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傳世本《孫子》——世界上文字錯誤最多的軍事教科書

 柳鳴蟬 2020-01-31

王正向著《<孫子十三篇>竹簡本校理》(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是我國當前《孫子》整理與研究的一部力作。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鉤輯殘簡,補奪刪衍,“盡可能恢復簡本的可讀性或力圖接近簡本原貌”。二是通過篇次調整、文字??薄⒘x理辨明,糾正傳本錯誤。三是整理與研究相結合,深入探討孫子理論。

                                                                         ——摘自蘭書臣《我的文檔》

 傳世本《孫子》——世界上文字錯誤最多的軍事教科書

                                        王正向

《孫子》一書在漢代即被推為兵權謀家之首。自宋代元豐年間刊行《武經(jīng)七書》起,《孫子》又被官定為武學教本而雄踞七書之首,迄今業(yè)已歷時九百余年;時至今日,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大國,又皆以之列為軍事院校師生的必讀書??芍^“尊崇至極,歷久不衰”。然而以深埋地下兩千余年之后再現(xiàn)人間的竹簡本《孫子兵法》衡之,當知傳本《孫子》或者就是世界上文字錯誤最多的軍事教科書。除《地形》篇有題無文之外,簡本《孫子兵法》上編計存2700余字,簡本校注據(jù)此指出其與傳本之間的文字差異即有300余處之多;而據(jù)本書的??苯Y果,包括篇名、篇次的不同在內(nèi),此種文字差別不少于390余處,其中干系重大、導致文法不通與情理或邏輯不通之處為數(shù)不少,且其錯誤性質之嚴重亦甚觸目驚心。這種情況是不好的,不僅與《孫子》一書的聲譽、地位不相稱,亦且與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30余年來國內(nèi)外在《孫子》??毖芯款I域所取得的成就不相當。對此,本書作者深感不安,遂不避疏陋,汲取學術界研究成果,以簡本《孫子兵法》上編為基礎,據(jù)三宋本《孫子》及古書引文校補其殘闕,作《<孫子十三篇>竹簡本校理》,以期盡可能恢復簡本《孫子》十三篇之可讀性或全貌。是或有益于對《孫子》本旨的正確理解。茲就有關心得略述如下,幸請專家學者教正。

一 簡本與傳本文字、義理差異述要

如上所述,簡本與傳本《孫子》的文字差異多達390余處,相對于一本不足六千字的書籍而言,可謂數(shù)目龐大;但就其實際情況而言,這還是一個相當粗略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因為情況復雜,一個條目之中往往有數(shù)處文字差異共存,若仔細區(qū)分,則上述統(tǒng)計數(shù)字還將有許多增加。諸多差異之中,相當大的數(shù)量系由下列情況造成:一是古字、通假字和異體字的使用;二是文言虛詞的增減;三是避諱制度的影響。這類文字差異學者們多已述及,此處不再贅述。本文將著重探討文法與文義方面的重大差異,為了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茲將問題歸類如下。

(一). 篇次顛倒例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十三篇篇題木牘表明,在漢代初期,《孫子》一書的篇目次序與后世傳本的篇目次序是不一樣的。根據(jù)本書對篇題木牘的校勘結果(參見附錄一),可知十三篇之中只有《計》、《形》、《軍爭》、《地形》、《九地》五篇的篇次是古今一致的,而其余八篇的篇次則古今差異甚大,茲列表比較如下:

木牘篇次

曹注本、武經(jīng)本

篇次

十一家本篇次

始計第一

計篇

謀攻

作戰(zhàn)第二

作戰(zhàn)篇

謀攻第三

謀攻篇

軍形第四

形篇

作戰(zhàn)

兵勢第五

勢篇

行軍

虛實第六

虛實篇

軍爭

軍爭第七

軍爭篇

實虛

九變第八

九變篇

九變

行軍第九

行軍篇

地形

地形第十

地形篇

九地

九地第十一

九地篇

用間

火攻第十二

火攻篇

火攻

用間第十三

用間篇

作為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成員之一的吳九龍先生,是唯一自始至終參與銀雀山漢簡的發(fā)掘與整理工作之人,對于《孫子》一書在西漢時期的流傳演變情況及傳本與簡本《孫子》的淵源關系甚為關注,并有深入的研究。他在《簡本與傳本<孫子兵法>比較研究》一文中指出:傳本《孫子》十三篇的篇目次序,是由西漢人劉向、任宏在整理《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時排定的;《吳孫子兵法》收藏于當時的國家圖書館,而在漢末曹操“有條件有能力”獲得它;曹操又慧眼獨具,但取其中單獨成編而又析作三卷的《孫子》十三篇作注,遂使其得以流傳至今。南宋時出現(xiàn)的十一家注本,篇名雖然與曹注本有異,但篇次悉依曹注本排定。

從表中可以看出,《作戰(zhàn)》篇從簡本的序次第五而一躍變?yōu)閭鞅镜男虼蔚诙纱讼禎h人以兵權謀家“先計而后戰(zhàn)”為由而臆改。但漢人所據(jù)理由不足為憑:當此攻人之“謀”未定未施、以佐其外之“勢”未造及“先勝”之形未成之際,即輕言《作戰(zhàn)》,實與“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無異,而與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及“勝兵先勝而后戰(zhàn)”之旨不合;且《作戰(zhàn)》篇之插入《計》與《謀攻》之間,又隔斷了《計》與《謀攻》兩篇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故當以《作戰(zhàn)》次《形》而位居第五為宜。又《計》、《謀攻》、《勢》、《形》四篇系言戰(zhàn)略權謀,而《作戰(zhàn)》篇則把目光伸入到戰(zhàn)爭全過程、甚至觸及戰(zhàn)爭結束之后的政治格局,此下八篇則轉而論述戰(zhàn)術,故《作戰(zhàn)》篇實系戰(zhàn)略論與戰(zhàn)術論之轉換關節(jié)?!蹲鲬?zhàn)》篇既是戰(zhàn)略論與戰(zhàn)術論之轉換關節(jié),而《行軍》篇所言“處軍、相敵”二事又是戰(zhàn)術行動之開端,據(jù)此亦應以《作戰(zhàn)》處于《行軍》之前而位居第五。

與木牘篇次相較,傳本《勢篇》與《虛實篇》(簡本作《實虛》)兩篇之位次同時發(fā)生變動而致二者前后相次,傳本所為何故?蓋緣此二篇內(nèi)容均涉及“眾寡”與“虛實”兩組概念,漢人整理《吳孫子兵法》時遂以“篇以類聚”之思想編排之。然此種編排思想實屬皮相之見:《勢》篇重在申釋“奇正之變”及“任勢”,與《實虛》篇之重在申釋“眾寡”、“虛實”之用迥異。又傳本《行軍》篇下移在《九變》之下而與《地形》、《九地》并列,蓋因此四篇所言多涉地形之故,亦可用此種“篇以類聚”之編排思想來解釋。凡此皆系似是而非之舉。傳本的使《勢》與《虛實》兩篇以類相聚的結果還導致另一個嚴重后果出現(xiàn):使篇題木牘的《軍爭》、《實虛》相次被顛倒為傳本的《虛實篇》、《軍爭篇》相次,此種序次與《實虛》篇中“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句所含邏輯關系相悖,非是。編排思想的多元化傾向及編排方式的劇烈變化,嚴重破壞了相關篇目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

又簡本以《用間》、《火攻》相次,而傳本則互易作《火攻》、《用間》相次。或以為此種變化無關緊要,其實不然。孫武主張用兵當如“恒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逼溆凇妒分形闹\篇亦如是:《計》為首篇,開頭即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言重戰(zhàn);《火攻》為末篇,結尾則云“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復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以言慎戰(zhàn)?!妒芬浴爸貞?zhàn)”始、以“慎戰(zhàn)”終,且其“重戰(zhàn)”、“慎戰(zhàn)”之旨貫穿于中間各篇,于是全書“譬如率然”之勢成矣。傳本此二篇序次的顛倒,破壞了全書的首尾相顧之勢。

(二). 語句顛倒、字詞互易例

據(jù)本書所校,簡本《孫子》正文計有5748(重63)字,為數(shù)不足六千;但較之簡本,傳本正文中的語句顛倒、字詞互易之誤竟多達50余處,為數(shù)可觀。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其中語句的前后顛倒雖有一定數(shù)量,但于文義傷害不大,故可不論;然而為數(shù)眾多的字詞互易之誤卻往往對文義造成重大傷害,不可等閑視之。如《形》篇簡文“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傳本誤作“守則不足,攻則有余”,二者文義別如天壤,其害不僅涉及下文,而且影響及于對《形》篇主旨的正確理解。又如《實虛》篇簡文“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傳本誤作“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并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句子,為害非淺。又《九地》篇簡文“【犯之】以害,勿告以利”,傳本誤作“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二者文義亦相反。鑒于“字詞互易”是傳本進行文字改動的重要手段,且其往往與下文所述“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之誤交織在一起,故對此類問題的解說一般結合下文“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例”一并進行。此處只就傳本《軍爭》篇“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句的字詞互易之誤加以說明,以見一斑。

《軍爭》篇簡文“【軍爭之難者】,以益為直,以患【為迂】”,傳本改作“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其“迂”、“利”二字實系簡文“益”、“迂”二字之互易,且又改“益”作“利”。此種篡改手法于傳本中不乏其例,如該篇簡文“夜戰(zhàn)多鼓金”句之“鼓金”二字,傳本即互易作“火鼓”。簡文“以益為直,以患【為迂】”二句以“益”與“患”互文、“直”與“迂”互文,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為義深長:“直”者,近也,“以益為直”以言近利;“迂”者,遠也,“以患【為迂】”以言遠患。簡文整句意謂“軍爭的困難之處,蓋在于如何近利遠患”。至于傳本之“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后人多以己方主動迂回繞道、走弓背路及幽微難明的禍福轉化之說為解,但此類解說不僅過于迂曲,而且與下句“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意旨相悖:“迂其途”與“誘之以利”均言調動敵人,非謂要使己方迂回繞道;而調動敵人,乃是近利遠患之有效手段,《實虛》篇多所列舉,可參閱。又傳本“以迂為直”句有曹注云:“示以遠,邇其道里,先敵至也?!彼撇懿偎鶕?jù)本即已誤作“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三). 文法不通例

“及物動詞+于”表示被動語態(tài),于先秦已然,《孫子》中的“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孟子》中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及《荀子·榮辱》中的“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等名言,就是著名例句。然而后人常因在及物動詞之后濫加“于”字而致誤,并因此而導致嚴重的邏輯矛盾,傳本《孫子》中即有二例:

例一,《謀攻》篇簡文“【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傳本作“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患軍”,傳本誤作“患于軍”,使簡文的主動語態(tài)變?yōu)閭鞅镜谋粍诱Z態(tài),故二者為義相反:“患軍”者,“禍害軍隊”之謂也;“患于軍”者,“被軍隊禍害”之謂也。傳本此句所言與其下文互相矛盾,下文云:“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比渌跃稻鞯満婈犞拢十斠院單淖鳌盎架姟睘槭?。因傳本此句所言與其下文所舉事例互相違背,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將此句校作“故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使“君”、“軍”二字互換,句意可與簡文相通,但其不知刪“于”字則非。

例二,《形》篇簡文“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傳本誤作“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耙讋僬摺毕得~性詞組,義謂“易被戰(zhàn)勝之敵”;簡文以“易勝者”作為及物動詞“勝”之賓語,“勝易勝者”是主動語態(tài),全句意為“所謂善者,就是那些能戰(zhàn)勝'易被戰(zhàn)勝之敵’的人?!倍鴤鞅驹诩拔飫釉~“勝”下臆增一“于”字,使“勝于易勝者”變成被動語態(tài),導致句意與簡文所述相反,不合邏輯。

又《行軍》篇簡文“素〔令〕【不行、以教其民者,民不服】”,傳本作“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除“者”誤作“則”而屬下讀外,又使“素令不行”互易作“令不素行”,非是。此句“素”字為時間副詞,義為“平時”、“日?!保瑐鞅居凇八亍鄙霞痈痹~“不”則有悖于語法規(guī)范,且于義不通。有鑒于傳本“令不素行”之不通于文法,《通典》卷149、《御覽》卷296引此作“令素不行則人不服”,移“不”字于“素”字之下,甚是。

《用間》篇簡文“間〔與〕【告者皆死】”,傳本作“間與所告者皆死”,“告者”誤作“所告者”。簡文“告者”是名詞,指人;傳本“所告者”是所字結構,義為“所報告的事情”。二者所指不同,傳本于名詞“告者”之上臆加“所”字不合語法規(guī)范。此句之梅堯臣注云:“殺間者,惡其泄;殺告者,滅其言?!逼渥⒓匆浴案嬲摺睘檠?,而不曰“所告者”,甚是。又《六韜·龍韜·陰符》有“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句,“告者”之上亦無“所”字。

上述四例,皆系因不通文法而臆改原文,遂以致誤。此種文法錯誤的存在,表明始作俑者的語言文字水準欠佳。

(四). 因不辨通假字而臆改原文例

“知”、“智”二字古通,簡本多以此二字互相代替,如:《九地》 “四五者,一不知”句,簡本即假“智”作“知”;而《作戰(zhàn)》篇“雖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句,簡本“智者”則作“知者”。但簡本《用間》篇有“【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智者”句,簡文“智者”亦作“知者”,而傳本則改“知者”為“知敵之情者也”。簡文“智者”與傳本“知敵之情者也”句用意相同,均用來對“人”字作注解;后人因不辨“知”系“智”之借字,遂臆改“知者”為“知敵之情者也”?!队瞄g》篇下文有云:“〔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惟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故簡文之謂“先知”必取于“智者”,于義為長。

上例“智者”之誤作“知敵之情者也”,對文義的傷害不算太大。因不辨通假字而臆改原文、并造成嚴重后果之例則見于《行軍》篇。

《行軍》篇簡文“〔諄諄〕閑閑、〔舉〕言人者,失其眾者也”,傳本改作“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傳本之“人言”,簡本作“言人”,其上只殘一字,而傳本則存有“徐與”二字。疑傳本“徐與人言者”句,古本原作“與言人者”,“與(與)”字本借為“舉”;《九地》篇簡文“是故政舉”句即假“與”作“舉”。古書常以“舉言”二字連言,《左傳·宣公十七年》“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是其例?!啊才e〕言人”,意謂“士卒全在紛紛議論將領”。傳本此句致誤之關鍵,蓋在于后人因不曉“與”字本系“舉”之借字,而以“與”字本義讀“與言人者”,覺其義不可解,遂互易“言人”為“人言”、并于“與”上臆增一“徐”字,遂使句意為之大變:所言敵情之行為主體由“士卒”變?yōu)椤皵硨ⅰ?,敵情現(xiàn)象亦隨之由集體之宏觀表現(xiàn)變?yōu)閭€人之微觀言動,蓋非。

《辭?!罚骸罢佌仯哼t鈍貌?!蹲髠鳌は骞荒辍罚?#39;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庇帧伴e閑:從容自得貌?!对姟の猴L·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庇谩罢佌侀e閑”來描述部隊情狀,則當引申作“疲踏而松懈”;“〔舉〕言人”,意謂“士卒都在紛紛議論將領”。故簡文此句蓋謂“士卒疲踏而松懈、都在紛紛議論將領者,是敵將不得人心”。簡文所述敵情現(xiàn)象是集體之宏觀表現(xiàn),具有可觀察性。古人之相敵,主要靠肉眼在陣前觀察,敵情現(xiàn)象之宏觀可觀察性至為必要,故其所見雖微至塵埃,亦必待其生成顯著的空中圖樣方可知情?!秴瞧鸨āふ搶ⅰ穼硨⒅怯拗袛?,亦以部隊在戰(zhàn)場上的宏觀表現(xiàn)為依據(jù)。

但傳本“諄諄翕翕”句下曹注云:“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焙笕硕鄰钠湔f。曹注與“徐與人言者”相結合,傳本文字就描寫了一個失眾將領的形象:“敵將低聲下氣,慢吞吞地與部下講話,是敵將失去了人心?!保S葵《名著名家導讀·孫子兵法》)此種判斷系以敵將個人的日常言動情態(tài)作為判據(jù),而此種判據(jù)屬幕后行為而非宏觀現(xiàn)象,如無臥底間諜而僅憑肉眼在陣前相敵即無法察知;但通過臥底間諜獲取此種情報,則非“相敵”之事而屬于“用間”。此乃傳本文字情理不通之處。

(五). “可”多誤作“可以”例

傳本此誤計有十二例?!翱伞薄ⅰ耙浴倍诌B用,在古漢語里有兩種用法:其一,“以”作語助詞、無義,這時“可以”之義與“能”或“可”相當,彼此可以互換;其二,“以”作介詞,取“用、拿”之義而與其賓語連讀,這時“可以”二字雖緊密相連而實分作二詞,“以”字歸屬介賓詞組。隨著語言習慣的變化,第一義的“可以”使用較普遍;積習日久,后人遂不能嚴格區(qū)分這兩種用法,因以致誤。

簡本文字簡古,在第一種情況下,簡文常用“可”字而傳本則多改作“可以”,如:《計》篇簡文“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十一家本即作“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又《火攻》篇簡文“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復生”,四“可”字均被傳本改作“可以”。此誤雖對文義并無傷害,但傳本有因此而進一步改動原文之例,如《謀攻》篇簡文“知可而戰(zhàn)與不可而戰(zhàn),勝”句,曹注本、武經(jīng)本改作“知可以與戰(zhàn)不可以與戰(zhàn)者勝”,兩“可而”皆誤作“可以”,并使“戰(zhàn)與”二字互易作“與戰(zhàn)”,又于后“戰(zhàn)”字上臆增“與”字,非是。

傳本在大量更改“可”為“可以”的同時,又對“可”、“以”二字連用的第二種方式不加區(qū)別,依例讀“可”、“以”二字為第一義的“可以”,致使介詞“以”與其賓語的聯(lián)系被割斷,并因此而臆改原文。如《火攻》篇簡文“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戰(zhàn)”二句,兩介詞“以”皆帶有賓語“怒”或“慍”,簡文前句以“不可”否定“以怒興軍”,后句以“不可”否定“以慍戰(zhàn)”;但后人因誤讀“不可”與“以”為“不可以”,遂改此二句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于前句臆增“而”字,于后句則臆增“而致”二字。

(六). 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例

仔細的比較研究表明,除了上述所舉文字、義理差別之外,傳本《孫子》中還存在著許多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其數(shù)不少于30余處。這些系統(tǒng)性改動,手段多樣,對于文義的傷害程度不一,難以備述。此處僅就對于文義有重大傷害者略舉若干例,按篇次列條分述如下。

《計》篇:

(1). 簡文“【多算勝】少〔算,而況〕無算【乎】”,《御覽》卷322引同;但傳本此句則改作“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因衍“不勝”及“于”三字而使句讀及邏輯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独钚l(wèi)公問對》卷上云:“太宗曰:《孫子》謂'多算勝少算’,有以知'少算勝無算’,凡事皆然。”該書不僅確認“多算勝少算”為普遍真理,并且指出其中還蘊含著“少算勝無算”這一命題;此外該書還以實際戰(zhàn)例證明“少算勝無算”是戰(zhàn)爭史上屢見不鮮的事實,文繁、不俱引。但傳本卻謂“少算不勝”,不僅于理不通,亦且與事實不符。

該句諸“算”字均系名詞,指古代計數(shù)時所用“籌”或“策”,可引申為“制勝條件”。此句文字雖然各本有別,但“多算”、“少算”、“無算”三個概念卻都同時存在。這表明孫子是以軍事力量之發(fā)展程度或制勝條件之多少為依據(jù),將并世諸國之軍隊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多算”之軍、“少算”之軍與“無算”之軍。傳本“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在邏輯上直線遞進,則不知“無算”之軍將遞進至何種處境?而簡本“多算勝少算,而況無算乎”在邏輯上則非直線遞進,而是三角關聯(lián):就字面而言,“多算勝少算”之遞進必為“多算更勝無算”;就字面背后而言,“多算勝少算”還蘊含著“少算勝無算”這一命題。簡文寥寥十字,就把“多算”、“少算”與“無算”三者之間的相對勝負關系概括得周密細備、略無遺漏。簡文此句邏輯嚴密,文約而義豐,非孫子孰能行文若此之妙?

《謀攻》篇:

(2). 簡文“【攻】城之法:修櫓【轒辒】,〔工必〕三月而止〔之〕;距闉,又三月然【后已】”,傳本改作“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焙單拇司湟浴肮コ侵ā弊鳛榭偲?,用來統(tǒng)攝其下兩個散對型并列分句;其中二并列分句對仗工整,用來分別說明兩項攻城準備工程所需時間。故簡文此句結構緊湊完整,邏輯嚴密。但傳本卻以兩個注釋性的語句插入其間:“為不得已”系因“攻城”被列為下策而臆增,“具器械”則用來對“修櫓轒辒”作性質界定。兩個注釋性語句之插入,不僅使句子結構變得松散而缺乏對稱美,而且又導致簡文“〔工必〕三月而止〔之〕”被改成“三月而后成”。簡文“而止〔之〕”與“然后已”均以工程所需時間為言,但傳本“而后成”與“而后已”所指對象不同:“三月而后成”系言所修之櫓與轒辒本身,而其 “又三月而后已”句則言工程所需時間,因而簡文固有的邏輯關系亦遭破壞。

《形》篇:

(3). 簡文“守則有余,攻則不足。昔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動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二句,傳本改作“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傳本于前句使“有余”與“不足”互易,與簡本文義別如天壤;于后句則除刪一“昔”字、增二“于”字外,又臆增一主語“善攻者”;而為了照應主語“善攻者”之存在,又臆改下文“故能自保全”句為“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遂成因誤衍而誤改之文。

此種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在邏輯上存在著嚴重矛盾:前文有“善守者”與“善攻者”兩個主語,則不知下文“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句之“自”當何指?一個“自”字,實難二者兼指。故傳本此句邏輯不通,難以自圓其說。此類邏輯錯誤于傳本他處亦有所見,如《實虛》篇簡文“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句,只有“兵”字一個主語;而傳本此句則改作“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又臆增一主語“水”,難道“水”也“能因敵變化而取勝”嗎?亦屬邏輯不通,有悖于情理。

然而傳本此處之邏輯錯誤尚在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系統(tǒng)性改動還使文義發(fā)生重大變化,甚至影響到對于《形》篇本旨的正確理解?!缎巍菲_頭即言“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與此處所引二句簡文相結合,表明孫子于《形》篇中猶為強調“不可勝”即“防守”的重要性,此乃孫子內(nèi)固根本之旨也?!秴问洗呵铩ぶ偾锛o·決勝》有云:“夫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笨芍^深得《形》篇精要。簡文“昔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動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句,僅就“善守者”防御手段高超、能實現(xiàn)“自保全”之目標而言,無涉進攻取勝之事,所言與本篇上文強調“兵貴不可勝”之主旨一脈相承,義長;而傳本此句卻不僅并言“善攻者”與“善守者”而不分輕重,且又以“自?!迸c“全勝”相提并論,從而導致后人誤以為《形》篇并言攻、守二義而不分輕重,有悖于《形》篇本旨。

《作戰(zhàn)》篇

(4). 簡文“則外內(nèi)【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zhàn),勝久則鈍【兵挫銳】”,傳本改作“則內(nèi)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傳本因下文無“內(nèi)〔外〕【騷動,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兩句,遂于上文“則外內(nèi)【之費】”句臆改“外內(nèi)”為“內(nèi)外”,顯系有意更改。以古今常理“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衡之,傳本此句所言只及“傷財”之義而不及“勞民”之義,顯然義理不足。

傳本此處文字及義理之誤,其來久遠?!段究澴印⒗怼芳丛疲骸氨ㄔ唬菏f之師出,日費千金?!彼砸阎患啊皞敗敝x而不及“勞民”之義,而其所稱“兵法”當指《孫子》十三篇,可見此句文字及義理之不足在戰(zhàn)國時代的一些抄本中即已發(fā)生,并綿延至今。此種情況表明簡本與孫子《十三篇》原本的關系極為密切,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它在《孫子》校勘方面的特殊歷史價值。它雖然也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之類衍文存在,但就錯誤的性質、類別與數(shù)量而言,絕不能把它與在漢人加工整理基礎之上形成的傳本等量齊觀。隨著《孫子》校勘研究的不斷深入,將進一步加深此種認識。

 (5). 簡文“國之貧于師者:遠者遠輸則百姓貧;近市者貴〔賣公家竭〕,則〔必〕及丘役。屈力中原,內(nèi)虛于家”,曹注本改作“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nèi)虛于家”。十一家本“近”下衍“于”字,武經(jīng)本無“財殫”二字。

此處之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可謂觸目驚心。傳本于前句除使“遠輸”、“貴賣”、“財竭”六字有重文外,又改“市”作“師”,改“公家竭”為“則百姓財竭”,改“〔必〕及”為“急于”;于后句除臆增“財殫”二字外,又互倒“屈力”為“力屈”,且以“中原”二字屬下讀。此處簡文以“國之貧于師者”作為總起,用以統(tǒng)攝其下兩個散對型并列句,結構完美。但后人的一系列改動使句讀及文義為之大變,并導致嚴重邏輯矛盾。

傳本“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兩句所云,蓋謂“百姓”自己因財竭而“急于丘役”,此論既有悖于情理,又不合邏輯:“百姓”有權加征丘役嗎?即使有此特權,其征斂對象又是誰?春秋時代處于奴隸社會,“百姓”系指奴隸主貴族,丘井內(nèi)之土地、物產(chǎn)及奴隸均系“百姓”之財產(chǎn)?!鞍傩铡奔热皇乔鹁敭a(chǎn)的所有者,理應也是納稅者或丘役之承擔者。丘役之征斂權只屬于“公家”,其征斂對象只能是“百姓”,但傳本此句卻謂“百姓”即納稅者自己“急于丘役”,實在是匪夷所思。簡文“近市者貴〔賣公家竭〕,則〔必〕及丘役”句所言,蓋謂“公家”因市場物價上漲而財政虛竭,遂有必要、且有權向“百姓”加征丘役。故簡文此句所言既合乎邏輯,又順理通情,義長。

大肆興兵久戰(zhàn)之國,必然導致全局性市場物價上漲,古今中外各國均難例外。但傳本“近師者貴賣”句所云,蓋謂物價上漲只是一種局部現(xiàn)象,僅僅存在于軍隊駐地附近;此義與該篇上下文所言之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造成的全局性災難不合。上文云:“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zhàn),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毕挛脑疲骸扒χ性?,內(nèi)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六;公家之費……十去其七。”兩段文字所言均系全局性災難或創(chuàng)傷,由此導致的物價上漲現(xiàn)象也必然是全局性的,不應僅僅局限于軍隊駐地附近。故傳本“近于師者貴賣”句所云非是,傳本之改“市”作“師”,當系后人臆改;受此影響,簡本釋文又釋“市”作“帀”,非是。據(jù)簡文“市”字之真實形狀,摹本及《銀雀山漢簡釋文》2998號殘片釋文均釋其為“市”;又簡本中“師”字凡四見,而無一作“帀”者。簡文“近市者”與其對句之“遠者”相對成文:“近市者”指商人,“遠者”指遠離前線而又承擔運輸任務之人。

又傳本此處重文累累,論者多推崇其為頂針續(xù)麻修辭法之典范,非是。疑后人誤讀簡本上句為“國之貧于師者遠者,遠輸則百姓貧”,覺其義不可解而臆改之為“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遂致“遠輸”二字有重文;傳本下句“貴賣”、“財竭”四字之有重文,蓋蒙“遠輸”二字重文而衍生,是乃因誤改而誤衍之文也。此句下曹注云:“軍行已出界,近于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庇幸灾獋鞅敬颂幹到y(tǒng)性文字改動當系漢人整理《吳孫子兵法》時所為。

《行軍》篇:

(6). 自“敵近而靜者”起,至下文“必謹察此”止,簡本所列相敵事項為三十事,正合《老子》“三十輻共一轂”之數(shù);但傳本所述相敵事項多有一事別為二事之誤,故致十一家本列有三十二事,而曹注本、武經(jīng)本則列有三十三事。茲述傳本之誤如次。

·簡文“敵遠〔而〕【挑戰(zhàn)、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利也】”,傳本改作“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于句首刪“敵”字、“挑戰(zhàn)”下著“者”字,“進者”改作“進也”并在其下斷句;又使“者易”互易為“易者”并在其下逗斷,遂使一句分為二句、一事別為二事。簡文此句蓋由《地形》篇“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zhàn),戰(zhàn)而不利”句演化而成,實為一事而非二事。“其所居易者,利也”句之孫校本注云:“杜佑、賈林諸家,皆以此承上文言之,不別為一事,則'者’字應在'易’字之上;后人以上下文比例之,臆改在下耳。”其說甚是,與簡本合。

·簡文“【向人見利】而不進者,勞倦也”,傳本誤奪“向人”二字,又分簡本此句為“見利而不進者,勞也”與“吏怒者,倦也”二句,且使“吏怒者,倦也”句遠隔在“旌旗動者,亂也”句下。

簡文“向人”,義謂“臨近對手(指我方)”。敵人臨近對手而見利,則必擔心有爭奪,擔心有爭奪而“不進者”,必定“勞倦也”;若敵單獨“見利”而無競爭對手在旁,則敵可以“不進”或“緩進”。故就推理邏輯而言,無“向人”二字,則傳本前句所言理據(jù)不足。又就現(xiàn)象與本質之關系而言,“吏怒”與“倦也”之間沒有必然性聯(lián)系,只有偶然性關聯(lián),故后句之判斷必不可靠;且“吏怒”系微觀現(xiàn)象,非陣前肉眼相敵(古人如此)可察見者,故此種判斷將難于形成。此處的一事別為二事,使傳本相敵事項又增一事。

以上二條的一事別為二事,使十一家本相敵事項增為三十二事。

·又十一家本“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句所言為一事,但曹注本卻將此句從“軍無”之下中分為二句,改作“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缻(武經(jīng)本作“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此處之一事別為二事,導致曹注本、武經(jīng)本相敵事項又增加一事,計有三十三事。鑒于傳本此句文字及文義與簡本差別過大,特單獨列為下條分述。

(7). 簡文“粟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十一家本改作“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曹注本改作“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二句。一個“窮寇”概念,各本的文字表述竟如此不同,值得探討。

簡本校注云:“甀蓋汲水用之尖底瓦器(《淮南子·氾論》:“抱甀而汲”),平時以繩懸之,故曰'懸甀’?!惫省爱I”為名詞?!爱I”雖為名詞,但可名詞動用;作“甀者”,其用法有如現(xiàn)代漢語“筆者”一詞中之“筆”字。故“甀者”一詞,當以“打水之役卒”或“汲役”為解?!爱I者不返其舍”所云,蓋謂“打水的役卒不返回營舍”,語義與“粟馬肉食”直接相承:“粟馬肉食”句以人、馬之精食為言,“甀者不返其舍”所言則事涉飲水;二事并言,于義為長。后人因不明“甀者”之義,遂臆改“甀者”為“軍無懸缻”,致使“不返其舍者”一語因缺少行為主體而語意不明。

因傳本此句語意不明,致使古本與今本界定的“窮寇”概念別如天壤。《辭?!芬患冶敬司渥鳛闀C,謂“窮寇”為“勢窮力竭的敵人”;而簡文所描寫的“窮寇”則是一支有實力、有準備、全力以赴決戰(zhàn)之敵軍:以精料喂馬、以肉食饗士,意在增強持久戰(zhàn)斗力也;汲水之役卒不返回營舍,表示決心送水上陣而無還心也。故張預注云:“……茲窮寇也。孟明焚舟、楚軍破釜之類是也?!焙單乃缍ㄖ案F寇”概念,在邏輯上與“窮寇勿迫”原則具有一致性;而《辭?!匪啤案F寇”,則與“窮寇勿迫”原則在邏輯上相悖。這個以十一家本文字作為書證的“窮寇”概念,還反過來被用作批判孫子其人的武器,據(jù)以批評“窮寇勿迫”原則為《孫子》中“過于機械的原則”之一,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至于曹注本、武經(jīng)本的一句分為二句、一事別為二事,更是以誤致誤之文,水平更為低下。

(8). 簡文“兵非多益,毋【惟武進,足以取人而已】”,傳本改作“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除“多益”互易作“益多”、“毋惟”互易作“惟無”外,傳本又于下文臆增“并力、料敵”二事,非是。

《地形》篇云“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九地》篇云“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有以知“併力、料敵”二事乃將軍之事,實與“兵非多益”之論無關。傳本此句之李筌注謂“惟得人者勝也”,僅就“取人”二字作注而不涉及“併力、料敵”二事,表明“併力、料敵”于義無補、于文為贅;且有此四字將使101號簡有39字,偏離該篇每簡平均字數(shù)33字過遠。又此句下文“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句僅就“武進”之惡果立言,而其下“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一段文字長達七十一字,只就如何“取人”(即“與眾相得”)一事作深入論述,只字不提“併力、料敵”二事,表明此句下文之主題亦與“併力、料敵”二事無關。故據(jù)上下文關系及簡本行款之實際情況,當斷傳本“併力、料敵”四字為后人臆增之文字。簡本此句蓋謂“兵不貴多,只要不輕敵冒進,而能團結部眾為一體就夠了”;李筌解“取人”為“得人”,與篇末“與眾相得也”句所言意旨相合,甚是。

《軍爭》篇:

(9). 簡文“民既已?!疽?,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止如丘山,發(fā)如風雨;所凌必破,靡不毀沮;動如一體,莫之應圉。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傳本改作“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zhàn)多火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nèi)酥恳?。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簡本釋文“將軍可奪心□”誤釋“奪”字為“奪心”二字,而“奪”字下的殘字實為“心”字卻不予釋出,此與《銀雀山漢簡釋文》3744號殘片釋文“將軍可奪心”不合,非是。此誤不僅導致78號簡所收殘片未能定位,而且也給此處文字的校理造成了困難。

傳本“此用眾之法也”句與簡本篇末一句犯復,《通典》卷153、《御覽》卷270引此,皆無“此用眾之法也”句;而其“故夜戰(zhàn)多火鼓,晝戰(zhàn)多旌旗”兩句則與簡本上文“是故晝戰(zhàn)多旌旗,夜戰(zhàn)多鼓金”犯復,且語序顛倒;又簡本校注謂“'所以變?nèi)酥俊?,亦疑是?#39;所以一人之耳目’句而誤衍者”。又就文義而言,傳本此25字所言,與其下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二句毫無邏輯關系,顯得既孤立又雜亂。上述情況表明傳本此25字當系章句割裂之文,而非《孫子》十三篇古寫本固有文字。

《淮南子·兵略》“怯者不得獨退”句下24字作“止如丘山,發(fā)如風雨;所凌必破,靡不毀沮;動如一體,莫之應圉”,不僅字數(shù)與簡本“【怯者不得獨退】”與“【故三軍可奪氣】”之間所缺字數(shù)相合,而且此24字系言三軍之氣勢;且《兵略》又有“故將以民為體,而民以將為心”之論,則“動如一體”句又闡明了“心”、“體”之間的密切關系。故這24字與傳本此處上下文銜接恰當:不僅上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直接相連,而且下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二句文義相通。因疑此24字本系《孫子》古寫本固有之文。傳本此處章句割裂之文的存在,似表明漢人整理《吳孫子兵法》時所據(jù)寫本亦非完璧。

《實虛》篇:

(10). 簡文“【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者,出于其所必【趨也】” ,曹注本、武經(jīng)本改作“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十一家本唯“饑”誤作“饑”。

傳本文字及句讀與簡本差別甚大:簡本此18字獨立成句,所言因果關系明確,語義完足;傳本于上文“飽能饑之者”句刪去“者”字而臆增“安能動之”四字、并于其下斷句,又于下文改“必趨也”為“不趨”、并臆增“趨其所不意”五字,遂使一句分為二句,并使上下文之因果關系遭到破壞,非是。簡本校注云:“此篇'安能動之’句曹操注:'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梢姴懿偎鶕?jù)本'不趨’亦作'必趨’。孫校本以'不趨’為誤,改作'必趨’,與簡本合。據(jù)簡本及曹注等,'【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者,出于其所必【趨也】’當連為一句讀,與下文'□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諸句并列?!弊⒄Z所言甚是。然曹操既注“安能動之”,似可證傳本此句于漢代已區(qū)別于簡本,疑此種系統(tǒng)性文字改動亦系漢人整理《吳孫子兵法》時所為。

(11). 簡文“我專而為壹,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壹也。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静豢芍?,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zhàn)者寡矣”,傳本改作“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后人對于《孫子》文字的篡改,莫此為甚,導致傳本的句讀及文義為之大變。

戰(zhàn)略上之敵眾我寡,通過戰(zhàn)役、戰(zhàn)斗上之“我專而為壹,敵分而為十”,即可在局部上造成我方的“以十擊壹”態(tài)勢,若再施以“【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之類靈活戰(zhàn)術,即可實現(xiàn)戰(zhàn)略上的以寡勝眾。故簡文“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作為獨立整句,不僅所述因果關系明確、邏輯嚴密,而且與其上下文銜接恰當:該句不僅與上文集中兵力、分敵之說相承,而且與下文“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句所言眾寡之論相通,為義深長。

但傳本則通過一系列系統(tǒng)性改動手法,將簡本“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句截為三截,并使之分屬三句:于上則改“我寡而敵眾”為“則我眾而敵寡”,并以之與上文“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連讀為一句;于中則改“能以寡擊〔眾〕【者】”為“能以眾擊寡者”,并以之與衍文“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合并而獨立成句,而所衍之文又與其下文“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句之語義犯復;于下則刪削“【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為“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并以之與下文“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連讀為一句。至于末句“所備者多,則所戰(zhàn)者寡矣”之被改作“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亦屬系統(tǒng)性改動之一部分。一系列系統(tǒng)性改動,使簡本文字所具有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被破壞殆盡,而傳本之文卻似在說孫子不知“以寡勝眾”為何事,這與孫子本人的戰(zhàn)爭實踐不符。此處有曹注云:“行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故疑此處之系統(tǒng)性改動亦系漢人整理《吳孫子兵法》時所為。

 (12). 簡文“【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傳本改作“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簡文“水行”與“兵勝”被分別臆改為“水之形”與“兵之形”,遂使簡文“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擊虛”二句之意蘊喪失殆盡?!氨芨叨呄隆?,謂其為水之“性”則可,而謂其為水之“形”則非;死水一潭亦為“水之形”,其不能“避高而趨下”者顯然。同理,“避實擊虛”,謂其為軍隊制勝之戰(zhàn)術則可,而謂其軍隊之“形”則非。又簡本“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句只以“兵”字作主語,此主語既統(tǒng)攝“無成勢、無恒形”,又統(tǒng)攝其下“能與敵化之謂神”一語;而傳本于“無常形”之上又臆增一主語“水”,則傳本此句所言意謂“水”亦“能因敵變化而取勝”,其不通于事理者甚矣。簡本校注云:“按此處下文云'能與敵化之謂神’,專就軍事而言,'水’字似不當有。”所言甚是。又傳本上文謂“水之形”為“避高而趨下”,而于下文卻謂“水無常形”,其前后抵牾、自相矛盾者竟至于如是。

《九地》篇:

(13). 簡文“所謂古善戰(zhàn)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也,〔眾〕【寡不相恃也,卒離而不集也,兵合而不齊也。敢問】:“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傳本改作“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據(jù)行款及鄰簡字數(shù)估計,簡文“及也,〔眾〕”與下簡“敵眾以整”之間約缺19字;而傳本此間存有37字,為簡本行款所不容。

所引簡文末句云:“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該疑問句只就“敵眾以整”設問。故就邏輯關系而言,傳本37字中凡與“敵眾以整”無關者均應系衍文:“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兩句所言與“敵眾以整”無關,且又重見于傳本《火攻》篇,其于此為衍文者顯然;按文義,“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兩句系言“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之原因,而下文設問只與其后果有關,故疑“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兩句本為讀者旁記之辭而傳寫誤入正文。刪除上述21字后,再依簡本文例補入三“也”字,則簡本所缺19字即可補足。簡本中大多數(shù)殘片都有確鑿的定位特征,它們之間的缺文字數(shù)是判斷傳本對應部位文字衍奪情況的可靠依據(jù),此種校勘價值不可低估。

(14). 簡文“【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發(fā)其機,若驅群【羊】”,十一家本改作“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衍“而”、“焚舟破釜”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15字;曹注本、武經(jīng)本唯無“焚舟破釜”四字,此與簡本相合。

傳本皆以“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14字獨立成句,并以之作為孫子的愚兵政策之一。但傳本此句所言模棱兩可,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到底是“羊”莫知所之?還是“驅群羊者”自己莫知所之?莫衷一是。此句之模棱兩可,與上文“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諸句所言愚兵政策之明確無誤形成鮮明對照。簡本無此十字,以“若驅群【羊】”四字與上文連讀作“【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發(fā)其機,若驅群【羊】”,該句恰與上句“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構成典型的先秦散對句型,其中“若驅群【羊】”與“如登高而去其梯”相對成文,為義遠勝于傳本文字之章句割裂、語意不明。故疑“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十字本系讀者旁記之辭而傳寫誤入正文。

又十一家本“焚舟破釜”四字,疑因傳本以“若驅群羊”四字屬下讀而臆增。傳本既以“若驅群羊”四字屬下讀,則其上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句文義不足;有鑒于此,十一家本遂于“而發(fā)其機”之下臆增“焚舟破釜”四字以足句義。傳世宋本之中,曹注本、武經(jīng)本成書在先而無此四字,十一家本成書在后而有此四字,有以知“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十字之竄入在先,而“焚舟破釜”四字之臆增在后。故曹注本、武經(jīng)本之無“焚舟破釜”四字,當是較古之文字。

《用間》篇:

(15). 簡文“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敵間之來間我者”,曹注本、武經(jīng)本作“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計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九字;十一家本略同,唯“敵”誤作“敵人”,“間之”互易作“之間”。

傳本所衍九字或十字為簡本“謁者”至下簡“用也”間之行款所不容。其中“令吾間必索知之”一句,文義與上文“必先知”犯復,疑其本為讀者旁記之辭而傳寫誤入正文。下句“必索”二字系蒙衍文“令吾間必索知之”而臆增,實乃因誤衍而誤改之文也;《通典》卷151、《御覽》卷292引此,“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句即作“敵間之來間我者”,無“必索”二字。又《史記·燕昭公世家》裴骃《集解》引此,又合并“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二句為一句,讀作“令吾間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無“知之”二字,且“必索”二字只一見。古書引文的這種差別,似可證古人早已存疑于“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九字,然困于無可考版本證據(jù)借鑒,遂不能徹底改正傳本謬誤。簡本之出世,其行款及缺文字數(shù)為徹底改正傳本之錯誤提供了可考的版本證據(jù)。

《火攻》篇:

(16). 簡文“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者,風之起日也”,傳本改作“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簡本無“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句,傳本此句所言與下文“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shù)守之”句之語義犯復。此外傳本又臆改“四者”為“四宿者”,“之起”互易作“起之”。

傳本此處之誤,當以“四者”被改作“四宿者”為甚。所增“宿”字久藏于此而未引起關注,各家之注皆曰:“四宿,二十八宿中箕、壁、翼、軫四個星宿?!比舸?,則因該“四個星宿”常在,勢必日日都將成為“風起之日也”,豈不謬乎?且單就字面而言,謂此“四個星宿”就是風起之日,也于義不通。簡文“【凡此】四者”,蓋指月在箕、月在壁、月在翼、月在軫四種天象發(fā)生的日子,而這四種天象不會日日都發(fā)生,從而不會導致天天都刮風,故簡文義長。把起風與月亮運行位置聯(lián)系在一起,是古人所持自然觀念之一種;該觀念是否具有氣象科學意義上的真理性,并非此處所要討論的問題,但此種觀念之文字表述本身是否正確卻值得探討。

綜上所述,可知傳本《孫子》中多有文字、義理方面的嚴重錯誤存在。這不僅妨礙了人們對于《孫子》一書本旨的正確理解,而且多有與事實不合之處,并因此而影響到后人對于孫子思想和為人的正確評價。例如作為兵家鼻祖,孫子不但有“以寡勝眾”的理論和主張,而且還有“以寡勝眾”的實際戰(zhàn)績:上引《實虛》篇“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吾所與戰(zhàn)之日、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句所言是其理論;《尉繚子·制談》謂“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武子也”,西破強楚、五戰(zhàn)而入郢者僅以三萬之眾,是其“以寡勝眾”之赫赫戰(zhàn)績。但傳本卻將簡本此句截為三截、分屬三句,中間一句作“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似乎在說孫子不知“以寡勝眾”為何事,此系傳本背離事實之處。又如簡本《行軍》篇“粟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句,所界定的“窮寇”概念系指“有實力、有準備、全力以赴決戰(zhàn)之敵軍”,此與《軍爭》篇“窮寇勿迫”原則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但傳本卻將此定義改作“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或“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說“窮寇”是“勢窮力竭的敵人”,導致后人并批評“窮寇勿迫”原則是《孫子》中過于機械的原則之一,認為孫子的思想自相矛盾。這其實是對于孫子思想的曲解。又如孫子乃主張“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之人,《史記·太史公自序》稱其所著兵書“與道同符,內(nèi)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故為之立傳;毛澤東《講堂錄》稱贊說:“孫武子以兵為不得已,以久戰(zhàn)多殺〔為〕非理,以赫赫之功為恥。豈徒談兵之祖,抑庶幾立言君子矣?!比欢鴤鞅尽队嫛菲皩⒙犖嵊?,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句,又于“不聽吾計”之上臆增一“將”字,導致后世多數(shù)注家認為此句“為孫子激吳王闔廬而求用之語”,意在要官,《十三篇》似乎因此而變成了敲門磚。這是對孫子人格的歪曲。如此等等,失之遠矣。性質如此嚴重、數(shù)量與類型如此眾多的文字、義理錯誤存在于傳本之中,故有必要探討其來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