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眼看透本質,一語就能中的的洞察力,對很多人來說難度系數極高,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獲得。而這,并非一個簡單的過程。 《教父》里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1、活得明白,與時間無關,跟經歷有關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里路。 在中國,讀萬卷書的人很多,行萬里路的人太少。 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走不出去,最多是個書童;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而經歷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須“親自”上陣——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郭德綱曾說:“活得明白,與時間無關,跟經歷有關。三歲經歷一個事兒這輩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歷這個事兒他也明白不了?!?/p> 李嘉誠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而大多數人,也因此習慣了一邊抱怨著生活的無趣,一邊無可奈何地接受著日復一日的現實,卻始終走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于是,在中國就產生了一種國民癥狀,叫做巨嬰癥,臨床表現是:智商在線,情商著急。 歷史上,哪個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不是九死一生、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世界上,有一種明白叫做:我經歷過!不去經歷,何談人生和投資?做過與沒做過之間隔著千山萬水。 當你親身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后,你親眼目睹了很多從無到有以及盛極而衰的商業(yè)案例后,自然就會把事情看得更明白一些,把投資看得更透徹一些。 2、用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同樣的環(huán)境下,一娘生九子,九子卻各不相同。 這種差別的產生,正是源自思維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層思維在思考問題 哪怕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生活經歷,他們的認知卻可能大相徑庭。 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并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比如,為什么馬云喜歡到處演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馬云為人高調,愛出風頭。 道作為首富以及亞洲最大企業(yè)掌門人的馬云,還需要通過演講來出風頭嗎? 為什么華為手機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因為華為更注重研發(fā)投入和打磨產品。 難道諾基亞和moto就不注重產品研發(fā)嗎? 如果思維依然停留在第一層,無論看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都很難真正的看透本質。 而只有當你不滿足于第一個蹦到腦海里的答案,不滿足于大家都認為對的答案,多問一個“為什么”,就具備了“第二層思維”。 而如果你總能用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就會更接近真相,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別總是渴望與別人觀點一致,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該是有多平庸。 3、歸納和演繹無論投資還是其他領域,形成認知的過程幾乎都逃不出“歸納+總結”的套路: 歸納:觀察現象,提出問題,通過第二層思維思考,得出結論; 演繹:從結論出發(fā),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通過搜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 我們不僅要對過往的經歷和思考的點滴進行抽絲剝繭的提煉和總結,還要將新的理論應用在更多的生活場景中,并讓它經受檢驗。 通過第二層思維思考問題,并不一定每次都正確。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想多了!或者你走火入魔了! 此時,你必須想辦法檢驗你看到的那個“本質”是否正確。 一個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歸納和演繹”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洞察本質,不斷成長。 然而那些依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卻保持著清醒頭腦和判斷,他們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從而作出更加正確/長遠的決定。 比如,你發(fā)現王者榮耀讓無數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于是你深入思考得出“人類常常被自己發(fā)明的東西控制”這個結論,并且發(fā)現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人類發(fā)明了錢幣卻會為它利益熏心;人類發(fā)明了酒精卻會被它灌醉;…… 于是你推測“人類發(fā)明了人工智能,最后可能會被它控制”。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社會,然而信息的泛濫導致我們邏輯能力越來越差,結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輩。 那么,該如何形成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呢? 舉個例子,在工作中經常會給高層領導做匯報PPT。 底下的人動不動寫上十百來頁的PPT,沒有一個領導愿意看,反而會覺得你工作能力差,廢話連篇。 邏輯思維的過程,是化繁為簡,目的,是找到解決方法。 工作中有一個高效的邏輯思維能力無比重要。 因此,所有和“尋求解決方法”無關的信息,都是無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在別人還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能夠搶得先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