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想穿越時空,回到幾百、幾千年前,看看古代的小屁孩兒們是怎樣生活的?那么一起來讀詩吧! 淘氣
當代社會,小屁孩兒們仍舊淘氣,試穿媽媽的高跟鞋啦,為了幾個空瓶子倒掉媽媽昂貴的護膚品啦,掀翻菜盤子啊,將家里的墻壁隨意涂鴉啦……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家里有小屁孩兒的請對號入座。 古時的屁孩兒們,也很淘氣,他們怎么個淘氣法兒呢? 他們撐小船兒“偷采白蓮”;他們哭著索要樹上的黃鶯;他們笑話漁翁的船太小;他們怕驚跑魚兒,所以不理問路人;他們撐傘借風飄船;他們欺負杜甫,抱走他屋頂的茅草…… 嬉戲
古今一樣,屁孩兒們喜愛嬉戲的天性不會改變。不過,隨著時代發(fā)展,當代孩子們的嬉戲大多變成了手機與電子游戲,與大自然接觸太少了,缺了一份天然的拙樸嬌憨,實在有些可惜。 而古時屁孩兒們嬉戲玩耍,在自然之中玩自然,在野外之中野著玩兒,所以,更加親近大自然,充滿童趣。他們追黃蝶,放紙鳶,戲羊鹿,脫曉冰,蕩秋千……儼然就是一個個自然的精靈。 勞動
詩人最愛寫鄉(xiāng)野的孩子,大約皇家貴族的孩子,他們不便隨意寫,也可能覺得缺少可寫性。不少詩人在“樊籠”里呆久了,骨子里很憧憬田園生活,而他們看見鄉(xiāng)野中參與勞動的孩子時,便難抑詩情;或者,詩人自己就是田園隱居人,免不了寫自家勞作的孩子。 所以,寫孩童勞動的古詩很多,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鄉(xiāng)野生活其實也不容易,很多時候,孩子們也要參與到勞動中去。 古時,最宜孩童們做的事便是放牛,詩中呈現了牧童的千姿百態(tài),騎著黃牛唱歌,在牛背山吹笛、睡覺;另外的,就是伴隨父母勞作,在旁邊搭把手。 這些勞動中的孩子,仍不失天真可愛,放入詩中,增添了一絲活潑清新之感。 佳節(jié)
我們小時候最盼過節(jié)日,掰著手指頭數日子,一天一天地等,一日一日地盼,節(jié)日來了,父母免不了要忙碌一場,在煙火的熱鬧中,孩子們竄來竄去,偶爾偷食桌上已做好的美食,然后一溜煙兒跑了出去,高聲吆喝著呼朋引伴。兒時那種簡單的快樂,至今記憶猶新。 其實,無論時光怎么變,孩子們對節(jié)日的情感千年難易。古時的孩童與當代的我們并無兩樣。除夕之夜,他們不理會父母的逼睡,歡鬧到天明;元宵之時,他們在街上耍燈火… 這種貫通古今的景象與拙真情感,在孩子身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迎客
兒時,我是非常盼望家中忽然來客的。那種突然而至的驚喜之感,讓我特別快樂。為什么快樂,有些說不清理由,純粹就是驚喜,就是快樂。 我想古代的孩子也會這樣,他們扯著客的衣服不舍其離去;懷疑有村客到了,急急去開柴門;笑問客從哪里來。 艱苦
看了不少寫童子的詩,唯有杜甫的最苦。真真覺得杜甫老先生是個愁眉苦臉的人,寫天真爛漫孩子,他也能寫得苦出汁來。 饑餓的孩子向父親索要飯食;長年征戰(zhàn),孩子們都上了戰(zhàn)場;沒有了朋友的經濟援助,孩子們餓得面黃肌瘦…… 杜甫有錯嗎?沒有!大多詩人喜歡寫美好,但世界全是美好的嗎?杜甫如實地寫出封建時代,窮人家孩子生活凄慘的面貌,當頭一棒地讓世人保持了幾分清醒,這世上原來還有這么多孩子生活艱難,失卻了童年應有的歡樂無憂。 出家
詩中的孩童們還有另一種獨特的存在——僧童、道童。 這些孩子大多沒有很好的出身,不少是被僧道之人養(yǎng)大的,自然而然就生活在寺廟和道觀中。當然,也有不少因父母無力養(yǎng)活而送到寺廟的。 這些孩童雖有些故作的老成,但仍如一縷清音,讓古詩的意境渺遠了起來。 時光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不停止向前,讀讀詩中的孩童,我們才會發(fā)現,千年劇變,唯一不變的是孩子們固有的那份淘氣、天真與爛漫。 許是,越單純的東西越恒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