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熙(約1000一1090),字淳夫、神宗、哲宗年間,河南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熙寧年間為畫院藝學(xué),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善畫山水寒林,初學(xué)李成、范寬一派,山石用卷云皴,樹大作蟹爪狀,后融貫?zāi)媳碑嫹ǎK自成一家。 他主張山水畫表現(xiàn)的景物不但要可行、可望,而且還要有可居、可游的特性,并且提出許多山水畫規(guī)律性創(chuàng)作方法,他主張師法自然,對自然山水要觀察體驗,探索其變化規(guī)律,要畫出四時朝暮時分、陰晴雨缺之變,這無疑較前人的畫論前進了一大步。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要求注重表現(xiàn)出景、思、情、意,經(jīng)營位置,合理安排山、水、樹、石、草木、煙云、道路,使之達到創(chuàng)作者所要達到的審美標準。特別是關(guān)于山水畫三遠法的提出,更是其繪畫理論高度進步的重要標志。 他還主張對前人傳統(tǒng)要兼以并覽,創(chuàng)作態(tài)度要嚴肅認真。他的《林泉高致集》由郭熙敘述,其子郭思整理編纂而成。這本書不僅對前代山水畫論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更有許多補充與發(fā)展,從而成為古代繪畫理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他的代表作《早春圖》正是他所說的,圖中描繪了山間霧靄浮動及旭日照射的情景,細致而生動地刻畫了嚴冬剛剛過去,春天悄然來臨的微妙變化,頗有淡冶如笑之情趣。如他所提出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四如之說。注重山水特征給人的感染。 《早春圖》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水墨,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家沒有用桃紅柳綠、草長鶯飛來描繪春天,而是將春意蘊藏于山泉林壑中,傳出了冬去春來,春回大地的信息。畫下有幾處窠石,長松巨木出于其上,樹木舒展著枝椏,有的樹枝在乍暖還寒的早春已吐出簇簇新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冰河開始解凍,渡口的漁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為畫面增添了蓬勃的朝氣,還有旅人向山中行進,雖然細小的人兒不太好辨認,但已不見冬景中縮頸籠手之態(tài),傳神地表達出早春的氣息。畫的中部,巖壑相接,錯落起伏。山泉倒掛匯入河谷,一路奔騰而下,在山坳深處樓觀殿宇隱現(xiàn),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使畫境更為幽遠。隔著云霧,有二峰凌空聳起,主峰居中,在霧靄里若隱若現(xiàn),展現(xiàn)著雄奇俊秀之姿。圖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頭都沐浴在和熙的春光中。在經(jīng)歷了沉寂的冬曰之后又開始充滿生機,傳遞著復(fù)蘇的欣喜。 畫家用全景式構(gòu)圖。以高遠、平遠、深遠相結(jié)合,展現(xiàn)出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呈現(xiàn)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境地。描繪山石輪廓時,畫家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施以干濕濃淡不同的墨色,使用云頭皴層層皴擦出巖石表面的紋理,舒卷松動,虛實相生,突出了畫面遠的透視感。樹木枝干虬曲,枝椏如伸指布掌,被稱為蟹爪枝,突顯了畫面張力與昂揚之態(tài),正如《枯古要論》所說的:郭熙所作山水山聳拔盤回,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云皴、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尾、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 《早春圖》即體現(xiàn)的是郭熙山水畫的獨特技法風(fēng)格和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以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生動的形象、精湛的筆墨和優(yōu)美的意境,成為郭熙傳世繪畫中的不朽之作。畫幅上有畫家題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筆。下有郭熙筆長方朱紋印一方。鈐蓋畫家印章,在北宋畫中是很少見的。(潘瑋萱寫於上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