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 弘治款黃釉盤
御用色瓷之美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 文 | 李衛(wèi)東 刊于《藝術市場》雜志2019年5月號 在故宮博物院的180余萬件藏品中,陶瓷器占36萬件,以明清兩代的宮廷舊藏為主——除數(shù)量可觀的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元青花、樞府釉、釉里紅等宋元瓷器外,絕大多數(shù)為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這其中的1/3為黃釉瓷器(明代有600多件,清代高達11萬多件),藏品以帝后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黃釉碗、黃釉盤數(shù)量眾多,余多為碟、杯、匙、瓶、壺等;亦有祭祀用的黃釉瓷器及陳設觀賞用的黃釉瓷器等,專供宮廷使用,滲透著濃郁的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家聚樂部》 后面精彩繼續(xù) 黃釉瓷器是諸多顏色釉瓷器的品種之一?!包S”“皇”同音,故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將金黃視為至尊之色。早在《周易》中就有關于黃色為吉利之色的記載,如“黃裳,元吉”?!稘h書》也說:“黃色,中之色,君之服也?!?/section>按我國傳統(tǒng)的“五行”思想來解釋,“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別代表“西、東、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統(tǒng)率四方,而土色為黃。歷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黃色成為帝王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權的象征,把黃色用之于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則象征皇帝貴在有土,有土則有天下至高無上的權威。自隋唐以后,黃色即成為皇帝的御用色,黃釉瓷器亦從諸多單色釉瓷器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室的御用瓷器,而且明清兩朝只供宮廷使用。我國傳統(tǒng)的黃釉有兩種:一種是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這是一種高溫黃釉。另一種是低溫黃釉,也用含鐵的天然礦物作著色劑,但基礎釉是鉛釉,這種低溫黃釉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現(xiàn)(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第389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赌细G筆記》記載:“黃色用石末、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钡鞔郧暗牡蜏攸S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調(diào)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低溫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初的景德鎮(zhèn)官窯,以后歷代均有燒造。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黃釉,再入窯經(jīng)850℃至900℃烘燒而成。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以弘治朝黃釉器成就最為突出—釉面勻凈,呈色穩(wěn)定,價值甚高。清代康熙后另有米黃釉,也是一種鐵黃釉,其呈色十分淡雅;雍正時創(chuàng)燒的淡黃釉,為雜有粉質(zhì)的乳濁彩釉,比澆黃釉更為淺淡,似淡黃色,又名“蛋黃釉”或“西洋黃”(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下冊第98頁,中國文物商店總店1983年)。
故宮舊藏的明代黃釉瓷器 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由宋代的百花爭艷,經(jīng)由元代的過渡,至明代變成幾乎由景德鎮(zhèn)一花獨放的局面(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第46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朝廷在景德鎮(zhèn)設置御窯廠,遣中官督陶,專燒供宮廷使用的瓷器。青花、彩瓷、顏色釉是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三大主流產(chǎn)品,其中尤以顏色釉瓷器深受宮廷厚愛,許多品種甚至為皇家所壟斷,突顯其華麗富貴(《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第16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顏色釉瓷器2000多件,其中黃釉瓷器有600多件,以弘治、正德兩朝數(shù)量較多,弘治朝168件,正德朝229件;其后嘉靖朝106件,萬歷朝69件,其余各朝收藏甚少。用于宮廷生活的日用類器物一直是景德鎮(zhèn)御窯廠最大宗的產(chǎn)品,傳世品也最多。黃釉瓷器作為帝后用品,歷朝均大量燒造。器型主要以碗、盤、碟、杯等日用器皿為主,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起著點綴和美化生活的作用。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中,器型以日用生活餐具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碗有355件(弘治104件,正德86件);盤233件(弘治55件,正德141件),余為杯、蝶、瓶、罐等。從傳世品看,明代黃釉瓷器在宣德朝已燒制得相當成功,成化時期的黃釉瓷器制作已很精致。 圖1 成化款黃釉盤 如圖1:成化款黃釉盤,高4.5厘米,口徑21.2厘米,底徑13厘米。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盤造型呈窩狀,故俗稱“窩盤”。釉層均勻,呈色嬌嫩,燒制水平較高,為著名的弘治黃釉瓷生產(chǎn)奠定了基礎。成化朝瓷器,不僅因斗彩的空前絕后而負盛名,其青花和顏色釉瓷同樣是明瓷中的珍品(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第50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但傳世的成化朝黃釉器極少,故宮博物院僅藏成化黃釉盤4件。弘治一朝18年,官窯燒造活動并不很多,傳世實物也較少,以弘治嬌黃為最負盛名,后世燒造均以其為典范。如圖2:弘治款黃釉盤,高4.5厘米,口徑21.6厘米,底徑13.2厘米。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造型呈窩狀,俗稱“窩盤”。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盤釉面勻凈光亮,釉色嬌嫩淡雅,是弘治黃釉器中的典型器。 圖3 弘治款黃釉墩式碗
圖3:弘治款黃釉墩式碗,高7厘米,口徑13.4厘米,底徑7.3 厘米。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正德黃釉器制作是繼承弘治之作,但呈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淡嫩雅,黃色偏重,胎亦略厚。如圖4:正德款黃釉碗,高9厘米,口徑19.6厘米,底徑7.9厘米。碗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釉面光亮。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圖5 正德款黃釉盤 圖5:正德款黃釉盤,高4.1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10.4 厘米。盤敞口微撇,弧壁,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嘉靖黃釉顏色由淺淡到深黃均有,釉面略顯不平;萬歷時黃釉發(fā)色深沉,釉面較厚,已無嬌黃之感。如圖6:嘉靖款黃釉碗,高13.4厘米,口徑30.3厘米,底徑13 厘米。碗敞口微撇,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圖7 萬歷款黃釉碗 圖7:萬歷款黃釉碗。高7.8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7 厘米。碗敞口微撇,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nèi)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歡迎關注公眾號:《精藏門》 后面精彩繼續(xù) 黃釉瓷器除被用作御用餐具外,明代還被用作方丘(地壇)的祭祀用器。洪武二年,詔定祭祀用瓷器(《大明會典》卷一六一《工部十五》),瓷器開始成為明代法定祭器。以禮儀、等級制度來維護和諧的統(tǒng)治秩序,是歷代王朝政治的共同點。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動是歷代政府奉行的國家大事,黃色是宗廟祭器的重要顏色。黃釉瓷罐、爵、尊等宮廷祭祀用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洞竺鲿洹肪矶倭阋惠d:“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計各壇陳設,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盤三、著尊一、犧尊一、山罍一、代簠簋籩豆瓷盤二十八、飲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保ā洞竺鲿洹肪矶倭阋弧豆げ慷弧罚?/section>據(jù)增補《江西大志》記載,從嘉靖八年開始至萬歷二十二年,御窯廠明確記載燒造的祭禮器物有爵、酒盅、羹碗、毛血盤、毛血碟、籩、豆、尊、犧尊、山罍、壺、瓶、盞等。集中燒造的時間,主要在嘉靖二十二年,391件;三十六年,6360件;萬歷十一年,各樣祭器4290件〔(明)陸萬垓增補:《江西大志》卷七,“陶書·供御”〕。 圖8 黃釉雙獸耳罐 如圖8:明弘治黃釉描金雙獸耳罐,高32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7.5厘米。罐廣口,短徑,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肩部兩側(cè)各有獸頭形耳。器里施白釉,外施黃釉,外壁黃釉地自上而下飾金彩弦紋九道。底部素胎無釉,無款。此罐是當時宮廷祭祀用器。明代黃釉金彩罐為弘治朝所獨有,除雙獸耳罐以外,還有綬帶耳罐。 圖9 黃釉描金弦紋尊 圖9:明弘治黃釉描金罐,高32.3厘米,口徑19.8厘米,底徑18厘米。罐廣口,短徑,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凹底。器內(nèi)施白釉,外通體施黃釉,有七道金彩保存完好的描金弦紋。底部素胎無釉,無款。此罐黃釉呈色均勻,色澤淡雅柔和,是弘治黃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大家匯》 后面精彩繼續(xù)
圖10 黃釉描金爵 圖10:明正德黃釉描金爵,爵杯造型和紋飾均模仿古代青銅器。橢圓形口,有雙柱形耳,深腹,有獸耳裝飾,下承以三柱形足。通體施黃釉,無款。爵是古代的酒器。至明清,爵則作為禮器使用。 圖11 嘉靖款黃釉暗劃龍紋高足碗 圖11:嘉靖款黃釉暗劃龍紋高足碗,高10.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4.5 厘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中空高足。通體施黃釉,暗劃龍紋,足內(nèi)施白釉,橫書“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書款。高足碗又稱“靶碗”“靶杯”,用作供器,亦稱“佛碗”。盛于元代,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 圖12 黃釉僧帽壺 圖12:明嘉靖黃釉僧帽壺,高22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7.5厘米。壺闊頸,鼓腹,瘦底,圈足,因壺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稱“僧帽壺”。壺身一側(cè)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一側(cè)出鴨嘴狀流槽,有圓鈕傘形蓋。通體施黃釉,底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僧帽壺原式為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器皿,瓷制品始見于元代,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曾大量燒造。后面精彩繼續(xù) 故宮博物院藏黃釉瓷器均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專供宮廷使用并大量收藏。器型有盤、碗、碟、杯、匙、瓶、壺、罐、尊、爵、豆等,紋飾多為素面無紋、暗刻龍紋、云龍紋、云鳳紋、纏枝花、折枝花紋等,款識有青花楷書款、青花篆書款或刻款多種??芍^質(zhì)量精湛、數(shù)量龐大、流傳有序。明代黃釉器創(chuàng)燒于明初的景德鎮(zhèn)官窯,歷朝均有燒造。朝廷在景德鎮(zhèn)設置御窯廠,遣中官督陶,專燒供宮廷使用(包括朝廷對內(nèi)、外賜賞和交換所需)的瓷器。御窯廠匯集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瓷匠,使用最優(yōu)質(zhì)的制瓷原料和燒瓷用燃料,以雄厚的資金做保證,一切按照宮廷的發(fā)樣和要求,不惜工本,燒造出大量至精至美的產(chǎn)品。如“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監(jiān)題準,燒造龍鳳瓷器,差本官一員,關出該監(jiān)式樣,往饒州府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 《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萬歷十九年(1591年)命燒造瓷器15.9萬件,既而復增8萬(《明史》卷八二《食貨志》)。而歷年投入御窯廠瓷器生產(chǎn)的銀兩,每批都以數(shù)萬兩、數(shù)十萬兩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載:“陶有料價,明時初系布政司公帑支給。嘉靖二十五年,燒造數(shù)倍十百,加派合省隨糧帶征銀一十二萬兩,專備燒造。節(jié)年支盡。三十年又加派二萬兩亦燒造支盡?!保ā陡×嚎h志》卷之五,乾隆四十八年刻本)明萬歷二十八年工科給事中王德憲說:“瓷器節(jié)傳二十三萬五千件,約費銀二十萬兩?!保?《明經(jīng)世文編》第四四四卷,《王都諫奏疏》)可知每件瓷器的平均燒造費用約為一兩白銀。有些大件器物的燒造費用很高,如大樣瓷缸,每口估價銀五十八兩八錢;二樣瓷缸,每口估價銀五十兩(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第363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低溫黃釉瓷器在宣德時最早燒制成功,其釉面肥厚,釉色嬌嫩而略深。但以弘治、正德時期在歷史上受到的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發(fā)色純正,色調(diào)均勻一致,釉面平整,如雞油般光潤,恬淡嬌柔,清澈晶瑩,習稱“嬌黃”或“澆黃”(《中國陶瓷史》第389頁),它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后世燒造黃釉均以其為典范,并多有仿制。弘治黃釉瓷器造型規(guī)整,修坯細潔,底足底矮,圈足光滑,盤底均有塌凹現(xiàn)象,署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除盤、碗外,以用于各種祭祀的罐、尊最具代表性,器型較大,有雙耳、雙犧耳等裝飾,平砂底,有火石紅斑,并多有描金裝飾,無款。 正德款黃釉大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