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英宗皇帝要復辟? 主要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英宗皇帝被蒙古瓦剌人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防止瓦剌以皇帝要挾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迎立了明英宗的弟弟。瓦剌看到手中的皇帝失去了價值,也為了能夠跟明朝重新談判,就送回了明英宗,成為了“太上皇”。 名義上是太上皇,其實相當于被軟禁起來了。 為了防止英宗復辟,代宗將英宗關(guān)到了南宮,還將大門灌上鉛,加派錦衣衛(wèi)看守,每天的食物都由一個小洞送入,英宗由此開始了七年的軟禁生活如果沒有后來的變化,英宗可能就要終老這里了。但是,隨著代宗的病重,英宗的機會來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 主要是代宗沒有兒子來繼承皇位。 在代宗彌留之際,他叫來負責禁宮警衛(wèi)工作的大將石亨,交代工作,讓他做好皇宮的安保工作,代宗想在臨死之前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因為此前即有消息傳出,說皇上已下了旨意,迎取襄王世子進京。 可惜代宗這次信錯了人。 石亨出了宿齋宮,立即找他的死黨太監(jiān)曹吉祥商議,他認為他們的機會來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迎立英宗皇帝復辟,但是他們一個武將一個太監(jiān),顯然還缺少一個出謀劃策的人,他們找到了善出奇謀的徐有貞,三個人果然一拍即合,認為這種事宜早不宜遲,遲則有變。 萬事俱備,石亨負責禁宮警衛(wèi),宮門的鑰匙都在他手里。太監(jiān)曹吉祥負責監(jiān)視宮內(nèi)一切動向,而徐有貞負責制定所有計劃。 整個行動如水到渠成,幾乎兵不血刃,三人從南宮之中迎出了英宗皇帝,并在次日黎明百官上早朝的時候,擁立英宗復辟。當時來上朝的百官還不知道怎么回事,英宗宣諭,因為代宗皇帝身體有病,所以有大臣們迎立我再次做皇帝。你們這些大臣,各安其位。就這樣,南宮復辟(又稱奪門之變)成功。 英宗能夠如此兵不血刃復辟成功,究其原因,自是多方面的。 第一,代宗病重帶來的機會。 代宗的登基,也算是受命于國之危難,不討論他的皇位正不正,自他即位以來,有于謙這樣的大臣全力支持他,朝政還是很穩(wěn)固的。但他這一病,就給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做夢都想飛黃騰達的人創(chuàng)造了機會,而且,代宗還留下一個最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沒兒子。 第二,立儲的事一直懸而未決。 中國歷代皇帝最大的苦惱就是沒有兒子,而代宗恰巧是其中之一。 當時關(guān)于代宗的皇位繼承人問題,朝堂之上基本分三派: 第一派以朝中老臣為主,主張冊封沂王為太子。 沂王是誰?沂王就是明英宗的長子。 等于說要把皇位還回了英宗一脈,但問題是英宗還活著呢,卻讓他兒子當皇帝。而且最滑稽的是,英宗在位時,就已經(jīng)把他封為了太子。代宗即位后又廢掉,現(xiàn)在又要傳位給他,等于代宗自己打自己臉,所以代宗一直沒答應。 第二派以大學士王文為代表,主張迎襄王入承大統(tǒng)。 襄王是誰?襄王是明英宗的叔叔。 等于說代宗從哥哥英宗那里得了皇位,現(xiàn)在要給叔叔。 但問題是英宗今天剛30歲出頭,叔叔襄王已經(jīng)50多歲了,而且同樣滑稽的是,當初英宗即位的時候,襄王還是擁護者,現(xiàn)在先皇親傳的繼承人被囚禁深宮,而叔叔卻要繼承皇位,這局面想想就知道肯定出亂。 但代宗似乎更傾向于這么干。 第三派即石亨、曹吉祥為首的復辟派。 他們作為朝中的中層官員,政治生涯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顯然想通過擁立一位皇帝來飛黃騰達。 而且歷史正好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機會,所以他們抓住了。 第三,也是重要原因,整個復辟行動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 在這件事上還多虧了曹吉祥,他將復辟的事秘密告訴孫太后,英宗在位時候,她就是太后,論關(guān)系她也跟英宗更親。而不管代宗死后立沂王還是襄王她的身份都不如擁立英宗復辟,她繼續(xù)做太后更舒服,所以孫太后默許了南宮復辟。 其實,英宗的個人性格也是決定他得以復辟的一個原因。 從史料看,他可能不辨忠奷,但英宗確實是一個性格特別和善的人,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英宗對待他們都彬彬有禮。 甚至當年他被瓦剌首領也先擄去北方,也能和蒙古人成為好朋友,在他返回明朝 的時候,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還擔心英宗的安危,不想讓他離開。 所以,不得不承認,英宗這樣的性格,也是石亨、曹吉祥等人不惜冒生命危險擁立其復辟的重要原因。 最后,還有一個決定復辟成敗的關(guān)鍵人物,那就是當時手握兵權(quán)的于謙。 代宗的登基即是于謙一手促成的,自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之后,于謙力挽狂瀾,一直是代宗在位期間全力依靠的權(quán)臣,他官至少保,隨時可調(diào)動全國兵馬,甚至案發(fā)當晚,臥病在床的代宗被告知有人篡位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問:"于謙呢?“可見當時于謙是有能力也有實力左右朝局的,但是他在當時卻選擇了什么都不做,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英宗復辟之后,又做了8年皇帝,飽嘗了豐富人生經(jīng)歷的他,在最后的8年里,聽信納諫,仁儉愛民,任用了李賢等名臣,也算是朝局安穩(wěn),國政清廉。 而縱觀整個南宮復辟過程,既無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也沒有如唐末、五代時的宮廷喋血,只以極小的代價就換來了明朝的政局安穩(wěn),足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復辟。 但歷史從來又都是公正而無情的,他給予了什么,就必要帶走些什么。而這一次他帶走的是大明第一忠臣于謙的性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