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shù)年前,曾經聽人談論:“你讀過羅生門嗎?每一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羅生門!”何謂羅生門?是指每一個人生命中必經的坎嗎?今年有機會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羅生門原為日語,羅生門是泛指人間與地獄分界之門,是善良和邪惡的分界之門。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現(xiàn)出來。人性是復雜的,既有惡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龍之介關注的更是這片灰色的霧靄,又可以說是虛偽面具!霧靄之中迷茫的是什么?虛偽中隱藏的是什么?它籠罩著怎樣的心理歷程?或者說由此凸顯出的人性又是怎樣?每個人性善的底線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從何處產生?? 《羅生門》講述的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里面的故事?!氨∧簳r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币粋€家奴百無聊賴,看著門外的雨滴,其實他正為自己失業(yè)而無以生計發(fā)愁。他偶然看到一個以拔死人頭發(fā)做發(fā)套出售為生的老嫗,他驚問老嫗為什么如此惡毒?
若以善惡來劃分,《羅生門》中的那個家仆在一開始應該是可以劃分為善的行列的。他是一個正常的善良的人,然后他在死尸堆中——在一個壓抑的環(huán)境下,我想他的心理已經開始發(fā)生變化了吧。再然后,他在樓上看那個“小老太”去拔女死尸的頭發(fā),這是一個沖擊,他原本已經暗暗偏向“惡”的心思被這個沖擊一下子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再然后呢?他聽了那小老太的言論后,一身正氣的他開始變得渾身冒“黑煙”了,他在這小老太的一番狡辯下,他的那顆心已經徹底走向了惡!于是他搶走了這小老太的衣服,然后逃之夭夭。 通過描寫“小惡”、“惡”、“最惡”的人物印象,慢慢給讀者的心理帶來沖擊。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反道德還是損害別人利益,無論是誰只要心存利己念頭,都會為達到自己愿望而不擇手段。而且,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己的自尊,會把過錯的責任都推到外部環(huán)境和別人身上。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變惡,并顯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的價值觀的脆弱。
因此,如果被利己主義侵蝕,邪惡的念頭就會頓生。龍之介通過短篇小說的形式,給讀者帶來了生動的利己主義者。讀之后,讀者也不得不感慨利己主義的可怕性,也許還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這也是《羅生門》成為他的代表作,被世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其實啊,人還是要以善良為本!人若欺負你,天會護著你,人若欠了你,天必還給你。世間有因果,善惡各有報,世事有輪回,一生做好人才是正道! 不管曾經吃過什么虧,上過什么當,不管昔日有過什么傷,受過什么騙,都不要輕易把自己改變!善良,繼續(xù)保持;真誠,繼續(xù)維護。為人大度一些,傷心怕什么,活得安穩(wěn),委屈算什么,內心無愧。大度,不是蠢,而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每一個人,都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跨過心里的那扇邪惡之門——羅生門。因為好人必有好報! |
|
|
來自: 梁溪鏡明 > 《詩詞楹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