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十六加冕典禮舉行的這天,天空陰沉沉的,但巴黎路易國王學院的門口還是熱鬧異常.因為加冕典禮之后盛大的入城式隊伍將從這邊經過.“來了!來了!”人們騷動起來,但很快又安靜下來.雄壯的軍樂隊開路,綴滿了鮮花的皇家馬車緩緩地駛過來了.馬車在學院門口稍稍停了一下,只見一個個子不高、衣著華麗的大學生從人群中走了出來.他向國王、王后行了禮,然后下跪,大聲背誦了一段誦詞.這時天突然下雨了,但那學生的情緒卻絲毫未受影響,仍然聲音響亮.國王和王后對他報以和善的微笑,路旁的人也都對他投去贊許的目光.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十八年后的1793年,就是這名大學生的極力主張,結果國王和王后被送上了斷頭臺. 這名穿著借來的禮服的大學生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比爾,那年只有十七歲,是國王學院的優(yōu)秀生.1781年畢業(yè)后,他開始了律師生涯,但他主要的興趣卻在社會科學方面.羅伯斯比爾閱讀了大量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特別欣賞盧梭的思想,并且潛心研究社會政治理論,把大量時間投入到對時局的關注上.1789年,未滿三十一歲的羅伯斯比爾通過競選當上了全國三級會議的代表,后來又成為國民公會的議員. 在議會上,羅伯斯比爾發(fā)言不多,可是往往一語中的.憑著雄辯的口才、犀利的觀點以及正直的人品,他很快就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議員之一.那時法國大革命已經開始了,民眾要求共和、反對封建王朝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1791年,被民眾力量嚇壞了的國王路易十六寫信請求外國軍隊進駐法國,自己卻化了裝企圖逃跑,終于在邊界上被抓住了.對于如何處置國王,已經控制法國政局的資產階級革命力量各派別意見不一.羅伯斯比爾徹底拋棄了對國王的幻想,在制憲會議上作了一次極有分量的發(fā)言.他認為路易十六勾結外國軍隊來鎮(zhèn)壓人民,已經對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他慷慨激昂地說道:“路易應該死,因為祖國需要生!” 羅伯斯比爾主張立即判處國王死刑的這一句名言使民眾的情緒沸騰到了極點,全國上下立即傳遍了“處死國王”的呼聲.于是,在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 處死國王、廢除王權之后,經過武裝起義,代表工商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吉倫特派的成員大都來自法國的吉倫特省)被推翻.法國新政權由以羅伯斯比爾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激進分子掌管,由于這些人常在巴黎的雅各賓修道院聚會,所以被稱為雅各賓派.雅各賓派掀起的革命暴風雨嚇壞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王朝,外國封建勢力紛紛派兵干涉法國大革命;同時法國國內各派政治力量斗爭激烈,商人乘機哄抬物價,經濟與治安一片混亂. 針對這錯綜復雜的局面,雅各賓派推出了當時世界上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憲法,公布了土地法令,實行經濟統(tǒng)制政策,頒布“全面最高限價法令”,以穩(wěn)定局面.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社會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已成為雅各賓派領袖人物之一的羅伯斯比爾,成為當時最高權力機關公安委員會的首腦. 法國大革命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參與革命的各派力量的斗爭卻越來越激烈.羅伯斯比爾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即盧梭的人民主權、人民暴力革命和人民公仆的思想,開始實行“革命民主專政”的恐怖政策.1794年6月,執(zhí)政的雅各賓派公布了新的法令,廢除被告預審制,甚至規(guī)定在缺乏證據(jù)的情況下,法庭可以根據(jù)“內心的確定”來定案.如此種種極端的法令很快地導致斗爭的擴大化,法國近代史上的“大恐怖”開始了. 從6月10日至7月27日,在不到七星期的時間里,就有一千三百七十六名男女被砍頭,每天都有人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被處死.掉落的人頭如同屋頂落瓦,造成巴黎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恐怖局面.人們不敢上街,不敢說錯一句話.社交生活完全停止.國民公會形同虛設,委員們不敢投票.雅各賓派專政變成了恐怖暴政的代名詞. 從巴黎開始向全國擴散的恐怖暴政,嚴重地損害了法國大革命.然而羅伯斯比爾沒有清醒過來,仍然在忙于清除反對自己的左派和右派力量.1794年7月27日的國民公會上,好幾位國民代表在一片混亂中提議逮捕羅伯斯比爾.接著大會迅速投票表決,通過決議,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他的三個戰(zhàn)友. 平時極其自信、自尊心極強的羅伯斯比爾忍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舉槍自殺,但由于他沒有拿穩(wěn)槍,子彈只打傷了臉頰和下巴.第二天下午,四輛囚車把羅伯斯比爾等人送到革命廣場斷頭臺.在途中,他聽到旁觀者高呼:“打倒極權!”沿途不少原來的貴族、上流社會人士在看熱鬧,廣場四周的窗口都高價出租以供人觀看,許多婦女甚至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如同去赴宴一般.當年那些被羅伯斯比爾的演講鼓動得熱血沸騰、熱情擁戴他的人,今天卻興高采烈地來看他的死刑! 羅伯斯比爾面對這一切,心中真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當行刑者舉起羅伯斯比爾的頭顱示眾時,人群中爆發(fā)出一陣陣歡呼,恐怖時代終于結束了!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羅伯斯比爾的悲慘結局告訴人們,無節(jié)制的權力會導致瘋狂,缺乏深謀遠慮、倉促制定的政治措施,即使是良好的愿望也不會產生符合客觀實際的效果.政治家的決策,必須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人民的擁護是政權穩(wěn)固的基礎.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人物,哪怕他再杰出,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悲劇性的 |
|
|
來自: taotao_2016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