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用藥法(飛門-戶門) 口、咽、食管,他是在上焦,我們先講口腔。口腔的標準處方是用什么?用導赤散。其實我簡單地跟大家講這個口腔的潰瘍、口腔的炎癥,不論寒熱,都可以用導赤散,如果沒有效的話是你沒有兼顧寒熱。這個濕熱的人、陰虛的人,可以使用導赤散,陽虛的人你也可以用導赤散,但需要加減,輕者細辛,甚者附片。 使用一個處方根據(jù)他的寒熱陰陽去變化,那是最便捷的。當然這個在扶陽派發(fā)展出了很多溫陽的辦法,比說潛陽丹、封髓丹,也可以用這些辦法。但是我告訴大家什么呢?用專方去治他,根據(jù)寒熱去化裁,往往可以收到你意想不到的療效。 孩子不僅喜歡趴著睡,而且總是往床頭方向頂。牙也閑不下來,磨牙聲聲。 這只是孩子的癖好,還是身體不舒服? 作為兒科鼻祖,宋代御醫(yī)錢乙早對此有見解:此為心熱,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面朝下睡。及向床頭上竄,以及磨牙。 問:有對癥方嗎? 錢乙答曰:導赤散主之。(出自《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竹葉各6g 生地黃是被曬干的地黃?!侗静菥V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涼血滋陰降火。 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jīng),上清心經(jīng)之火,下導小腸之熱,兩藥相配,滋陰制火,利水通淋。 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導心火下行。 生甘草梢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瀉火解毒,利尿通淋。用于熱淋,小便短少,陰莖中疼痛,胸中積熱??芍边_莖中而止痛,并能調(diào)和諸藥,還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 諸藥相伍,苦寒相合,既能清熱涼血,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與益陰并重,所以滋陰不戀邪,利水不傷陰,瀉火不傷胃。 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表現(xiàn)為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想喝冷水,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紅色難解,刺痛。辨證觀舌,舌質(zhì)是紅的。 臨床常用于治療磨牙、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jīng)有熱者。以及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屬濕熱內(nèi)蘊者。 關(guān)于磨牙 睡覺磨牙,舌頭是一定會跟著動的。心開竅于舌,心屬火,所以舌頭動,與心火有關(guān)。 舌頭動,是因為牙在動。由于牙為腎之屬,所以治療磨牙,又常運來腎水,克漫延的心火。導赤散生地滋腎水,木通清心火,竹葉導心火下行,生甘草梢瀉火解毒,正是治心經(jīng)有熱的有效方劑。 關(guān)于口腔炎,鵝口瘡,小便赤澀刺痛 內(nèi)經(jīng)說:諸痛瘡瘍皆屬于心。心火循經(jīng)上炎,故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 《醫(yī)宗金鑒》說,“心與小腸相表里,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都是心移熱于小腸之證?!?/p> 木通上清心經(jīng)之火,下導小腸之熱。竹葉導熱下行。生甘草梢利尿通淋,生地黃滋陰降火。對付上述之癥,不是問題。 故濕熱內(nèi)蘊型前列腺肥大,以尿頻尿急,尿少而黃,莖中灼熱澀痛,兼見大便秘結(jié),口苦沾膩,舌紅苔黃等為辨證,也適合此方。 而急性泌尿系感染,多由于濕熱下注,侵犯腎及膀胱,下焦氣化不利所致,一般以尿頻尿急尿痛為表現(xiàn),也適用于此方。 關(guān)于口渴,想喝冷水冷飲。 火熱之邪灼傷津液,故見口渴、想喝冷飲。竹葉木通清心之熱,生地在外圍滋陰,就像一陣徐徐的清風,避免竹葉木通的功夫白費,這邊清心除熱,那廂卻出大太陽,以至前功盡棄。 關(guān)于小兒夜啼,主要因脾寒、心熱、驚恐三種原因所致。 如果是心經(jīng)積熱,通常會有啼哭時哭聲較響,見燈尤甚,哭時臉赤唇紅,煩躁不寧,身腹均暖,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指紋多紫。適合用導赤散清熱涼血,利水通淋。 那么,“天皇皇地皇,我家有個夜啼郎”的招魂法,當是對癥于驚恐類的夜啼了嗎?不過中醫(yī)對此有對癥方的,那就是遠志丸去朱砂。 一個問題,此方如何服用?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哦! 導赤散: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生地黃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功效】清心利水養(yǎng)陰。 【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癥見小溲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 【方解】本方治證乃心經(jīng)蘊熱或移于小腸所致。心經(jīng)有熱,則心火循經(jīng)上炎,而見心胸煩熱,面赤口渴,口舌生瘡等癥。心移熱于小腸,故小便淋痛。治宜清心熱,利小便,導熱下行,使蘊熱從小便而泄。方中木通入心與小腸,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用以為君。生地入心腎經(jīng),甘涼而潤,清心熱而涼血滋陰,用以為巨,與木通配合,利水而不傷陰,補陰而不戀邪。竹葉甘淡,清心除煩,引熱下行。甘草用梢者,取其直達莖中而止淋痛,并能調(diào)和諸藥,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方中佐使。四藥合用,共成清熱利水養(yǎng)陰之劑。 錢氏制方本意,是根據(jù)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變快速的特點,治實證當防其虛,治虛證應防其實。故治心經(jīng)火熱,取清熱與養(yǎng)陰之品配伍,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滋陰而不戀邪,最宜于小兒。后世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括之,較為貼切。 本方在《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心熱,未言及心移熱于小腸,至《奇效良方》擴大了運用范圍,用治小便赤澀淋痛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說:“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便而出……故名導赤散”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原方組成之后云:“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是為加強清心降火而設。 【運用】1.本方為清心利水養(yǎng)陰的常用方劑。臨證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2.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清熱利水之功。 3.常用于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jīng)有熱者;小兒急性泌尿系感染屬下焦?jié)駸嵴撸嗫杉訙p治之。 【文獻】《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心與小腸為表里也,然所見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移熱于小腸之證。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jīng)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經(jīng)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p> 臨床報道:以導赤散為基礎方治療皰疹性口炎患兒30例。癥見發(fā)熱,口腔粘膜皰疹性損害,煩躁,流涎,拒食。煩躁口渴加黃連、麥冬;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黃芩。療程2~4天。結(jié)果: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2例??傆行?3.3%.另30例本病患兒用抗生素(以青霉素為主,少數(shù)用慶大霉素或鏈霉素)作對照治療,結(jié)果:顯效6例,有效6例,無效18例。導赤散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7; 2:118)。以導赤散加細辛、銀花、連翹治療帶狀皰疹12例,其中皰疹位于脅部者4例,腋下者1例,腰背部者2例,腹部者3例,臀部及大腿內(nèi)側(cè)各l例。位于脅部加柴胡,位于下肢加牛膝。服藥3~4劑者5例,6~8劑者7例,均獲痊愈(中醫(yī)雜志,1987; 6:34)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方歌】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注意事項】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guān)癥狀】五心煩熱 皮膚黑斑 面色紅 目干澀 口中生瘡 口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