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遂平縣沈寨鎮(zhèn)中心小學 趙夢麗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chǎn)。隨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講究禮儀,禮尚往來,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顯得尤為重要。 什么是禮儀?即:人與人交往時,把待人接物的內(nèi)心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禮儀無處不在,它不僅可以展現(xiàn)一個人的風度和魅力,還體現(xiàn)一個人的內(nèi)在學識和文化修養(yǎng)。 要讓學生懂得“問候”,我們教師應該怎么辦?當學生問候老師的時候,老師又應該怎么做? 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大量行為都是通過觀察而習得的。觀察學習主要是靠榜樣的影響,并通過它們的信息機能來引起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范活動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適當?shù)牟僮?。人們通過觀察各種行為所引起的不同結(jié)果,就會產(chǎn)生在什么場合下做出什么反應才適合的假設(shè)。這種在學習中獲得的信息成為以后行為的指南。觀察學習乃是人類獲得大量行為反應的主要形式。既然這樣,榜樣的示范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示范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了。不妨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問問,“我是不是這么做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孩子,將會比毫無溫度的語言教導更有意義! 本文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