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是修行 曾國藩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 人生一世,不能不勞動。 動漫大師宮崎駿先生有一部動漫叫《千與千尋》。 千尋誤入湯屋,小白龍對她說,你必須去找湯婆婆要一份工作,不然就要被變成動物。 這一經(jīng)典的設(shè)定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當(dāng)這個社會這個大機器轉(zhuǎn)動的時候,對每個人來講,忙,是不可避免的。見不完的客戶,赴不完的飯局,刷不完的朋友圈...... 其實,忙碌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是,別讓你的忙碌失去了意義。 美國社會學(xué)家米爾斯說:
所以,即便忙,也別喪失基本的思考,如愚公一般,吭哧吭哧地忙著搬完一座山,卻始終看不到一旁的康莊大道,這只是在用忙碌的幻象進(jìn)行自我欺騙。 把忙碌的日子當(dāng)成修行,有收獲,有艱辛,有辛苦,也有快樂,這恰恰是生活的意義。 閑,是境界 梁實秋說: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忙,心亡也。一個人總是在忙,就會逐漸失去生活,喪失自我。 看過一個故事:
忙得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沒有時間外出旅游,沒有時間靜靜讀一本好書,沒有時間品一杯香茗,沒有時間讓身體調(diào)養(yǎng)生息......這樣的忙,不是生活之道。學(xué)會“以逸待勞”,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才是生活真諦。 蘇軾在擔(dān)任杭州太守的時候,就喜歡在高山的亭子中辦公,辦公之后,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滿山風(fēng)光,找個陰涼睡上一覺。 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寫道: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所以,且從忙碌、煩悶中解脫出來,去彈彈琴、畫個畫、打打球,做一些看似無用但是有滋味的東西。就算周身物欲橫流,也得保留一份閑情雅致。 悠閑,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舍與得的智慧。 閑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閑 大多數(shù)人忙起來便會廢寢忘食,完全失去了自我;而當(dāng)閑下來時,又會覺得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這樣的人無論忙閑,都會無所適從,沒法領(lǐng)略生活的充實和豐富。 忙與閑,大有學(xué)問。 蔡瀾說自己是忙了40年以后才知道怎么閑下來,他的話說得很明白:基本功可沒有不枯燥的。 林語堂,愛花愛鳥愛看電影,可100多萬字的整部《京華煙云》都是他人在巴黎每日清晨6點-8點用英文寫完的。 他女兒還說“其實父親總是寫字到深夜,饑餓難耐,有時候要連吃五個煎蛋”。 陶淵明,再閑適也是要種田耕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這些生活家們,深諳閑與忙之道。為理想和興趣而忙,因忙而快樂;借著閑暇暫時逃遁現(xiàn)實的利益世界,找回自我。 如此才是,閑有滋味,忙有價值。 有副對聯(lián)說得好: 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吃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是的,生活本該不卑不亢,不慌不忙。 愿你能閑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閑,做自己的主人。 本期編輯 | 劉一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