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和魚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魚死了就不值錢了,而藝術家死了更值錢!看似戲言,“死后成名”在文藝界似乎成了一個魔咒。最典型的就是文森特·梵高,從27歲到37歲,他創(chuàng)作了超過兩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但他只賣出了一幅《紅色葡萄園》,大概400法郎(相當于今天的6300~7000元人民幣)。 ▲《紅色葡萄園》,現(xiàn)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 生前最后幾年,梵高對繪畫的投入已到了神經(jīng)質的瘋狂程度,沒有朋友,沒有女人,沒有錢,在他給弟弟提奧的信件里,寫得最多的就是:感謝你寄來的錢,這幾天畫布和顏料用得太快,所以又沒錢吃飯了。梵高37歲開槍自殺,到了1908年左右,收藏家開始大量搜購他的畫,如果梵高在世,也不過55歲。到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已至少有9件,以超過2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對照他生前為錢所困不禁令人唏噓。 被譽為古典主義音樂最后一位巨匠的弗朗茨·舒伯特,又矮又窮,人送外號小蘑菇,白天艱難謀生晚上奮力作曲,不僅家里連臺鋼琴都沒有,他甚至連家都沒有,三餐不繼時曾用《搖籃曲》換了一盤烤土豆,而他死后這首曲譜在巴黎竟以4萬法朗成交。舒伯特31歲因病去世,10年后他的作品才得以“復活”,他的功力最后已能寫出與偶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并駕齊驅的作品,甚至超越了其影響力,創(chuàng)作出第八交響曲《未完成》和第九交響曲《偉大》等不朽之作。 ▲ 舒伯特 弗蘭茲·卡夫卡生前日子稍微好過些,雖是一個富二代,卻一輩子生活在強勢父親的陰影中。他對愛情不自信,對自己不自信,對作品也不自信,直到去世前夕,他才將所有文稿交給好友勃洛德,目的也并非為了發(fā)表,而是讓他把這些稿子付諸一炬,不要讓別人看到。多虧了勃洛德沒有遵照遺愿,我們才能看到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變形記》。 ▲ 卡夫卡 卡夫卡在布拉格一家勞工工傷保險公司工作了14年,白天他是個沉默寡言的辦公室職員,而到了晚上,他豐富的夜生活只獻給了寫作,并且削減了自己與他人所有可能的親密關系。這一點和另外一位死后成名的文壇巨匠很像,他就是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 ▲ 電影《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個夜晚》劇照中的佩索阿 1888年6月13日,佩索阿出生在葡萄牙里斯本,5歲時父親因肺結核去世,次年幼弟夭折,母親改嫁當時葡萄牙駐南非德班的總領事,隨之遷居南非時,母親本想把佩索阿留下,但據(jù)說當時年僅7歲的佩索阿,寫出了他人生第一首詩《給我親愛的媽媽》:“葡萄牙,我出生的這片土地,無論我多么愛它,我更愛你。”于是佩索阿跟著母親來到了南非,當時德班是英國殖民地,他在那里讀了小學、中學和商業(yè)學校,接受了非常不錯的英語教育。 ▲ 童年時期的佩索阿 后來的十年間,母親又生育了6個孩子,在這個日漸龐大的新家庭里,生性敏感的佩索阿變得更加孤僻自閉,喜怒不形于色,或者說縱有喜怒也常被忽視,所以佩索阿看上去總有著這個年紀少有的沉靜。
▲ 在南非的少年佩索阿 佩索阿成績優(yōu)越,17歲時雖然通過了開普敦大學入學考試,卻不知何故放棄了這個機會,而是只身回到故鄉(xiāng)里斯本,并于次年考取了里斯本大學文學院,攻讀哲學、拉丁語和外交課程。兩年后里斯本爆發(fā)學潮,因為學生罷課,混亂中他輟學走向社會,先后在數(shù)家進出口公司擔任會計、商業(yè)翻譯,上班下班,一直到死。
▲ 1908年,20歲的佩索阿 可能佩索阿的辦公室同事到他死也不會發(fā)現(xiàn),這個克制寡語、面容平靜的男人,在每天格子間的疲憊生活中一直擁有一個英雄夢想,如他詩中所說,他的內(nèi)心略大于整個宇宙。他以卑微之軀處蝸居之室,建造出一個絢爛綺麗的文學帝國,他筆下的文字滾燙而灼目、無垢而自由,如陽光雨露,填充了后世幾代人的心靈裂隙。
卡夫卡所有的文字都帶有鮮明的個人烙印,與他不同的是,佩索阿的作品擁有無數(shù)個化身,而他自己則藏在這些面具之后。在別的作家致力于自我呈現(xiàn)時,他選擇自我消失。如同宿命般的巧合,“佩索阿”在葡萄牙語中就有“面具”的意思。
佩索阿一共用到了一百多個“異名”,在中國,這個數(shù)字成了具體的72,讓人聯(lián)想到會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佩索阿比孫悟空更為厲害的是,孫悟空拔汗毛變出的72個猴子都是孫悟空,而佩索阿的每一個異名都不是佩索阿?!爱惷辈皇枪P名或假名,每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的世界,都有不同的身份、長相、性格、經(jīng)歷,不同的思想、政治、美學以及宗教立場,他們各自寫詩,還互相品評、攻擊,甚至翻譯對方的作品。不可思議的是,佩索阿還為有的異名印制了名片。真正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系統(tǒng)。可能這72個異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跟佩索阿一樣,是個單身漢,雖有過戀愛經(jīng)歷,但都是終生未娶。
佩索阿最重要的異名,是詩人卡埃羅、岡波斯、雷耶斯,以及寫《惶然錄》用的索萊斯。其中卡埃羅這一異名處于核心地位,可以說是所有異名、半異名的精神導師。在佩索阿給予卡埃羅的身份描述中,這是一位自幼失去雙親的牧羊人,大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鄉(xiāng)下,但他從來沒有放牧過真正的羊群,他只在明月高懸的夜空下放牧思想的羊群,26歲就卒于肺病??òA_只讀過四年書,他沒有上帝,也沒有宗教,詩歌就是他的宗教,擁有自然和花朵的人不需要神祇。他的詩句淺近素樸,讀來如沐春風,仿若就坐在他身邊看云。
坐在你身邊看云 我看得更清楚。 你不曾把自然從我這里帶走, 你不曾改變自然對我的意義, 你使自然離我更近了。 我不為以前的我而后悔 因為我還是同一個人。 我只遺憾以前不曾愛你。 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 讓我們保持安靜,被生活環(huán)繞。 ——節(jié)選自《擁有你以前》 這首詩是佩索阿用卡埃羅身份寫的戀愛中的牧羊人組詩中的一首,寫于1914年7月6日,在同一天他還寫了那首《明月高懸夜空》。 明月高懸夜空, 眼下是春天。 我想起了你, 內(nèi)心是完整的。 一股輕風穿過空曠的田野 向我吹拂。 我想起了你, 輕喚你的名字。 我不是我了, 我很幸福。 ——節(jié)選自《明月高懸夜空》 而岡波斯可能更接近佩索阿本人的靈魂。葡萄牙南部的阿爾加維大區(qū)擁有絕美的黃金海岸和明星沙灘,1890年岡波斯就出生在這里的小鎮(zhèn)塔維拉,他有猶太血統(tǒng),是個雙性戀。他早年傾向浪漫派,中年謳歌未來主義,晚年是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詩集《想象一朵未來的玫瑰》就是佩索阿借岡波斯之口,說出了他對生活與命運的疏離,時而自覺無所不能,時而又充滿深深的自我厭惡。
碼頭到處是忙亂, 預示即將來臨的停泊。 人們開始聚攏,等待。 非洲來的蒸汽船將要開進視野。 我來到這里,卻誰也不等, 只觀察所有的別人的等待, 成為等待著的所有的別人, 成為所有別人的焦灼的等待。 為了成為如此多的事物,我精疲力竭。 你肯定很幸福 因為無法盯視這平靜而無法抵達的藍。 里斯本和它的房子 里斯本和它的 花花綠綠的房子, 里斯本和它的 花花綠綠的房子, 如此多樣,只可能是單調(diào), 就像感覺太多導致我只能思考。 所有這些,在我心里, 都是死亡和世界的悲傷, 所有這些,因為會死, 才活在我的心里。 而我的心略大于整個宇宙。 ——節(jié)選自《想象一朵未來的玫瑰》 岡波斯早年求學蘇格蘭,后來成為船舶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周游世界。但是佩索阿本人卻是個“不動的旅行者”,或許是逃避,或許是拖延,他永遠都收拾不好旅行箱,三十年里幾乎沒有離開過里斯本一步。而他在《惶然錄》對此作了解答。
我對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沒有興趣, 也沒有真正去看過。 我游歷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有些人航游了每一個大洋,但很少航游他自己的單調(diào)。 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遙遠。 我見過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 我走過的城市多于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城市。 我渡過的大河在一個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 在我沉思的凝視下確鑿無疑地奔流。 ——節(jié)選自《惶然錄》 卡夫卡三次訂婚又三次退婚,和他無疾而終的愛情經(jīng)歷相似,佩索阿一生只談過兩次戀愛,還是跟同一個女人。1919年11月,19歲的奧菲利婭來到佩索阿的公司做打字員,32歲的佩索阿感情還是空白卷,第一次知道原來世間真的有一見鐘情。詩人追求姑娘總是不缺花樣,據(jù)說佩索阿求愛時的臺詞借鑒了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恰到好處地打動了芳心。但是詩人的毛病就是情緒不穩(wěn)定,上一秒柔情似水,下一秒冷若冰山,忽冷忽熱誰受得了啊,佩索阿自己先受不了。這段戀情持續(xù)了9個月,1920年11月,佩索阿給奧菲利婭寫了一封分手信。
▲ 奧菲利婭 過了9年,在1929年9月,佩索阿送給一個詩人朋友自己正在喝酒的照片,而這朋友恰好是奧菲利婭的表弟,奧菲利婭看到后也跟佩索阿要照片,其實這是發(fā)出了復合的信號,于是兩人重燃愛火。
▲ 佩索阿飲酒的照片 可惜這個時期的佩索阿精神和身體都在走下坡路,最后虛弱地甚至不能牽著奧菲利婭在街頭散步。四個月后,佩索阿徹底斷了和奧菲利婭的聯(lián)系。
佩索阿一共給奧菲利婭寫了51封情書,他稱呼她為親愛的心愛的寶貝,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愛之熾烈。和卡夫卡一樣,有著敏銳靈魂的佩索阿也一直在與肉體進行斗爭,對于他們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勢不可擋的敵人,他們抗爭的是他們所無從抗爭的事物。近乎柏拉圖的紙上情緣是詩人遠離混亂日常的快樂源泉,然而奧菲利婭要的是世俗的愛戀和婚姻,佩索阿竭盡全力,始終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
所有的情書都是 荒謬的。 不荒謬的話就不是 情書了。 我自己也寫情書, 同樣,不可避免地 全都荒謬。 情書,如果有愛, 也必然是 荒謬的。 但實際上 只有那些從沒寫過 情書的人 才是 荒謬的。 ——節(jié)選自 《想象一朵未來的玫瑰》 這首詩是岡波斯名下的最后一首,作于1935年10月21日,一個多月后,47歲的佩索阿因肝病嚴重惡化被送進醫(yī)院,當天他在一張小紙片上寫下他的最后一句話:“我不知道明天將會帶來什么?!钡诙?,1935年11月30日,他被死神帶走了。
從1943年開始,他的朋友路易斯·德·蒙塔爾沃開始整理他的遺稿,隨著作品被翻譯成各個語種出版,佩索阿在世界范圍內(nèi)贏得了越來越廣泛的讀者,而即便到今天,他那一個又一個箱子里的文稿都還未被完全整理出來。
▲ 佩索阿手稿 他的祖國將他和16世紀的大詩人卡蒙斯,并稱為葡萄牙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要知道卡蒙斯的詩在世界上是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提并論的。1985年10月15日,為紀念詩人逝世50周年,葡萄牙舉行了盛大的遷葬儀式,將佩索阿的遺骨移至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圣殿,供人瞻仰。1987年,葡萄牙政府發(fā)行了印有佩索阿頭像的紀念鈔。
1993年11月,里斯本市政廳將里佩索阿生前故居改建為佩索阿之家(Casa Fernando Pessoa)向公眾開放。佩索阿從1920年就居住在此,中途不曾搬家,一直到1935年死去。
佩索阿生前常去喝一杯苦艾酒的巴西人咖啡館(Café A Brasileira)也是文青們的打卡圣地,這家開業(yè)于1905年的百年老店至今人氣不減,在1988年,店外安放了佩索阿的銅像,詩人翹著二郎腿,不知道又在神游何方。
曾與佩索阿一同創(chuàng)辦雜志的藝術家阿爾馬達·內(nèi)格雷魯斯,1954年為一家餐廳創(chuàng)作了首幅佩索阿的巨幅畫像。
或許從那時起,黑色西裝、黑色禮帽、圓框眼鏡、小胡子和瘦長臉,就成了佩索阿的標志性形象,憑這幾個元素就能認出他。
在里斯本某個街角、某個咖啡館,或者不經(jīng)意一抬頭,就能與佩索阿的畫像和涂鴉猝不及防地相遇。
低調(diào)如他,大概不曾想過死后會以這樣的姿態(tài)滲入整個城市,幾乎成為里斯本的代言人。
沒有佩索阿的里斯本是沒有靈魂的,而詩人從未離開,他如同一位孤獨又清醒的牧羊人,高于里斯本的山巔,又低于里斯本的河流,靜靜地守著他一生依戀的家鄉(xiāng)。贊那度西班牙葡萄牙11天9晚伊比利亞半島傳奇之旅,就將帶你循著佩索阿的足跡,在里斯本花花綠綠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這位偉大詩人深藏的諸多秘密。
在里斯本尋找佩索阿 在2008年的電影《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個夜晚》里,1929年10月21日,佩索阿與希臘最偉大的現(xiàn)代詩人卡瓦菲斯在一艘船上不期而遇,但這次歷史性的會面并未見諸于任何官方文件,所以這部電影又被稱作是游走在虛實之間的“偽紀錄片”。
兩位詩人都想去紐約看一看與歐洲文明不同的新世界,但適逢1929年紐約股災爆發(fā)而終不成行。原本不相干的生命旅途在短暫、輝煌又奇幻的交匯之后,兩人又回到了各自的城市,在獨居的房間里各自老去,死去。
影片里佩索阿在暮色里眺望特茹河的背影孤獨而平靜,不遠處矗立著的貝倫塔(Torre de Belem)已有近500年歷史,這是大航海時期探險家們的啟航之處,它記錄了一次次的征服、被征服,一次次的揚帆、回航,幾乎是凝固的葡萄牙航海記憶。
在貝倫塔東邊約1400米處是發(fā)現(xiàn)者紀念碑(Padr?o dos Descobrimentos),52米高的碑身氣勢宏偉,形如一艘揚帆遠航的船舶。
紀念碑兩側雕塑了32位大航海時代對葡萄牙做出巨大貢獻的先驅者,而屹立在船頭的正是終其一生為葡萄牙王國開辟大航海事業(yè)的恩里克王子,碑下雕刻著他的名言:“陸地?不,海洋!”
與貝倫塔斜向相對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onimos)是葡萄牙最大的教堂,佩索阿、卡蒙斯以及著名航海家達·伽馬的遺骨都安葬于此。修道院是里斯本最為突出的古跡,1755年在經(jīng)歷了9級大地震的洗禮后仍然屹立不倒,還拯救了在此祈禱的全體王室成員,1983年和貝倫塔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和葡萄牙7大奇跡。
修道院出門不遠就是創(chuàng)始于1837年的貝倫蛋撻店(Pastéis de Belém),據(jù)說全球聞名的“葡式蛋撻”正是由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在13世紀發(fā)明的。
雖然蛋撻在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都可買到,但是最正宗的葡式蛋撻只在這個百年老店,他家一直沿襲著傳統(tǒng)古法制作蛋撻,由主糕點師親手在密室調(diào)制,到如今也只有三個人掌握這個秘方。
剛出爐的蛋撻外皮橙黃微焦,看上去就十分誘人,誰能忍住不吃?拿著到處去拍照的人,可能都是已經(jīng)吃不下的。
你也可以學當?shù)厝嗽跍責岬牡皳樯先鲆恍┤夤鸱酆桶咨撬豢谙氯ニ执嗯c嫩滑纏綿舌尖,緊接著濃郁奶香四溢散開,卻又不過分甜膩,不愧為葡萄牙的國民甜點!吃完回味無窮,一個肯定不夠。
搭乘歐洲最古老的有軌電車 里斯本是西歐物價最便宜的首都之一,然而交通費用卻有點貴,搭乘雙層觀光巴士的票價為15歐元左右,但是可以環(huán)游整座城市的電車一日卡僅需6歐元,可謂是性價比超高的觀光方式。
世界上有路面電車的城市不少,但像里斯本電車這樣成了招牌風景的并不多見。1872年,里斯本如火如荼地發(fā)展起了有軌電車,這些縱橫交錯的車軌從此深埋進了城市的脈搏里。
復古造型,彩色車身,開動時的吱嘎作響,里斯本的電車或許比任何建筑都更能表達這座古城的風范。佩索阿當時通勤的主要工具大概就是電車,他在《自決之書》中寫道:“坐在一輛有軌電車上,和往常一樣,我近距離慢悠悠地觀察著我周圍人們身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倍驗橛^察同車一個女孩身穿的裙子上的刺繡,陷入了頭暈目眩的聯(lián)想之中。不像我們凡人上車就是看風景打瞌睡,詩人的世界真的異常繁雜而奇異。 就拿我前面女孩穿的裙子來說,我將之拆成做成這件衣服的織物以及做成這件衣服所費的工夫(這就是我看待一件裙子的方式,而我看到的不僅僅是織物),在我細看之下,領子上裝飾的精巧刺繡分解成刺繡這些圖案的絲線以及刺繡所花費的工夫。 跟著,突然間,仿佛是進入了基礎經(jīng)濟學的教科書一樣,工廠和那些工夫都在我面前展現(xiàn):制作這件衣服的工廠,紡織裝點在那位女性脖子上、帶花飾、較深顏色絲綢的工廠,這兩家工廠里的各個部門、機器、工人和女縫工。 在心里,我看向那些辦公室,只見經(jīng)理們努力保持鎮(zhèn)靜,我看到所有的一切正被記錄到賬簿內(nèi)??蛇@并不是全部:除此之外,我還看到在這些工廠和辦公室里的人的私生活。 整個世界在我眼前打開,僅僅因為在我前面——在那位女孩深色的頸背上,而我并不知道她的脖子前面是什么樣——我看到淺綠色的裙子上有一個普普通通的不規(guī)則的深綠色刺繡。 一切人類的社會存在都在我眼前鋪展。 此外,我還感覺到了所有勞動者的愛、秘密和靈魂,所以,電車里我前面的女人可以在她那普通人的脖子上戴一條彎曲乏味的深綠色絲綢,裝點她那件淺綠色的衣服。 我有些暈眩。 電車里的座位用堅韌的密織纖維制成,載著我去向遠方,擴散成種種形式,有工業(yè)、工人、他們的房子、生活、現(xiàn)實和一切。 我下了電車,頭昏目眩,精疲力盡。 我剛剛經(jīng)歷了生命的全部。 ——節(jié)選自《自決之書》
在經(jīng)歷了上世紀停運電車的風潮后,留存下來的幾條電車線路變得愈發(fā)珍貴,其中28路電車是最具標志性的線路,沿途會經(jīng)過許多名勝景點,如坐落在里斯本最高山丘上的圣若熱城堡(Castelo de S?o Jorge)。
你可以在圣若熱城堡下車,參觀這座擁有幾個世紀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堡,在觀景臺上點一杯咖啡,悠閑地俯瞰阿爾法瑪?shù)貐^(qū)和蔚藍色特茹河的壯麗景象。據(jù)說在這里可以觀賞到里斯本最美的日落。
雖然電車看起來像是收藏家的玩具,但是穿行在陡峭斜坡和狹窄巷弄之間毫不費力,甚至還能急轉彎。
坐在電車的木質長椅上,晃晃悠悠叮叮當當,看著兩邊花花綠綠彩色積木般的老房子,佩索阿寫的詩句又回蕩在耳邊:“電車在霧氣中沿著一線節(jié)節(jié)編號的黃色車轍,一節(jié)節(jié)駛過去了。”
巡禮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葡萄牙有20多處地方被授予世界遺產(chǎn)的稱號,其中包括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心、考古遺址、文化景觀、自然公園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正是這些,讓我們可以領略到葡萄牙各個歷史時期的榮光風華,以及這里人民的遠見卓識。
▲ 辛特拉蒙塞拉特宮(Palácio de Monserrate) 辛特拉坐落在大山的懷抱中,距離里斯本不到一小時的車程,是歐洲第一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景觀的地區(qū)。
英國詩人拜倫說起葡萄牙極少有溢美之詞,然而在1809年抵達辛特拉后,他卻徹底被這座山城魅力所折服,他在《恰爾德·哈羅德游記》中如此贊頌:“看!那位于山坡和峽谷的斑斕迷宮之間的辛特拉,是榮美的伊甸園!”
歐洲十大最美城堡之一的佩納宮(Palacio da Pena)就矗立在辛特拉山的第二高峰巖石山頂上,它耀眼、夢幻的身姿看上去像一座秘境中的迪士尼城堡。
宮殿本身兼具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摩爾式、曼努埃爾式、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筑風格的大雜燴,是十九世紀葡萄牙女王瑪麗婭二世的丈夫——費迪南德的得意之作,主要建于1840~1850年,最終完工于1885年??上Э⒐さ臅r候,女王和費迪南德已經(jīng)相繼去世,沒能住進他們夢想中的宮殿。
翠綠的山巒上,紅色的碉樓、黃色的墻體混搭在一起,如同一座奇幻迷人的游樂園。在這里拍照,可以滿足你對童話城堡的所有想象。
摩爾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 與佩納宮隔山相望,起初,這座鳥瞰辛特拉鎮(zhèn)的城堡是作為瞭望塔使用的,用以保證里斯本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安全。在羅馬時期,大約是1860年,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對城堡廢墟進行了修復,賦予了這些中世紀建筑遺跡新的生命力。
與佩納宮相比,這里是破落的遺址,有著荒涼之美。雖然逶迤起伏的城墻現(xiàn)在長滿了青苔,但卻占據(jù)著整個山頭,規(guī)模之大與年代之久讓人浮想聯(lián)翩。伴著清爽的山風順著城墻走,辛特拉鎮(zhèn)盡收眼底,群山郁郁蔥蔥,山間掩映著星星點點的宅院、木屋、宮殿,勾勒出獨一無二的景觀。
再往西,就是“海草滿頭,海鷗在肩”的羅卡角(Cabo da Roca)。這是一處海拔約140米的狹窄懸崖,位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點。正是這里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它不僅僅是水手們對陸地的最后記憶,也是行者對遠方的向往。來此臨海遠眺,意義深遠,因此也被評為“全球最值得去的50個景點”之一。
羅卡角上有一座石碑面朝大洋,上面用葡語刻著詩人卡蒙斯的一句話:“Aqui, 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a.”中文譯作“陸止于此,海始于斯”,傳說譯者正是徐志摩,更讓此處平添幾分感性與溫情。
雷加萊拉莊園(Quinta da Regaleira)是辛特拉一處私人莊園,1840年波爾圖富商雷加萊拉男爵買下這里作為避暑別墅,1892年輾轉被出生于巴西的葡萄牙貴族后裔蒙特羅購入,他找來意大利建筑師路易吉·馬尼尼,按照他想要的奇幻風格重新改造。從1904年開始建造,到1910年一個風格清奇的莊園終于誕生了,主體建筑有著繁復雕刻的純白色外立面,精致而又陰森,莊園內(nèi)部也隱藏了諸多關于煉金術、共濟會、圣殿騎士團和玫瑰十字會的符號。
如果說佩納宮是童話城堡,那么雷加萊拉莊園看起來就像個巫師領地,尤其是花園里那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其中一座深27米的涸井,走在里面寒意頓生,這時不由想到一個詞——“深井冰”。巖洞盡頭的出口剛好是井的中部,井的周圍環(huán)繞著螺旋樓梯,共有9個旋層,象征著但丁描寫的天堂、地獄、煉獄的9重循環(huán)。
位于葡萄牙中南部的埃武拉像一座沉睡的古城,依靠著璀璨的過去而端坐一方,其厚重的歷史承載著不計其數(shù)的絢爛景致、傳統(tǒng)遺跡和恬淡氣質。
行走在埃武拉如同參觀一個露天博物館,你能真切體驗到歷史不是靜止的,不是陳舊的,是歷久彌新的,活靈活現(xiàn)的。
歐洲中世紀因黑死病、戰(zhàn)爭等原因造成人類大量死亡,為了安撫這些靈魂的怨氣,許多地方都建有人骨教堂,作為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reja de S?o Francisco)一部分的人骨教堂(Capela Dos Ossos)就是其中之一。
在正門的入口橫梁上用葡萄牙文赫然寫著歡迎詞:“我們的骨頭在這里等待著你們的骨頭”( “Nós ossos que aqui estamos pelos vossos esperamos.” )
有著5000個頭骨和成百上千的破碎骨骼裝貼在16世紀的墻面上,都是從附近墓地收集而來。陰暗的禮拜堂內(nèi),兩壁和八個廳柱完全由人骨鑲成。
人骨教堂建造的初衷更多地是出于需要,16世紀時埃武拉的墓地人滿為患,所以舊的骨頭被挖掘出來,新的尸體才能被埋葬。這些骨頭被恭敬地嵌鑄在水泥里,并被放置在做禮拜的地方。這種挖骨符合當時的共同信仰,死后將尸骨獻給上帝,象征無上的贊美。
羅馬神廟(Templo Romano de évora)是一座供奉古羅馬月亮女神和狩獵女神狄安娜的神廟,是伊比利亞半島保存最完好的羅馬神廟。
神廟大約建造在公元2、3世紀,如今斑駁得只剩下一片廢墟,14根遺存下來的科林斯式柱穩(wěn)固地立于大理石基座上,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呈現(xiàn)依然令人驚嘆。
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神廟在白色月光籠罩下的姿態(tài)神圣又莊嚴,讓人不禁遙想兩千年前這里作為古羅馬王室圣殿時的輝煌景象。
聆聽葡萄牙人的眼淚 葡萄牙人似乎與生俱來有著多愁善感的特性,他們深入骨髓的憂郁基因,都顯現(xiàn)在法朵(fado)細膩哀婉的歌聲里。法朵一詞源于拉丁文,意為”命運”,本為社會底層的幽怨,慢慢成了葡萄牙全民族的心聲,201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葡萄牙人開啟了偉大的航路,帶回了傳說與財富,但這一切并非沒有代價。最早的一批法朵歌手就是里斯本航海水手的妻子們,她們在丈夫出海失蹤后被迫淪落風塵,只能用歌聲訴盡悲苦與哀思。法朵的曲調(diào)哀怨傷感,歌詞充滿了悲劇性的宿命觀,所以異國人又稱其為葡萄牙怨曲。
被譽為法朵女王的阿瑪利亞·羅德里格斯(Amália Rodrigues),不論在葡萄牙或全世界都是法朵領域里最出色的歌手。阿瑪利亞1920年出生在里斯本的阿爾法瑪區(qū),她有10個兄妹,在她1歲的時候就被母親拋棄,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小時候做過縫紉工,并沿街兜售水果蔬菜。這樣苦難的經(jīng)歷在她日后的歌聲里,都化成了觸動心靈的感傷和情懷。
長大后,她違背家族的意愿,成為一個探戈舞蹈演員,在19歲時,她跟隨姐姐在當?shù)胤浅r髦的夜總會表演,收放自如的深沉情感,柔美中帶著堅毅的磁性嗓音,讓她一年之內(nèi)走紅里斯本,并在1950-1960年代站上了巔峰。
傳奇如她,一襲黑裙,一圍披肩,在一把梨子形葡萄牙高音十二弦吉他,和中音六弦吉它合奏下,唱出百轉千回的美妙歌聲,迷倒了蕓蕓眾生。就是因為她,法朵才得以飛出葡國,在歐洲和世界各大音樂舞臺上濃烈盛開。1999年10月6日在她79歲去世時,葡萄牙舉國為她哀悼了三天。
如果你想更了解更多關于法朵的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觀位于里斯本阿爾法瑪區(qū)的法朵博物館 (Museu do Fado)。
這座開設于1998年的博物館分為三層,展出了上百位法朵音樂家和藝術家的作品或實物,詳細介紹了法朵的發(fā)展史。觀眾可以通過有聲導覽或媒體室的互動播放器,欣賞到所有歌唱家的經(jīng)典作品。博物館也定期舉辦法朵音樂會,并開設了法朵學校。
▲ 博物館中的法朵群星像 欣賞最地道的法朵,一定要去里斯本的法朵餐廳(Fado house),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Adega Machado。
餐廳建立于1937年,有著精湛不俗的法朵表演和極具口碑的葡國美食,阿瑪利亞也曾是餐廳昔日的駐館歌手,如今這里依然保留了在餐桌邊不用麥克風、直接演唱的傳統(tǒng)表演方式。
除了可容納95人的大廳,這家餐廳還在地下室開辟了法朵包廂秀(Fado Inside the Box)。
可以說,法朵是葡萄牙人心中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xiāng)音。聆聽法朵,除了被命運的悲切哀嘆所觸動,也能聽到葡萄牙人融入血液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
圖片來源 葡萄牙旅游局 / 網(wǎng)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