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郭志辰老師是這樣一句話解讀『桂枝』這味藥的:胞內外的開門將軍。在空間醫(yī)學小方里,桂枝是六味藥王之一。具有調節(jié)細胞內、外空間的能量。達到調和營衛(wèi)之氣的作用力。能打開細胞壁,使細胞內的物質與細胞外的能量自由轉化。調節(jié)空間壓力的平衡。 舌辯:舌尖淤滯、薄、尖、緊的舌用之。 用量:2-7克 《智能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郭志辰老師是這樣解讀的:能打開人體各部細胞、開合細胞、調和人體能量均衡。能使細胞的門向內開。其走竄力強,與其它藥物配伍,使能量向外運動;與氣、味薄的藥物配伍,使能量向外運動;配伍藥味淡、甘、辛者,補其外,使能量向外一收一散運動。 舌辯:舌質淡軟、白無力、無苔、顫動者用之。舌苔黃、舌質硬、紅者慎用。大便干者慎用。便稀、次數多者用之。 用量:2-10克 郭老師用現代語詞語境解讀這味藥。 … … 《大醫(yī)至簡——傷寒論》劉希彥老師是這樣解讀『桂枝』的:桂枝性溫,其氣是熱郁的濃香;煎的水有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氣,而味很薄。桂枝的氣相比薄荷、白芷,沒有那么輕揚;相比川芎、當歸沒有那么濃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癲;川芎、當歸走血,桂枝則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稱之為“解肌”。至于那一點兒微微的甜味呢,是入脾的,脾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氣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藥。是“陽化氣”的一味藥。 希彥老師從氣味解讀這味藥。 O 運用研讀空間醫(yī)學小方整整四年,運用其舌診理論和十幾味藥也算是小有心得。然,發(fā)現很多在教學傳播小方的老師,并沒有真正解讀空間醫(yī)學小方,而是回到了智能醫(yī)學階段。很多藥物使用已經固定模式化,直接解讀成用于治療某些病了。 學習運用小方的多數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傻瓜式的背誦方藥而用。時有效,時無效,看舌也不知道如何用藥!知道上焦用藥有哪些,中焦用藥有哪些,下焦用藥有哪些,可是具體到何種病癥用哪一味藥,為何要用這味藥卻不知道了!有種機關槍亂掃射的感覺。 這樣形容吧! 小方,如今已經教傳出這個模式了。只要死背幾十味藥的用途及組合,看舌甚至不看舌,就可以治病了!———這就有點像問病不切脈,切脈不問診就開始處方了。 這樣的方式像什么呢!感覺像手機相機似的。快捷方便好用,但這照片不能與專業(yè)相機比,比不得,經不起推敲。 這便成了學空間醫(yī)學的普遍現象。越傻瓜越快捷越好。 而真正的空間醫(yī)學小方是這樣的嗎?不是。 O 回頭來比對『桂枝』這味藥。 個人覺得大醫(yī)至簡劉希彥老師解讀得更容易理解。他的解讀還原藥物本身的屬性,即“體”,而非藥物的“用”。運用此種解讀方法,可以去解讀更多的藥物。而非死背那些專業(yè)術語。死背的知識沒有生命力。 (建議中醫(yī)愛好者好好細讀大醫(yī)至簡這本書) 看完希彥老師對藥物的解讀之后,再回頭看空間醫(yī)學用藥,會豁然開朗,為何要這么用,會更精準地使用。 希彥老師解讀傷寒論的理法和用藥,在取不到脈證的情況下,用空間醫(yī)學的舌診,能量多少寒熱虛實是完全可以佐證的。 如此,便可相輔相成而用。 感謝兩位老師的杰出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