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這個字,在“盤玉”這個詞中如何解釋,俺是一直也沒鬧清楚的。翻了翻字典,順便再百度一下,也沒有找到相當(dāng)吻合的解釋。 能夠說得過去的“盤”,一個是解釋為“仔細查究”(比如盤查),也就是抱著塊玉翻他個底朝天;一個是解釋為“連接”(比如盤絡(luò)),也就是和玉的連接。 這兩個不太靠譜的解釋,其實倒是印證了“盤玉”這個事情被玩玉者無限放大和神話了的功能,也同樣從兩個側(cè)面揭示了“盤玉”的這么一個過程…… 但是要說盤玉,盤的過程倒是其次的,而是先要解釋包漿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盤玉過程實際就是包漿的形成、以另一種方式復(fù)原的一個過程。 為了講解清楚,專門畫了圖,借以說明包漿的種類。為了解釋方便和避免南北方的稱謂差異,所以使用了從外至里Ⅰ、Ⅱ、Ⅲ層這樣的提法…… 【Ⅰ層包漿】,也就是我們說的玉器表面之外的附著層。這一層附著物看著是和玉器本身連為一體,但是實際上達到一定的限定條件,這層包漿是可以脫落的。 這層包漿,其實古人的稱呼非常貼切——皮殼。皮、殼是什么?一提起開心果大家就明白了。開心果白色部分為殼,綠色部分為皮。只要有足夠的條件,皮和殼都是可以脫落的。 還有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是理想狀態(tài)下,使用長久的玻璃上面的污垢層,這層污垢并沒有和玻璃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關(guān)系,但是它的表現(xiàn)是透明且和玻璃一體的。 【Ⅱ?qū)影鼭{】,也就是我們平時提到的“包漿”了,這個其實是一層在玉器表面層(而非表面外)形成的一層膜。這層膜的原理看過前幾篇的朋友應(yīng)該會很容易理解。由于外部細小分子的沁入,在表面形成的膜狀層。 這一層古人稱為包漿完全是切如其分的。如同我們炸東西經(jīng)常需要上漿上糊(HU4),漿和糊(HU4)實際是和食物表層融為一體的。而這個結(jié)合并非全面的,只是食物表層,事物內(nèi)部仍然是食物原材的部分。 【Ⅲ層包漿】,這一層是否能夠稱為包漿是一定會有爭議的,俺說的其實是超越Ⅱ?qū)?,超越表面,完全進入玉身內(nèi)部的外部細小分子進行的填充。既然是同一個過程,也產(chǎn)生一樣的結(jié)果,那么稱為包漿應(yīng)該說是科學(xué)的。 這里簡單的比喻就有點類似我們蒸魚之前要腌一下,讓酒精和鹽進入魚身的內(nèi)部。 簡單的說了三層包漿之后,順道把三層包漿在鑒定的一點小運用說一說: 1) Ⅰ層包漿相對而言是較難仿制的,因為Ⅰ層包漿在微距下,呈現(xiàn)的是隨機的凸起斑塊狀。我們現(xiàn)在的主要的仿制手法是膠類物質(zhì)的涂抹,并且在膠質(zhì)上再進行拋光; 2) 但是Ⅰ層包漿并非必須存在的,它跟使用的關(guān)系特別大,在越高檔的玉器中就越少,在高古的葬器中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現(xiàn),在玻璃光玉器中較難形成。Ⅰ層包漿的少見甚至缺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3) 上面這點涉及的還有“寶光”的問題,“寶光”的形成,是一個集合效應(yīng),但是最關(guān)鍵的是Ⅰ層包漿凸起斑塊造成的光學(xué)效果差異。所以2)提到的情況,真老的東西寶光也完全可以不明顯甚至缺失。 4) Ⅱ?qū)影鼭{是最復(fù)雜也最可怕的一個點。因為Ⅱ?qū)影鼭{和某些拋光過程幾乎是一個原理。至今仍然沒有看到關(guān)于拋光很全面的科學(xué)解釋,因為分子受熱是否改變排序結(jié)構(gòu)還是有爭議的。但是假設(shè)排除掉這個問題,那么使用獸皮這類物質(zhì)拋光的原理,和盤玉的原理完全相同——同樣是分子填充空隙,同樣是快速減少內(nèi)外溝通的一層膜。 5) 這無疑是最騙人的地方,玉版每天都能看到諸多油光滑亮的簡單仿品,喊好的朋友還很多,俺把這類東西稱為“甜膩”,如果拋光的材料不好,分子填充密度不足,就會產(chǎn)生灰蒙蒙的感覺。 6) 做得好的拋光仿品,實際是基本無法與天然形成的包漿區(qū)別的,畢竟原理基本一模一樣,所以俺極其反感通過Ⅱ?qū)影鼭{看新老的做法,但是這層包漿恰恰是諸多朋友喜歡的一個鑒定點。 7) Ⅲ層包漿我們聽到不少朋友稱為“玉熟”,這個說法起碼是不科學(xué)的。這個說法最大的弊病,是會讓“盤玉”這件事,和溫度產(chǎn)生過于密切的正相關(guān),也就會產(chǎn)生夏天盤玉效果大好等等謠言。溫度確實會讓玉的分子結(jié)構(gòu)趨于活躍,相對更好的填充,但是“熟”和“不熟”的效果,其實是源于填充密度引起的光學(xué)效應(yīng),由于分子空隙被填充了,漫射程度降低了,所以玉就透了。 8) 那么Ⅲ層包漿是不可模仿的么?答案還是否定的。 說了那么多,那么到底有什么是可信的呢?俺的答案也許有點無意義——沒有任何單純通過包漿進行的鑒定是可靠的! 不存在我們認可的包漿形式,并不代表東西不對,另一方面是存在一份厚如棉被的包漿,并不代表東西就能老到哪里去! 所以,俺在形容包漿的時候,喜歡用“清亮”這個詞,因為“清亮”代表的是Ⅱ、Ⅲ層包漿的填充足夠充分,這就意味著填充這個過程需要更加緩慢,也就更加接近于真品的狀態(tài),但這個也并非絕對的…… 說到“清亮”,終于繞回要說的盤玉了,盤玉的最高境界通常被形容成【【清光大來】】(民國,劉大同,《古玉辨》),也就是要把三層包漿做到充分的填充,盡可能讓三層包漿都達到通透的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盤玉的過程,在某個層面上,類似于【把馬蹄碾成了馬蹄粉,再把馬蹄粉變成馬蹄糕的過程】,并不神秘,也不優(yōu)雅。 總有人喜歡討論玉該盤和不該盤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取決于這個人喜不喜歡馬蹄糕,呵呵。至于要靠盤玉來鑒定,就直接是荒謬了,無論是馬蹄糕、馬蹄粉還是馬蹄,該是什么還是什么。 配圖專門選了一件明代輔弼,普通的小玩意兒,但是很切題。幾乎就沒什么包漿,但是一樣可以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