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20g 甘草15g 干姜15g 細(xì)辛10g 五味子10g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 【主治】肺寒停飲,咳嗽氣喘胸滿痰稀,舌苔白滑。 【證析】咳喘胸滿,是本方主證;肺寒停飲,是本證病機(jī);痰涎清稀,舌苔白滑,是肺寒停飲的辨證依據(jù)。肺氣以宣降為順,其宣降功能又與水液代謝直接相關(guān)。肺氣開宣,津液才能敷布;肺氣肅降,水道才得通調(diào)。若形寒飲冷傷肺,日久不愈,陽(yáng)氣漸衰,肺功日損,氣郁不宣逆而不降,津凝不布,水道失調(diào),肺寒停飲,咳嗽、胸滿、痰稀等癥見矣。 【病機(jī)】肺寒停飲。 【治法】溫肺化飲法。 【方義】水液遇寒則凝,凝則痰濁窒塞于氣道;遇溫則化,化則痰消而氣道暢通,故仲景提出“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肺寒停飲投以溫肺之品,使肺氣能夠正常宣降,則水飲自消。方中甘草、干姜溫補(bǔ)脾肺,脾得溫而能散精歸肺,肺得溫而能布散津液,水道通調(diào),自不停蓄為飲。茯苓淡滲利濕,與甘草、干姜為伍,則甘草、于姜杜其生痰之源,茯苓治其已聚之飲。佐辛散的細(xì)辛,酸收的五味子,既可止咳降逆,又可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五藥同用,能呈溫肺化飲功效 【應(yīng)用】 1.本方所治肺寒停飲,屬于肺臟功能低下,積漸而成,以咳嗽、胸滿、痰涎清稀,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diǎn)。兼見嘔惡者加半夏降逆祛痰;其形如腫者,加杏仁宣降肺氣;若面熱如醉,為胃熱上熏其面,則加大黃利之。 2.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見證如上述者,可用本方。 【化裁】 1.苓甘五味姜辛夏湯(《金匱要略》) 即本方加半夏。治本方證而嘔者,祛痰降逆之功更強(qiáng);無(wú)嘔亦可應(yīng)用。 2.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湯(《金匱要略》) 即本方加半夏、杏仁。治本方證兼見其人形腫者。此方燥濕祛痰、宣降肺氣作用更強(qiáng),結(jié)構(gòu)更臻完善。 3.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黃湯(《金匱要略》) 即本方加半夏、杏仁、大黃。治本方證兼見面熱如醉者。是以溫肺為主,兼瀉郁熱的配伍形式,成為寒溫共用的結(jié)構(gòu)。大黃既可活血,又可解毒,對(duì)久病人絡(luò)而本寒標(biāo)熱者尤宜。 【歌括】 芩甘五味姜辛湯,肺寒停飲效佳良, 嘔加半夏腫加杏,面熱如醉加大黃。 編輯/明德小全 |
|
|
來(lái)自: 光年中醫(yī)骨傷科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