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佛經中如何看待愛?似乎佛陀很少提及愛、認同愛或贊美愛? ![]() 在佛教中,愛屬于自我的范疇;在超越自我的范疇,愛變成了覺知,變成了純粹的覺知。覺知是愛的開始,是愛的眼睛。你用覺知達成愛,就像用眼睛看見風景一樣。從某種程度說,覺知構成了愛,就像眼睛構成了風景一樣——眼睛是構成風景的基本元素之一。就像眼睛是構成風景的基本元素,覺知是構成愛的基本元素。 在自我的范疇,愛等于執(zhí)著,每當你執(zhí)著什么,那就意味著你愛什么;每當你愛什么,那就意味著你執(zhí)著什么。在自我的范疇,愛和執(zhí)著是同義詞;而執(zhí)著或愛,在佛陀看來,那是受苦或輪回的因,因此,佛陀很少提及愛、認同愛或贊美愛。 通常情況下,佛陀們不說愛,他們說慈悲。慈悲的意思是同理心,基于同理心而生起的幫助他人的愿望和感受,是佛陀們所說的慈悲,而這種慈悲,就是佛陀們心中的愛。 慈悲的基本條件是覺知。覺知他人,覺知自己;覺知自己,覺知他人。沒有對他人和自己的覺知,無法生起同理心,而沒有同理心的行動或作為,怎能是愛,怎能有愛? 佛陀們所說的同理心是沒有痛苦或悲傷的同理心,是沒有雜質的同理心,是充滿覺知的同理心,是完全健康的同理心。沒有覺知,充滿痛苦或悲傷,含滿雜質,不純粹,不健康的同理心,不是佛陀們所說的同理心。 在佛陀們那里,愛這件事化成了覺知和同理心,也就是,在諸佛們那里,愛等于覺知和慈悲。覺知加慈悲,就等于佛陀們的愛。在我的語境里,我喜歡說覺知和同理心,覺知和健康的同理心相遇、并行,就是我所說的愛,我人生故事里的愛,生命大圓鏡中的愛,我投身其中道感交映的愛。 在普通人那里,愛是一種焦渴的狀態(tài),就好像一個人口渴的不行,在尋找水喝一樣。佛陀們把這形容為愛渴。那意思是,在普通人那里,愛就是渴,渴就是愛,你渴極了想找水喝的狀態(tài),就是佛陀們眼里人們所謂的愛。那是一種極不滿足,極度匱乏的狀態(tài)。而佛陀們眼里,愛是一種滿足狀態(tài),就好像你喝飽了,你還有許多甘冽的泉水,你頂著陶罐,你在等待分享于人一樣。 渴極的人對水有一種執(zhí)著,因為那是救命的,那關乎那個自我的存在。因此,基于饑渴狀態(tài),基于極度匱乏,基于極其不滿足狀態(tài)下的對事物的需求和執(zhí)著,而成為的愛,是不健康的愛,佛陀們所不樂唱,因為本質是苦,是苦的因。佛陀們所唱的是滿足狀態(tài)下的,對食物,對水,對一切生命存在元素的分享,那是他們概念里的愛;健康的愛,飽滿的愛,向外而不是向內流動的愛。 為滿足而展開的愛不是愛,因滿足而發(fā)放的愛才是愛。愛這件事就像無明和智慧,如果你向前轉它就是智慧,如果你向后轉它就是無明,而不管向前轉還是向后轉,它們都是同一個人,同一個本體。有關愛和貌似愛,需要我們慢慢體會,細細體會。在慢慢細細的體會中,愛鮮明起來,你自由起來,你快樂起來。讓你自由、快樂起來的是愛,讓你受限、束縛、受苦的非愛。 愛就這么簡單,一個解放你,一個束縛你,解放你的是愛,束縛你的是愛的相反。去體會當下那些你認為是愛的事物,從中辨別哪是愛,哪是愛的贗品,那愛貌似的愛,那冒牌的愛,那欲望把自己包裝成禮物的東西,那餓鬼把自己打扮成新娘的存在。 要想體會真正的愛是可能的,覺知加健康的同理心的修習,可以將你送到它的面前。健康的同理心是,覺知自己及他人,但剔除你那些心理故事,剔除你那些心理故事所引發(fā)的粘滯性感受,心在空明的狀態(tài)里,化身為他人,化身為自己,從而它自由的行動,在移除舊有的心理感受后,讓新的感受進來。就像,在烏云消失的地方,白云朵朵歡快而來;就像,在枯枝腐土處,長出一抹新芽來,慢慢開出一朵燦悠悠的黃花來。 愛,覺知加健康的同理心,體會這個事實,練習這個能力。覺知是愛的開始,每當你去覺知一件事物,真正的愛即將發(fā)生;每當真正的愛發(fā)生,覺知早已恭候在那里。喜樂是覺知的伴侶,而覺知總是先于喜樂在喜樂的事物那里恭候它。欲想從覺知里長出愛或喜樂,先從練習覺知一朵黃燦燦的小花,覺知一只活潑好奇的貓,覺知一位咯咯發(fā)笑的嬰兒……從那些實物或意象開始,練習,練習,不久你就能品嘗到愛的味道,那空靈的、輕松的愛戀,那沒有黏著的喜悅,那沒有煙的火,那清新的愛情,那明凈的覺知,那美好的心的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