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也是是中華民族最高吉祥物。龍紋是我國最最常見陶瓷裝飾紋樣之一,被頻繁的運用于歷代陶瓷器上并貫穿我國陶瓷發(fā)展史的始終,在我國陶瓷裝飾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隨著社會環(huán)境、工藝技術、審美情趣的不斷改變,龍紋一直在隨之發(fā)生變化。 元代龍紋特征元代的龍紋給人寫實、非常兇猛的感覺,龍頭、龍身、龍爪以及鱗片以及肘部繪畫的非常寫實。龍角畫的形似鹿角,但又比鹿角來的更加尖銳犀利,沿著龍的后腦向后生長。龍的眼睛繪畫的非常兇惡,龍口張開,露齒,吐舌,額頭高而凸,兩眼直視前方。 龍紋頭部比身軀要小,頭部較扁,龍須較短,龍一般光頭無發(fā)或者幾縷飄在后腦脖頸處。頸部細長,所以我們稱元代的龍紋為“蛇頸龍”。龍肘繪畫的細長而且彎曲,龍的指甲像是鐮刀一樣,撕裂感迎面撲來。爪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較為罕見。 元代龍紋的鱗片和背鰭一般有2種,大多數龍紋的鱗片呈魚鱗狀,非常的規(guī)整。每片之間都有一種淡淡的過度層,這與康熙、雍正時期龍紋鱗片刻意流出一個勾線露白,然后再渲染龍鱗不同。元朝龍紋這種很自然的淡白色銜接給人以立體的感覺,一層一層鋪過去,非常的規(guī)整。還有少量的龍鱗畫成網格狀。 元代龍紋的背鰭呈三角形排列,一般是大三角與小三角等距排列,不管是大的三角還是小的三角都畫的非常規(guī)整。在明代晚期龍紋也是呈大小三角排列,但三角有大有小,參差不齊,而且大三角與小三角之間的距離也是不等的。 明朝鼎盛時期龍紋特征明早期龍紋 永宣時期作為明朝制瓷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的龍紋也具有顯著特點,并被廣大藏友推崇。 永樂時期龍紋永樂時期的龍紋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矯健生動。龍頭呈長方形,非常注重龍頭臉部的細節(jié)變化。眼睛大如銅鈴,怒目圓瞪,給人一種雄壯兇猛的氣勢。龍的須發(fā)上揚,嘴巴較長,張嘴吐舌。龍身更加的飽滿,龍鱗的立體感也非常強,龍紋的背鰭非常的整齊。 龍肘變得非常的粗壯,跟洪武以及元朝非常的不一樣,肘毛呈一種花狀飄散。龍角不如元代時鋒利,依然從后腦向后生長。五爪變成輪狀,爪上的指甲像是一個彎鉤。 宣德龍紋基本上傳承于永樂,但較之永樂龍紋更加圓渾,給人的感覺變的更加的雄健。宣德時期的龍嘴開始微微上翹,胡須也開始上翻,身體更加的粗壯,宣德龍紋的肘毛繪畫的更加寫實,呈一種毛發(fā)狀。鱗片刻畫的也更加的細膩,鱗片層層疊壓非常飽滿。 明中期龍紋 到了明代中期,龍紋的嘴已經開始閉起來,嘴邊漏出一顆牙齒,成化、弘治、正德的龍紋都是這樣。而且到了正德時期,龍紋更趨于衰弱。龍紋不再是寫實狀態(tài),線條勾畫缺乏力度,有的地方顯得草率。 龍紋往往穿行于花朵中,沒有了早期龍紋的那種兇猛的氣勢。我們知道,畫龍的關鍵在于龍的眼睛,而正德時期的龍紋眼睛就像帶著一副眼鏡,看著非常大善良。肘毛畫的也像豆芽菜一樣,從這些細微之處可以看出,明代中期龍紋繪畫力度明顯沒有明代早期強。 明代晚期龍紋 明代晚期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龍紋一部分還是閉嘴露一顆牙齒,但大部分開始張嘴吐舌。龍的上顎較長,伸的非常的夸張。龍身變的更加細長,給人感覺像是蛇一樣。背鰭明顯的不規(guī)則,三角形大小不一,間距不等。龍爪雖然也呈輪狀,但龍的指甲就像尖刺一樣。 明代晚期開始出現正面的龍紋,如果在瓷器上看到正面的龍紋,一般瓷器年代不早于嘉靖時期。 到了明代的最后一朝,龍紋繪畫更加軟弱無力,披頭散發(fā),老態(tài)龍鐘,所以我們說崇禎的龍紋就像個老太婆龍。崇禎時期的龍紋開始出現蛇腹。龍鱗排列的不是很整齊,背鰭更像是一根根尖刺長在身上。 清代龍紋特征明代龍紋與清代龍紋有一個顯著的區(qū)別,明朝的龍紋上顎長,下顎短,而清朝的龍紋是上顎短,下顎長。 從順治開始,龍紋就有了顯著的變化。上顎短,下顎長。瓷器上龍紋一般呈現出3段,先繪畫出龍頭,然后身子與尾部,然后用大片的云把龍紋圍起來,一般我們稱為“云龍三現”。 順治的龍紋也是非常的兇猛的,龍肘都非常的粗壯,并且剛勁有力。毛發(fā)與肘毛沒有規(guī)律性,有的時候是往前仰,有的時候是向后飄的。而且呈現出一絲一絲的,和明代一根一根的毛發(fā)有所區(qū)別。 到了康熙時期,龍紋的兇猛氣勢就顯露出來了,給人的感覺雄壯威猛,頭部像是惡鬼一樣,我們稱為“鬼頭龍”。 龍身扭曲的就像是拉的弓一樣,張弛力度更加強。腹部用一條一條線勾勒出像蟒蛇一樣的腹部,從康熙到宣統,龍紋一直保持有這個特征,腹部非常明顯。 康熙龍紋的龍鱗采用勾描之法,繪畫的非常有立體感,層層疊壓。龍爪繪畫的剛勁有力,食指和拇指呈一條直線,后面三爪彎曲狀。 雍正時期龍紋于康熙相比,面向比較和善,講究寫實。龍紋的頭部、腹部、背鰭、龍爪畫的都很細膩,龍爪非常的尖銳,龍鱗、龍鰭排列的非常整齊,細小的勾線都畫的一絲不茍,在整個清朝都是非常顯著的。 乾隆時期龍紋繼承了雍正細膩的畫法,特別是龍鰭的繪畫,一筆一筆交代的非常的清楚。尾巴突而卷,有時候繪畫成放射狀。龍腹部繪畫整齊而細膩,龍爪繪畫清晰。這時的龍紋已經成為一種模式化,整個空間堆的滿滿的,但龍紋已經沒有康熙時期的氣勢,雍正時期龍紋繪畫的老辣。 嘉慶時期的龍紋,已經從乾隆的模式化變成圖案化,就像是什么樣的場景,就應該配什么樣的龍紋。嘉慶時期的龍紋鱗片細小而規(guī)則,但缺乏清早期的那種立體感。肘毛繪畫的既簡單又草率,變成了非常短的幾條線。龍爪雖然寫實,但非常的軟弱無力。 到了道光,經過鴉片戰(zhàn)爭,中國制瓷工藝開始明顯衰落,這個時期的龍紋顯得披頭散發(fā),有形無神。龍的神情顯得呆滯,龍身比較瘦弱,沒有張弛的力度。但龍爪畫的又非常粗壯,龍紋的整個比例已經失調。
道光以后的大清王朝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咸豐時期龍紋脖子很細,龍鱗畫的大小不一,勾勒龍腹的線條也非常的草率。背鰭三角形大小不一,三角形之間間距不等。 同治、光緒官窯龍紋畫的非常細致,但沒有力度,僅僅是一種圖案。民窯瓷器的龍紋則畫的特別粗糙。 縱觀元、明、清三代龍紋變化,可以看出,早期的龍紋多兇猛矯健,氣勢非凡,越到后期,龍紋的氣勢全無,而且繪畫多草率,線條軟弱無力。 在線鑒寶點擊右側:徐鴻在線鑒寶 鑒定學習點擊右側:《鴻觀收藏》在線課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