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錢的國家之一。我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候,就有了古錢的鑄造。當時的鑄錢水平和當時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錢幣的造型也跟當時人們的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接近,當時的錢幣布幣、刀幣太大在流通的過程中不便攜帶,隨著當時各國經(jīng)濟不斷的發(fā)展,貨幣的使用更加頻繁了,人們在交換貨物使用貨幣時為了便于攜帶,到了戰(zhàn)國中晚期,燕、秦、齊和一些地區(qū)開始分別鑄有方孔圓錢,一種有郭,一種無郭二種,沒有定制,至秦國統(tǒng)一中國后才有了定制,沿襲使用了幾千年,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廢除。 我國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錢幣的鑄造一直就沒有間斷,鑄造工藝和材質(zhì)多種多樣。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考古挖掘,錢學專家對我國的古錢幣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整理,從這些實物中,可以了解我國古錢幣的鑄造與發(fā)展情況,為我們更好的研究錢學知識,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先秦貨幣以布、刀、圓錢、蟻鼻錢、(俗稱先秦貨幣)等為主,錢文的書法流暢,有神韻,先秦半兩采用泥砂范澆鑄,幾乎沒有一樣品。 漢代以通行半兩(俗稱漢半兩)和五銖為主,其間還有三銖等貨幣,但流通時間很短就廢除了,存世較少。 新莽時期貨幣主要以錢文纖細,做工講究著稱,版別多樣,錢文以懸針篆為主,文字平夷,筆劃細挺,錢體精致,布局講究。 漢末至三國、南北朝時期錢幣品種繁多,錢文以不采用銖、兩相稱,代之以國號、年號為主。如:豐貨、漢興、涼造新泉等,豐貨錢的鑄工一般,但文字古樸。漢興錢有篆、隸之分,又有直讀橫讀二種,另外還有太夏真新在鑄工上自成風格。 唐代以開元通寶為主要流通貨幣,初鑄時大型而精美,銅質(zhì)優(yōu)良,鑄工一流。到了會昌年間由于連年征戰(zhàn),鑄錢衰敗不前,各地為了挽救大唐帝國,依靠寺廟毀佛鑄幣,會昌開元錢主要以各地、州鑄造為主,每個錢的背面都鑄有各地、州的簡稱,這種錢銅質(zhì)低劣,筆劃呆滯,制作較差,正反模糊不清,遠遠不能與前朝相比。 五代十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不斷,財政困難,各地自己設(shè)爐鑄錢,以大錢為主,鑄造精細不一。而后來的周元通寶卻異常精美,與唐初相接近。 北宋時期在鑄錢上有了飛速的發(fā)展,一個年號一種錢,年號與寶文相重用,還有非年號錢,北宋時期主要通行小平錢和折二的錢為主,版別繁多,錢文除草、隸、真、篆外,還有瘦金體,其神韻的書法、精美的鑄工,為歷代所不及。南宋時期除了通寶、元寶、重寶外,背文又有紀地、紀年、紀值。南宋時還鑄有大量的鐵錢,還增鑄有新寶、永寶、真寶、正寶等十來種,做工精湛,實屬創(chuàng)新。 應(yīng)歷通寶 遼代錢文為旋讀,筆意古拙,銅質(zhì)較好,遼代二百來年間,錢文一脈相傳。 金代錢文,筆劃清秀,銅質(zhì)精美,泰和通寶就是金代錢幣的代表者。
元代以通行紙幣為主要貨幣,同時還鑄有大元通寶,錢文雄厚,其他的鑄量有限,只作寺廟用,(俗稱供養(yǎng)錢),不作流通用。
明代鑄錢分為兩個階段,早期錢文清秀,晚期則外邊加寬,明代沒有重寶和元寶,一律標通寶,只有直讀一種,當時全國各錢局都有鑄幣,分布較廣,通寶的通又分雙點通和單點通兩種,有光背、紀地、紀值多種。
清代錢幣版別復雜可與兩宋相比,為歷代之冠。小平稱通寶,當五十稱重寶,當百稱元寶,銅質(zhì)精細不一,還有少量的私鑄錢。雕母,字口深俊,母錢是以祖錢翻砂成的錢,進呈樣錢,部頒樣錢,抽樣錢,樣錢的字口清晰,邊郭整齊,銅質(zhì)主要以黃銅為主,銅質(zhì)一流,與普通流通錢是不一樣的。從順治到康熙錢文規(guī)范,較厚,乾隆時期的鑄錢就遠遠不能與雍正相比,嘉慶、道光至咸豐以后就慢慢停鑄了。 文章轉(zhuǎn)自錢幣天堂論壇泉友:楚國人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