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與孫若微兩人本是勢同水火的仇人,隨著劇情的鋪開,朱瞻基對她可謂暗生情愫,最終,孫若微嫁入宮中,母儀天下。 
 朱棣的親家母,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夫人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有次去永城縣衙,見到了孫氏,一時驚為天人,又打聽到這小女孩具有賢淑之德,這孩子將來要是嫁給了自己的外孫多好。 彭城伯夫人可以隨意出入太子府,就把這想法說給女兒張氏了,然后張氏稟明朱棣,明成祖也很痛快,原則上就同意納為皇太孫妃,囑咐張氏一定把這孩子教育好。就這樣,剛滿十歲的孫氏進宮了。 七年后,明成祖冊封皇太孫妃,受封者則是名不見經傳的胡善祥,而孫氏只封了一個貴妃的稱號。 
 沒過幾年,正值壯年的朱瞻基晏駕,朝中一度盛傳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zhí)笳偌蟪紖R聚于乾清宮,指著9歲的朱祁鎮(zhèn),說這才是新皇帝。宮中再無流言,政權平穩(wěn)過渡到明英宗時代。 幾年后,誠孝張皇后過世,孫氏開始過問朝政,幼時的經歷,讓她處理起紛繁復雜的政務得心應手。 孫氏在歷史上名頭并不怎么響亮,這點和她對大明王朝的貢獻不成正比。發(fā)生于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凸顯了這位女強人的眼界與卓識。 土木堡之變起因很簡單。 
 瓦剌利用這個規(guī)則,逐漸加大使團人數(shù)。到了1449年,瓦剌派出了2500人謊稱3000的龐大使團,并將其貢馬的價格抬高。 主管封賞的宦官王振嫌他們人多,就不想多給他們錢,另外還把貢馬的價格削去五分之四。沒得到好處的瓦剌部族不干了,以此為由頭發(fā)兵南下。 明英宗緊急征調二十幾萬人馬,宣稱五十萬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擒獲。 戰(zhàn)敗的消息傳回來,京師震動,人心惶惶,遷都之論甚囂塵上。 國不可一日無主,孫太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第二件事情就是堅守京城。這兩件事,都起到了穩(wěn)定局面的作用,顯示了孫太后理政能力的成熟。 剛開始的時候,以翰林徐珵為代表的官員認為“天命已去”,因此極力主張南遷,并把自己的家人秘密送到了南京,京城眾多商賈富戶開始南逃。 
 
 據(jù)《明實錄》記載,從瓦剌逃回的明朝官員也說道: 
 瓦剌的戰(zhàn)略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占領京城,恢復故元。這個時候明朝如果放棄京城,燕云十六州再度失守,將變成兩宋格局,南遷后,大明王朝不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朝代,而成了割據(jù)一方的勢力。 顯然,朱姓皇族承擔不起這個罵名,孫太后下定決心堅守北京,朝廷內外開始了步調一致的防務事宜。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于謙,這位京城保衛(wèi)戰(zhàn)總指揮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穩(wěn)定軍心,二是加強布防。 明軍新敗,且明英宗被俘,對于整個明王朝的士氣打擊非常大,若是軍心渙散,怕是京城無法堅守,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一旦失利,對于大明而言,怕是有滅頂之災了。 鑒于此,于謙火速調整了六十多名將官,并且大膽啟用從大同前線的敗退之將石亨等人,傳檄河南、山東等地兵馬入京勤王,并在京畿一帶調集了足夠的糧草,用于長久守城。 在京外布防方面,于紫荊關、居庸關分別布置了一萬余人作為外圍防御。層層設卡的作用就是拖延了瓦剌也先大軍的進攻速度,當也先出現(xiàn)在京城德勝門時,于謙的布防正式結束,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同時打響。 
 結語 英宗北狩,孫太后立即欽命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并下定決心固守京城,這在當時都是需要相當?shù)膽?zhàn)略勇氣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對于大明王朝的意義更是無需多言,這兩大正確的部署,也是顯示了孫太后卓越的戰(zhàn)略眼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