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當下的每個人似乎都在被“成功”這個詞綁架著,在街上隨便問一個路人“你覺得80后和90后有什么不同”一定能得到很多種答案,但是要問相同點,那么追求成功一定是其中之一。 可是一邊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熱望,一邊是階級逐漸固化的現實,將追求成功慢慢逼成了一種社會焦慮,甚至壓垮了一批社會青年,過起了所謂的佛系生活來逃避現實。而今天這篇文章獻給仍然執(zhí)著于追求的你,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其實成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社會資源的占有,人生際遇的獲得,自身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情商的高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成功的可能性。但這些或多或少都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配合,就像你擁有多少地產豪宅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資源的分配者說了算的;能不能偶然遇到心臟病發(fā)的富豪救了他還因此得到億萬家產都要看緣分;能不能自己搞出一款熊貓燒香的病毒除了智商外,還不得不去花錢和時間學習編程技術。 而今天小編想說的成功的決定因素則是完全由你自己掌控的因素,它們其實不只是決定著成功,同時也在被用來影響著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只是你自己平時很難察覺到而已。 首先,想要成功,你需要清楚自己是個高成就需要的人還是低成就需要的人。戴維·麥克萊蘭和其同事早在1953年就利用主題統(tǒng)覺測驗測試了人們關于權力、關系和成就等方面的需要,發(fā)現代表高成就需要的似乎是效率的需要。 簡單點來說就是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容易做到大張偉說的“少花錢多辦事兒,不花錢也辦事兒,最好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個兒的事兒”,他們更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這也是現在很流行的思維訓練,當然小編也沒有試過這種商業(yè)化的培訓靠不靠譜,但是它想要達成的目的就是將受訓者培養(yǎng)成高成就需要的人,友情提示,小編個人覺得這種培訓本身也容易變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框架,需要者慎入。 言歸正傳,具體來說就是你們想要成功,首先需要培養(yǎng)自己在目標計劃和工作方面高效率的思維,而不是一味埋頭苦干,最終事倍功半,只是用努力感動了自己。 其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己成功動機的認識,核心就是兩個問題“你為什么想要成功”和“你有多想成功”。心理學認為人的動機是由驅力和誘因共同決定的,所謂驅力就是你從自身出發(fā)的動力,比如想要當白求恩的信念;誘因則是指外部的刺激和獎賞,比如得到父母的認可,想要打臉那些拜高踩低的人,來一次屬于主角的BGM;只有當驅力和誘因達到動態(tài)平衡的時候才是最好的動機狀態(tài)。 很多人一定覺得動機水平越強越好,但其實人們的動機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呈倒U型曲線的,俗話說就是—過猶不及,動機太強反而會錯過最佳的動機水平從而導致工作效率的降低,這里的動機也可以等同于壓力或者焦慮水平,至于最佳水平的動機在哪里,耶克斯—道德遜定律告訴我們,決定你動機水平的是你的工作內容。 對于越困難和越復雜的工作,它的動機水平反而越低,而隨著動機水平的提高,復雜工作的效率會降低,而簡單工作的效率反而會提高。簡單點來說,你的工作內容要是只是每天負責將東西從房子東邊搬到房子西邊,那你需要有很強的動機水平才能有很高的效率。(如下圖所示)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在什么領域取得滿意的成就,需要清楚的評估工作內容,將自己的壓力水平調整到適合狀態(tài),才能夠事半功倍,達成目標。 最后一點也是影響最廣泛的一點就是歸因方式,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成功,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舉例來說,當你考試成功的時候會將原因歸咎于這次的試卷簡單還是自己的聰明絕頂,當你考試失敗的時候會認為原因是自己前一晚熬夜刷劇還是自己的智商低人一等。 心理學從內部外部,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三個維度給我們總結了歸因方式,比如智商就是一個內部、穩(wěn)定又可控的因素,熬夜刷劇是一個外部、不穩(wěn)定又可控的因素,老師講課方式適不適合你就是一個外部、穩(wěn)定又不可控的因素,試卷難度就是一個外部、不穩(wěn)定又不可控的因素。研究表明,容易成功的人都很擅長樂觀的歸因方式,即把失敗看作是外部的、不穩(wěn)定、可變化的或特定的事件的原因,例如,項目失敗是因為臨時出臺的政策不利于項目實施,下次規(guī)避里政策風險就一定會成功。而不是悲觀的歸因方式,譬如,項目失敗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領導能力,這個原因一聽就讓人不想干下去了。 說了這么多,小編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去定義成功,小編認為真正的成功是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以及對高峰體驗的享受。對此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小編希望大家對幸福的定義不要輕易被社會價值和別人的期許所左右,到最后無論能不能達成目標都只感到茫然無措。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一個錯誤的決定所要付出的代價一定也要更勝于平常,希望大家可以認清本心,砥礪前行,度過所有難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