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吳哲平 2020-04-13

在中國西域,龜茲最早是從漢代進入我國的視野的。班固《漢書·西域傳》:“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酐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

漢武帝通西域后,龜茲夾在西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多次反復,襲殺漢使。其后龜茲王絳賓娶烏孫漢解憂公主之女為夫人。絳賓及其后多次入漢朝,與漢親,誠心臣服于西漢。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彩帶,垂之于后,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鐵、鉛、麖皮、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隋大業(yè)中(615年),龜茲國王遣使貢方物。”

11世紀末,回鶻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對西域諸佛國發(fā)起了曠日持久的“圣戰(zhàn)”。隨著黑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大概在11世紀末 ,龜茲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龜茲歸入清版圖,定名庫車。

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匯之處。同時還是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沖?,F今這里保存著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羅、龜茲、吐番、中原漢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遺存。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壁畫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壁畫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壁畫

一、 龜茲的地理位置和中古時期概況。

龜茲,又有丘慈、歸茲、邱慈、屈茨、苦叉、俱支、屈茲、屈支、拘夷等稱謂,即今天我國新疆庫車一帶,是我國古代西域地區(qū)的大國之一,也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龜茲國是古代塔里木盆地周邊最大的綠洲城邦,東西方向均被戈壁沙漠包圍,北部接天山中段南麓,終年降水量充沛,植被茂盛;南部比鄰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沙漠北部邊緣的塔里木河,所形成的沖積平原為龜茲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提供了天然場所。

龜茲古國建立時間尚未見明確記載,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庫車縣所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如石犁、石斧、磨石等器物均可證實龜茲古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由此也揭示了龜茲古國悠久的文化歷史。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龜茲在秦漢時期是西域諸國中人口最多、兵力最強盛的城邦。龜茲地區(qū)出土的古代人頭骨的體質形態(tài)特點和人種系統(tǒng)的測量分析及科學研究顯示,龜茲地區(qū)古代居民有高加索人種、蒙古利亞人種、西方歐羅巴人種、漢族人種,由此可以推斷,古龜茲應是一個多民族、多人種聚居的地區(qū),不同人種、民族的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龜茲文明。

龜茲國為漢唐時期的西域大國,其疆域幾經變化。最初龜茲國疆域僅包括龜茲綠洲以及拜城盆地所在區(qū)域。至魏晉南北朝龜茲國勢力強盛時, 其西部的姑墨、溫宿都役屬于龜茲。唐時,《新唐書·地理志》明確記載:“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郁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睋返鲁羌唇裉炜脊虐l(fā)掘的距巴楚縣東北方向約50公里的托庫孜薩來古城。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公元3—10世紀龜茲國的疆域相對穩(wěn)定,包括今庫車、沙雅、新和、拜城四個直轄縣外,還包括阿克蘇、烏什、柯坪、阿瓦提、溫宿、巴楚、 輪臺及庫爾勒、尉犁西部等地區(qū)。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公元前6世紀,佛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于印度恒河中下游地區(qū)。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因懺悔自己在征服過程中大肆屠戮的罪過,開始崇信佛教并對其大力弘揚,派遣大批傳教士前往四方傳播佛法,佛教得以在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qū),即史籍中所載“罽賓國”)和犍陀羅(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qū))一帶流傳。玄奘西游,途徑龜茲到印度取經。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西漢時期龜茲國的人口數量遠高于焉耆、姑墨、杅彌三國之和,其兵力也是焉耆國三倍之多,不愧為“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綠洲國”。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隨后,佛教越過蔥嶺,傳至環(huán)塔里木地區(qū)。公元前2 世紀時佛教初傳龜茲地區(qū),至3世紀時龜茲佛教興起,并興盛千年。龜茲地區(qū)作為佛教文化重鎮(zhèn),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策源地,影響波及周邊綠洲國家以及中原地區(qū)。隨著中原佛教逐漸成熟,漢傳佛教回流至龜茲地區(qū),至10世紀被回鶻佛教所替代。11世紀時,伊斯蘭教傳播至環(huán)塔里木地區(qū),佛教最終走向消亡。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唐朝對西域各綠洲國家的管理采取安定寬和的統(tǒng)治政策。龜茲地區(qū)曾出現有漢式風格的村名,其時有大量漢人存在,他們聚族而居形成漢人村落。唐開元時期用于安置漢商的行客營就已出現,以五十人為一隊編入軍營。

二、 隋唐時期龜茲古樂傳入中原,成為宮廷樂舞。

隋朝統(tǒng)一前中國經歷了四百來年的戰(zhàn)亂。頻繁的戰(zhàn)亂打破了長久以來“禮樂”制度對人們的禁錮,為漢族文化和西域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創(chuàng)造了條件。中國音樂史上輝煌的隋唐燕樂中就容納了多部西域不同地區(qū)的音樂。燕樂,又稱“讌樂”、“宴樂”,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燕樂,是指宮廷饗宴賓客時所奏的音樂。狹義的燕樂,是指位居唐代“九部樂”之首的《讌樂》。隋唐多部樂是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在宮廷中上演,其中龜茲樂成為西域諸樂之首,“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xù)”就是唐代詩人元稹對龜茲樂不斷上演的描述。龜茲樂的傳入不僅受到絲綢之路、佛教東傳的影響,而且還深受西漢以來的政治環(huán)境、統(tǒng)治者喜好的影響。漢唐間龜茲樂的傳入以及對隋唐、乃至宋代的宮廷音樂都頗具影響。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音樂也達到高潮。漢經南北朝、隋、唐朝,在頻繁的戰(zhàn)亂中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民族融合。大量的西域音樂傳入中原地區(qū),向宮廷音樂滲入,動搖了雅樂的正統(tǒng)地位,形成了隋唐時期宮廷音樂雅、俗、胡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尤以頗具西域特色的龜茲樂為主,因為其音樂風格迥異,在宮廷音樂中對二部伎、《破陣樂》等都有影響。

《隋書》、《新唐書》、《文獻通考》、《唐六典》等文獻中對多部樂稱之為“伎”,《舊唐書》中,對多部樂稱之為“樂”,因此學界多數人將隋唐宮廷多部樂中的龜茲一部慣稱為“龜茲樂”。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雅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周代禮儀制度,主要用于宮廷祭祀和朝會禮儀等活動中。歷代統(tǒng)治者認為,雅樂是溝通天、地、人之間的紐帶,是震懾人心的藝術,在郊社、宗廟、鄉(xiāng)射、宮廷禮儀和各種慶典中都使用雅樂。隋朝雅樂最初沿用北周雅樂,太常雅樂使用了北朝魏、齊的“胡夷之聲”,演奏雅樂所使用的樂器,加入了箜篌、篳篥、琵琶等西域樂器,甚至太常寺中造樂的樂工中也雜有胡人。直至開皇 589 年,隋滅梁、陳,大批樂工作為俘虜被帶回長安,隋文帝聽到南朝的“吳楚之聲”后,大贊其為“華夏正聲”,并專門設立“清商署”命人演奏。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驍騎將軍呂光率軍攻西域(龜茲)獲勝。呂光遠征西域的勝利為爾后建立后涼政權奠定了基礎?!端鍟酚涊d“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后魏平中原,復獲之。其聲后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痹瓉?,呂光滅龜茲,不僅帶回了奇異珍寶,而且將其音樂帶回,呂氏亡后,龜茲樂也隨之分散各地,但后來的龜茲樂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流傳的時間不同、所經地域不同,造成了隋朝龜茲樂的三種形式——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隋書·音樂志》中記載龜茲樂有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婆伽兒》、舞曲《小天》,都是佛教名稱,由此分析,“西國龜茲”就是“佛國龜茲”。說明西國龜茲即是龜茲樂相對原始的形態(tài)。

齊朝龜茲是北齊留下的龜茲樂。北齊文宣帝高洋崇尚及時享樂,他非常喜歡龜茲樂并經常擊鼓為樂隊伴奏。《隋書·音樂志》載“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后,傳習尤盛。后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痹诒饼R,《龜茲樂》、《西涼樂》是宮廷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樂舞,貴族階級爭相學習琵琶,以便于日常交際應酬。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土龜茲,指不同時期流傳至中原地區(qū),長期以來經中原人民再度創(chuàng)作的龜茲樂。龜茲樂開始東傳追溯到漢武帝時,漢朝與烏孫通婚,將解憂公主嫁與烏孫王翁歸靡,后生下一女名為弟史,弟史成為了龜茲王絳賓的夫人,絳賓與中原便開始長期交流。另外,絲綢之路便捷的交通、關中一帶經商的胡商等都給龜茲樂創(chuàng)造了暢通的東傳途徑。經過不同途徑傳至中原的龜茲樂,長期以來吸收不同地方的音樂,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中原音樂氣息濃郁的土龜茲樂。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唐代建國以后,在政治上先后出現了“開元之治”和“貞觀之治”,發(fā)展空前繁盛。文化上,統(tǒng)治者開放的政策及親身參與更是極大的推動了龜茲樂前進的伐。貞觀十四年,以《讌樂》為諸樂之首,最終形成唐朝九部樂:《讌樂》、《清商伎》、《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形成唐代十部樂。

唐朝文獻中記載的主要樂器有:

龜茲部:笛、篳篥、簫、羯鼓、腰鼓、揩鼓、雞婁鼓、四色鼓、銅鼓、拍板、方響;

胡部:琵琶、五弦、箏、箜篌、篳篥、笙、笛、拍板、方響、拍板、銅鈸;

鼓笛部:笛、杖鼓、拍板;

大鼓部:大鼓。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史料分析,龜茲樂并非全盤來自印度。天竺樂使用的樂器共有十一種,龜茲樂共有十八種,二者共有的樂器有九種。龜茲樂中使用的彈箏、豎箜篌、笙、簫、雞婁鼓、候提鼓、答臘鼓、腰鼓、檐鼓、齊鼓都為天竺樂所無,而天竺樂器中只有一種銅鼓是龜茲樂所沒有,所以說龜茲樂與天竺樂有相互借鑒吸收的過程,但仍保存了各自的特色,如同樣都使用箜篌,但龜茲樂使用豎箜篌,天竺樂使用臥箜篌等。在交流的過程中,龜茲樂保持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體鳴樂器各占一定比例,其中膜鳴樂器在數量上占主要地位,也印證了玄奘對龜茲的描述——“管弦伎樂,特善諸國?!?/p>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頻繁的戰(zhàn)爭直接導致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傳說西域地區(qū)在西晉時期遷入中原的有數十萬人之多。到北魏時期,朝廷曾一度專門在中原地區(qū)設立“噸峨館”接待往來客人。這種民族的遷移以及開放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多民族文化之間逐漸融合,為樂舞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而又充足的社會環(huán)境。這一時期西域樂舞中突出的代表是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安國樂、天竺樂。

隋文帝皇后獨孤氏,為鮮卑貴族之女,隋煬帝楊廣是些許鮮卑化的漢人。李淵母親獨孤氏,皇后竇氏為鮮卑人,李世民受其母親胡文化影響;李世民皇后長孫氏,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代,中原與西域持久聯姻,也是西域音樂在中原興盛的主要契機。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三、開放的盛唐是中華民族包容兼蓄各種文明的時期,從西域樂舞看西域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以及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公元 653 年,唐朝政府將安西都護府設于龜茲,使龜茲變成了西域20 個都督府的中心??祰?、石國等都在安西都護府管轄范圍之內,加之交通便捷,西域各國之間的音樂交流更加密切,各國的音樂在傳入中原之前先經過龜茲,并且成為龜茲經常上演的樂舞。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獅子舞。獅子源于非洲和亞洲西部地區(qū),古代中國的獅子通過外邦不斷進獻得來。獅子在波斯象征力量,是王權的象征,在印度佛教中有降除心魔、威震四方的意義,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與佛教這種圖騰崇拜結合并進入中原,被人們視為祥瑞之兆?!缎绿茣?“《龜茲伎》……舞者四人。設五方師子,高丈余,飾以方色。每師子有十二人,畫衣,執(zhí)紅拂,首加紅襪,謂之師子郎。”

胡旋舞。胡旋舞出自西域,北周時傳入中原?!缎绿茣の饔蛴洝分杏涊d,開元初年,康國、史國、米國先后進獻過胡旋舞。胡旋舞節(jié)奏快、旋律快是其基本特征。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胡騰舞。胡騰舞是西域傳入中原之舞蹈,有可能最早產生于石國。以舞者騰踏、跳躍、旋轉、反手掐腰、聳肩等為特征,反映西域人民豪情奔放、詼諧幽默的性格。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柘枝舞。《柘枝舞》是源于西域的著名樂舞,是一種女子雙人舞,屬于健舞類,而與之稱謂相似的《屈柘枝》屬于軟舞類?!敖∥琛钡奶卣魇莿側岵?,節(jié)奏鮮明。

潑寒胡戲。潑寒胡戲,又有渾脫、蘇幕遮、乞寒舞等名稱,是中亞、西域地區(qū)一代的風俗性歌舞活動,龜茲、康國、高昌都有此項活動,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原。潑寒胡戲是一種活動場面大型、兼具時令性和宗教性的歌舞活動,表演時的歌舞稱為《蘇幕遮》,活動場面聲勢壯觀浩大,通常在七八月、十一月舉行。表演時男子頭戴氈帽,裸露身體,女子身穿錦衣長袍,帶上各種鬼神、猛獸的面具,舞者手中拿著鉤索、或者是水囊,以水相潑,與路人逗玩。伴奏樂器由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組成。潑寒胡戲又叫乞寒舞。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四、從龜茲古樂傳入中原,成為漢民族傳統(tǒng)國樂,看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促成了隋唐燕樂的輝煌成就,而隋唐時期崇尚自由、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也促使著人們對美的向往。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中,西域音樂漸漸被中原人民熟識,它那歡快的節(jié)奏、飛旋的身姿往往令人耳目一新。龜茲樂自隋初被列入“七部樂”起,它獨具風味的音樂就受到肯定,在隋唐多部樂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隋唐宮廷中龜茲樂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在樂師和中原人民的智慧中不斷發(fā)展、探索和求變,使它在新的環(huán)境下仍然具有競爭力。北魏孝文帝遷都時,有大量的胡人入華,道唐代長安人對這種新生事物爭相模仿,“胡靴、胡帽”一時間成了一種潮流。但影響是相互的,音樂的傳播依靠樂人,宮廷中的西域樂人如曹保保祖孫三代、米嘉榮父子等幾代為宮廷服務,這些久居中原的西域樂人在中原逐漸被華化。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雖然隋唐時期宮廷中的龜茲樂整體保存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如打擊樂器為主形成熱烈明快的音樂風格,舞蹈服飾考究、舞蹈風格飄逸歡騰,樂曲起伏跌宕等等,但它的樂隊編制中加入彈箏、笙、簫等漢族樂器,是一種與中原文化融合之后呈現在宮廷中的藝術。

龜茲一曲天下知,回雪飄搖轉蓬舞,誰人知是漢兒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