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冠禽獸”一詞最早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有所不同。所以,當時的“衣冠禽獸”有令人美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贊語。 如今,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嗎,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出自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構(gòu)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 當時的明朝,官服上所繡的飛禽走獸,就等同于今天的軍銜,從官服上所描繪的飛禽走獸,可以看出文武百官的等級,不僅如此,當時朝廷還規(guī)定,文官繡的是飛禽,而武官繡的則是走獸。 其等級森嚴,不得逾越。具體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除了根據(jù)品級授予的禽獸以外,明代皇帝還為檢查風紀的官員額外設(shè)計了獬豸(xiè zhì)的圖樣。這是一種有一根尖角,能明辨善惡,專門攻擊壞人的神獸。今天中國的人民法院和檢察院門口,還很常見這種神獸的雕像。 總之,“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的詞義變化很大,最初是用來形容官服上繡繪有飛禽走獸的明代官員,它原本是一個光宗耀祖的褒義詞,但是后來這一詞發(fā)生變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令人憎惡的貶義詞呢? 二、冠禽獸”何時變成貶義詞呢既然,能被成為衣冠禽獸的可都不是什么一般人,老百姓都十分的羨慕,那么問題來了,人們把文武官員稱之為“衣冠禽獸”。但是后來為何這個詞語就變成貶義詞了呢?衣冠禽獸是什么時候淪為了風度翩翩的“畜生”了呢? 這是因為到了明朝的后期,宦官專權(quán),政治腐敗,官員貪污的現(xiàn)象太嚴重了,很多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導致老百姓砸鍋賣鐵,傾家蕩產(chǎn),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 于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清代以后,該詞被用做貶義,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 后來,官員們也不再穿所謂的“禽獸”服了,但是依然有很多腐敗的官員又禽獸的行為,所以衣冠禽獸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衣冠禽獸就從一個贊揚的褒義詞變成了一個代稱,專門指那些剝削老百姓的貪官污吏。 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徹底的變成褒義是在明朝末期的語言發(fā)酵,清朝的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作品《鏡花緣》中說到,如果不孝,就算做了官員,那也還是衣冠禽獸。這句話在一段時間內(nèi),廣為流傳。 這就等同于現(xiàn)如今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用的人一多,也就會有了新的意思?,F(xiàn)在有人罵另外一個人是“衣冠禽獸”,那足以說明被罵的那個人壞到了極點。各位看官,您說呢? |
|
|
來自: 老劉tdrhg > 《11.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