使羅卷戲逐漸衰落下去,僅有桑莊鎮(zhèn)孔莊村10余名農民能演唱羅卷戲了。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睆牧餍泻幽先〉轿伌嬗谠ノ髂弦粋€小村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聲腔劇種,幾個世紀以來苦苦掙扎求生的艱難歷程,更值得尊重的是羅卷戲藝人,長期以來的堅持與堅守。桑莊鎮(zhèn)孔莊村地處南陽盆地腹地,相對比較閉塞,自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這里之后,就在這里扎根并一代代傳承下來。該村村民歷來有演唱和學習羅卷戲的傳統(tǒng),又因歷任村干部都非常重視羅卷戲,因此才能延續(xù)至今。羅卷戲早期的唱腔音樂結構屬于曲牌聯綴體,后來逐漸演變成板腔體。鑼卷戲的唱腔曲牌有文耍孩、武耍孩、慢板、哭捻、山坡羊、吥咂嘴、嘟嚕嘴、拐頭釘、釘缸調、二板、四板、十三咳、吹腔、哭書、花流水、垛頭、五錘頭、銅器垛、點將、滾板和起板等。羅卷戲的伴奏樂器很有特點,其主奏樂器是嗩吶,因此羅卷戲又稱“喇叭戲”。羅戲與卷戲所用嗩吶完全不同,羅戲主奏樂器是大嗩吶,卷戲的主奏樂器是小嗩吶(錫制小嗩吶,又名篳篥)。羅卷戲的音樂自成風格,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大镲、小镲、小鑼、堂鼓、大鼓、梆子等,隨著音樂的發(fā)展,不斷加進了弓弦樂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為其他劇種所少見。凡兩軍廝殺等場面,所有吹奏樂器、打擊樂器一齊奏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鄧州市戲曲進校園選拔賽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羅卷戲逐漸引起了戲曲專家對戲曲的發(fā)展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考察論證,加之孔莊村兩委的不懈努力,基本恢復了部分傳統(tǒng)劇目的演出,并成立了一個村級農民演出團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羅卷戲劇團集中力量聘請專家指導,走訪老藝人挖掘整理歷史資料,加上2014年國務院把鄧州羅卷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羅卷戲漸漸恢復生機。近幾年,羅卷戲劇團一邊整理歷史資料,一邊聘請國家二級導演李召冉、李彩云和國家三級導演王好謙,常年對演員進行藝術指導,不斷恢復傳統(tǒng)劇目演出,堅持羅卷戲進村、進社區(qū)、進校園,培養(yǎng)了一批觀眾和愛好者;另一方面重點培養(yǎng)羅卷戲新學員,以本村小學為依托,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把音樂課和體育課作為唱腔和舞臺,訓練基本功,由劇團演員進行傳承培訓,不斷擴展到全鎮(zhèn)小學和初中興趣小組,利用節(jié)假日聘請市文化藝術學校教師金德學、趙玲玉等,對課堂上發(fā)現的戲曲苗子進行集中重點培養(yǎng)。至目前,羅卷戲劇團共有演職人員35名,其中演員25名(新演員5名)、樂隊10人,已經挖掘整理傳統(tǒng)劇目15部,新編現代劇目4部,其中精準扶貧題材2部,常演劇目14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