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河澗村廣化寺遺址 《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廣化寺位于村南,沿白龍溝南行約1公里,在溝北有一處坐北朝南的院落,這就是著名的廣化寺。廣化寺為佛教建筑,背靠巍峨的九龍山,寺旁有一潺潺的清泉從地下涌出。寺廟依山傍水,坐西朝東,一進院落。寺院在3棵千年銀杏樹的掩映下,環(huán)境優(yōu)雅清新。此寺建于元代,也有人認為是建于金代。有山門一間,磚仿木結構,硬山調(diào)大脊,琉璃瓦頂帶吻獸,面闊2.8米,進深1.6米。正殿三間,十分軒敞,殿內(nèi)原供有釋迦牟尼,金妝肅穆,四周墻壁繪滿壁畫,有四大金剛、哼哈二將、護法伽藍、諸天菩薩。殿前懸掛有一口巨大的鐘,并有一通高約1米有余的石碑。另有北配殿三間帶兩間耳房,南配殿三間亦帶兩間耳房。配殿內(nèi)供奉樹神、成王等民間崇信的神圣。在正殿南側有影壁一座,磚砌琉璃頂,墻壁上有一佛龕,內(nèi)供有彌勒佛。廣化增有3株古老的銀杏樹,院內(nèi)2棵院外1棵,最粗的1顆直徑2.038米,要4個人才能合抱;最高的1棵達28米。古銀杏樹兩株為一級、一株為二級,每年果實累累。在清代時,廣化寺是文人雅士的鐘愛之地,留下的名人詩作達幾十首之多。古老而滄桑的銀杏樹見證了廣化寺曾經(jīng)的興盛和破敗的歷程。廣化寺過去香火很盛,進入民國時期開始衰敗,后毀于“文化大革命”之中?,F(xiàn)在僅存南北配殿和幾棵古老的銀杏村,已經(jīng)很難再恢復舊貌了。 《門頭溝區(qū)政區(qū)通覽》:位于村南白龍溝約1公里,建于元化,背靠九龍山,寺旁有清泉涌出。寺內(nèi)三棵銀杏樹,最粗的一棵直徑2.03米。有山門一間,磚仿木結構,硬山調(diào)大脊,琉璃瓦頂帶吻獸,現(xiàn)在僅存南北配殿和幾棵古老的銀杏樹。 桑峪村廣慧寺 廣慧寺位于桑峪村東北約二里的山上(931路公交南辛房下車,北行約4公里)。《門頭溝文物志》:廣慧寺明永樂十五年(1947)創(chuàng)建。佛教建筑。廣慧,廣弘慧力之意。慧力,佛教“五力”之一,指智慧有除煩惱的作用?!锻鹗痣s記》載:“廣慧寺,在獅山下。永樂丁酉,朝鮮僧懶贊來朝,筑精舍。成化戊子(四年),太監(jiān)張軒等重建,易名為寺,吏部員外張駿記。正德元年,太監(jiān)王念等重修,大學士劉忠記?!?/span> 廣慧寺坐北朝南,南北長38米,東西寬45米,占地面積約3畝。寺有內(nèi)外山門各一間,內(nèi)山門,硬山大脊灰筒瓦,有吻獸,方門洞,門楣嵌石額“敕賜廣慧禪寺”,現(xiàn)只存木門框,面闊3.15米,進深1.55米,門前有影壁,正殿三間,面闊10.90米,進深8.4米,硬山大脊灰筒瓦,帶吻獸,雙層方椽,排山溝滴,石望板,前后出廊,四扇五抹門,六級踏步有垂帶,殿內(nèi)后山墻有壁畫。東西配殿三間,西配殿面闊10.1米,進深5.75米,硬山清水脊,石望板,前出廊,四扇五抹門,門窗為斜棱格及工字錦,四級踏步。東配殿剩殘址,東西廂房各兩間,現(xiàn)無存。正殿前原立有二座石質小塔,已拆毀。東西廂房前有棵白果樹,高達20余米,東側樹冠被折斷。正殿內(nèi)原來供奉三座佛像,廊前枋上掛有鐵鐘一個,今無存。 寺內(nèi)現(xiàn)存殘碑二通,在國家圖書館存有碑文拓片,其一為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敕賜重修廣慧寺記”,其二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修廣慧寺碑”?!?/span> 寺內(nèi)原有洗衣池,飲水池,殿前有花園,并有地穴十三處。 該寺布局嚴謹,設計巧妙,別具一格,有其獨到之處。 廣慧寺坐北朝南,南北長38米,東西寬45米,占地面積約3畝。寺有內(nèi)外山門各一間,內(nèi)山門,硬山大脊灰筒瓦,有吻獸,方門洞,門楣嵌石額“敕賜廣慧禪寺”,現(xiàn)只存木門框,面闊3.15米,進深1.55米,門前有影壁,正殿三間,面闊10.90米,進深8.4米,硬山大脊灰筒瓦,帶吻獸,雙層方椽,排山溝滴,石望板,前后出廊,四扇五抹門,六級踏步有垂帶,殿內(nèi)后山墻有壁畫。東西配殿三間,西配殿面闊10.1米,進深5.75米,硬山清水脊,石望板,前出廊,四扇五抹門,門窗為斜棱格及工字錦,四級踏步。東配殿剩殘址,東西廂房各兩間,現(xiàn)無存。正殿前原立有二座石質小塔,已拆毀。東西廂房前有棵白果樹,高達20余米,東側樹冠被折斷。正殿內(nèi)原來供奉三座佛像,廊前枋上掛有鐵鐘一個,今無存。此廟現(xiàn)已修復,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慧寺相傳比潭柘寺建得還早,最初是漢初,一些和張良交好的文臣武將就追隨他,在桑峪營造的會館——“廣弘慧力”。因崇尚張良的足智多謀,后來取名“廣慧寺”。歷史到了大明永樂十五年(1417),正式建成寺廟。明正德年間還重修過。到了清朝,廣慧寺曾是京城太監(jiān)們避暑的場所。民國時期,隨著舊社會的沒落和新社會的興起,廣慧寺漸漸斷了香火,僧眾流散不知去向,廟堂頹敗逐漸凋零敗落。新中國成立后,為建小學把廣慧寺拆除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治沙墾荒,把“廣慧寺”的遺跡也清除了,只保留了兩棵千年古樹。直到2
006年,才開始招標重建。2011年終于重現(xiàn)。 井泉龍王廟遺址 《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龍王廟碑
在井旁南側山坡之上摩崖石碑一通,“明代嘉靖四十二年掘井碑記“,碑文中有“井泉龍王通海之神位”等的字樣。 《京西進香古道》:龍王廟原址在村中街南井旁,今已無存,在南側山坡上還存有一塊石碑,碑上有“井泉龍王通海之神位”的字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