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經(jīng)??梢钥吹胶芏嗳擞谩叭A夏民族”來自稱,就有愛思考的朋友產(chǎn)生了疑問:“華夏民族”到底是什么民族,“華”是指“中華”,那么“夏”到底是指什么呢? 華夏民族是專指漢民族這里面有個大家不以為意的概念混淆,就是常說中國人都是華夏子孫。但是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可不僅僅是“華夏民族”。因為“華夏”實際上是特指漢族,而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統(tǒng)稱應(yīng)該是“中華民族”。 所以我們看到官方的正式文件上都是用“中華民族”,并不使用“華夏民族”。 這個稱呼從何而來呢?看起來好像歷史很久遠的樣子。 其實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義,只看時代的遠近而已。我們稱“中華”、“中國”、歷來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內(nèi)的。因為對于中國文化歷史來說,華夷之辯,蠻漢之爭,其實都是兄弟內(nèi)斗。 中國人歷來就有民族觀。在春秋時期,甚至上古,就有了“華夷之辯”。左丘明的《左傳.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边@是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部族文化區(qū)別,逐漸形成了民族概念。 這里就出現(xiàn)了“夏”,“華”。這是互文,裔與夷同,夏與華同。到了今天,在發(fā)“華”、“夏”兩個字的發(fā)音,要是舌頭打滑,其實就是一個音。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但是后來逐漸形成了不同定義。 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
稱中國是“禮儀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適。這應(yīng)該是源自“夏朝”。 “夏”的本意是夏天,在一年之中氣候最為溫暖,是動植物生長繁衍最為繁盛的季節(jié)。大禹之子啟建立王朝時,取萬物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jié)“夏”作為稱號,寓意強大繁榮。而作為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在歷史和人文中的影響是巨大的。 夏朝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是萬民人心所向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此夏朝統(tǒng)治地區(qū),被稱為中原,中國就是中原之國。 所以《說文解字》就直接說:“夏,中國之人也?!?/span>當時的人自稱“夏”,和我們今天自稱是中國人的意思差不多,可能帶了一些驕傲和自豪在里面,但是更多地是為了和其他文化種群作出區(qū)分。 而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人的禮儀很莊重,稱之為“夏”,中國人的服飾相對也更華美,稱之為“華”,所以“華夏”一詞,其實就是“好看的禮儀之邦,中國人”的意思。 我們知道,當時的漢人圈實際上只有中原一小塊,不過在古人眼中和心理,雖然“華夷有別”,但“天下”都是我的。 民族區(qū)別與民族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別早就有了,但是并沒有民族主義。 為什么我們對蒙古人、滿清人沒有像日本人那么仇恨?就是因為在古代,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在問鼎中原的戰(zhàn)場上,實力決定一切,蒙古人強,建立元朝,那么就歸他們來制定階級,而滿族人強,建立清朝,那么就是他們說了算。漢人在元朝、清朝做官,為政權(quán)服務(wù)的人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不會被仇視? 這個道理其實和先秦能人異士合縱連橫,擇木而棲,和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擇主而事是差不多的。誰先進、誰強大、誰就是“華夏”、誰弱小、誰落后,誰就是“夷狄”。 為什么我們對日本人如此仇恨?戰(zhàn)爭罪行之下,是全民族的同仇敵愾。近現(xiàn)代民族主義已經(jīng)形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特別是我們處于劣勢,更加容易激發(fā)仇恨。 假如在中日海戰(zhàn)中,中方大獲全勝,一舉吞并日本全島,大和民族成為中華民族中的第五十七朵花,那么我們會不會稱中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將領(lǐng)、戰(zhàn)士為“民族英雄”? 大概率不會,他們會被稱作衛(wèi)青、霍去病一類開疆拓土的英雄。 這就是民族主義的局限性,要讓位于政治、權(quán)利、戰(zhàn)爭、強勢。說得好聽點,是“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實際上和資源、利益比較起來,在現(xiàn)代社會,民族區(qū)別性顯然沒有那么重要。為什么全世界體量最大的國家,卻是一個移民國家?而那些政教合一,民族主義膨脹的國家和政權(quán)卻相對落后? 越文明,越去民族主義化。 話雖然難聽,但是不是這個理? 幸運的是,我們今天就處于一個多民族、大一統(tǒng)、和諧共存的富強國家。 民族主義的誕生和隱藏為什么有專家提出岳飛不是民族英雄?不要以為專家是白癡。 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宋金之戰(zhàn)就是兄弟內(nèi)斗。岳飛、辛棄疾我們固然可以稱之為民族英雄,但是放到大的環(huán)境下來看,實際上他們都是為了漢人政權(quán),說得再透徹一點,都是為了當權(quán)者,或者說漢人的利益來斗爭。歸根結(jié)底都來自對群體既得利益縮減的不滿。 這叫“家國情懷”,而不是民族情懷,也不單純是忠君情懷。 我們當然可以稱他們?yōu)闈h民族的“民族英雄”,那么其他少數(shù)民族又如何面對呢?而團結(jié)所有民族是新中國的重中之重,民族主義雖然在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中排在第一,但隨著“新三民主義”對其內(nèi)容從反清到反帝的更迭,實際上已經(jīng)被拋棄了。 民族主義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產(chǎn)物。 中國歷史上有民族主義的基礎(chǔ),有民族主義產(chǎn)生的條件,有政權(quán)對民族主義的煽動,唯獨缺乏對普通民眾民族主義的教化。 換句話說,有民族文化區(qū)別,有民族利益沖突,有人在高喊口號,唯獨老百姓不相信。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統(tǒng)治階層并沒有把普通老百姓當回事,教育都不配給,只要干活納稅,沒有思考的空間,結(jié)果到了需要民族主義的時候,煽都煽動不了。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時候帶路黨、賣瓜果送水者特別多的緣故,因為上層打仗,與我何干?為什么南北朝時期皇帝年年換,一會兒鮮卑族,一會兒漢人,老百姓卻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是真正的沒有思想的社畜。 實際上民族主義興起是到了近代,章太炎、梁啟超、孫中山是最早“民族覺醒”的政治家,并把“民族意識”作為政治工具。形成一種思想,并指導行為——這才成為一種“主義”。 特別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驅(qū)除韃虜”,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是一旦革命成功,他就不再喊驅(qū)除韃虜了,民國的憲章直接延用了清帝退位詔書里的“五族共和”。 而“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這些口號,大家不要以為有古書出處,就影響深遠,實際上這些口號登上歷史舞臺,正是章太炎一幫人滯留日本的時候搞出來的。 隨著“五族共和”的提出,民族主義被暫時拋棄?!叭A夏”專指漢人的意思淡化下去,但是已經(jīng)成為了固定詞匯,意思也就不再改變。只不過我們現(xiàn)在都使用“中華民族”,這才是精確意義上的祖國大家庭。而很多人用“華夏民族”來通指全中國人,實際上有錯誤,不過沒人較真罷了。 世界動蕩,卷土重來現(xiàn)代社會,由于世界縮小,國家之間互相傾軋、資源爭奪越來越劇烈。這是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自己要壯大,就必然出去搶占。而民族主義的基礎(chǔ)——種族區(qū)別一直都在,民族主義的條件——利益沖突也逐漸擺上了桌面,民族主義的基礎(chǔ)和條件都已經(jīng)滿足。 如果再加上煽動、教育,民族主義勢必卷土重來。 特沒譜和他造成的如今局勢就是典型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