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世俗老百姓的意義上看,京劇是國粹,是國劇,而從學術(shù)與美學的角度看,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國戲曲美學品位的國劇,昆曲是國學,而京劇僅僅是一種戲曲,稱之為“國學”,則是不合適的。嚴格意義上,京劇只是一種普羅文化、是廣場文化、大眾文化,而昆曲則是精英文化、是宮廷文化、是貴族文化、小眾文化。 稱昆曲是國學,因為昆曲的水太深了,其學問包括了音韻學、訓詁學、注釋學、古典文學、古典詩學、古典詞學、古典音樂學、古典舞蹈學、戲劇學、歷史學、表演學、美術(shù)。 京劇只具有聲腔價值,不具備文學價值。京劇的腳本是進不了中國文學史的,而昆曲的文學腳本恰恰是中國戲曲文學的第二座高峰——明清傳奇。(第一座是元雜?。?。 更嚴格意義上,不能把京劇劃歸中國古典戲曲的范疇。不能僅僅從衣服與講的故事去看。從中國古典戲曲的幾大要素看,京劇都不具備:
一、戲曲語言。古典戲曲必須是文言文,不能用白話文;昆曲的舞臺語言是古文。而京劇則是現(xiàn)代漢語。 二、文學性。昆曲是古典文學,京劇的唱詞則更像現(xiàn)代順口溜、白話打油詩,毫無文學性可言。昆曲的靈魂是中國古典美學,是中國古典詩學。而京劇則根本談不上。
三、音樂結(jié)構(gòu)。中國古典戲曲的音樂結(jié)構(gòu)是曲牌體,其樂譜是工尺譜,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典音樂的宮調(diào)理論;而京劇則是板腔體。 由曲牌體向板腔體的轉(zhuǎn)變,標志著中國古典戲曲(有兩座高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即昆曲的文學腳本)的完美謝幕,與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戲曲樣式——皮簧與梆子腔的跨上歷史舞臺。
四、昆曲有“清曲”與“劇曲”兩個傳統(tǒng)。而京劇只是一種“劇”,沒有“清曲”傳統(tǒng)。所謂“清曲”傳統(tǒng),就是中國韻文學的傳統(tǒng)。昆曲繼承了中國二千多年韻文學的傳統(tǒng),即“唱詩”、“唱詞”的傳統(tǒng)。自《詩經(jīng)》三百篇、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的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昆曲的文學腳本),這是一條韻文學(唱的傳統(tǒng))的線索;至明代嘉靖年間,昆山人梁伯龍寫了《浣紗記》,昆曲才有了“劇曲”傳統(tǒng)。
五、昆曲在華夏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正像《紅樓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李白、杜甫、蘇東坡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故宮博物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昆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的一座高峰,是中國韻文學的最后一座高峰,也是中國戲曲文學的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高峰。
六、在清代,有文化修養(yǎng)的文人士大夫稱昆曲為“雅部”,稱京劇為“花部”、“亂彈”,就是因為京劇沒有嚴格按照曲牌體與古代宮調(diào)理論來創(chuàng)作,是亂來的,(板腔體)?!盎ㄑ胖疇帯币岳デ乃ヂ洹⒕﹦〉膭倮Y(jié)束,只能證明這個世界上俗人遠比雅人多,卻并不能借此而認為京劇的美學價值超過昆曲。而是,一種更加大眾化、更加淺顯易懂、更加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娛樂樣式——京劇產(chǎn)生了,不需要什么文化修養(yǎng),一個沒上過小學的小孩或是老太太都能看懂京劇。而昆曲則沒有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是看不懂的。比如,明代許自昌的《水滸記》,其“活捉”一出,光典故就有43個,就是查字典,也未必能搞懂其義。 所以,市場不是衡量藝術(shù)美學價值的尺度。昆曲沒有市場,不能證明其美學價值低;京劇有市場,不能證明其美學價值就高。
七、許多人說:“京劇是由昆曲發(fā)展演變而來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京劇與昆曲沒有血緣關(guān)系。昆曲是京劇的奶媽,而不是親媽。京劇只是吃過昆曲的奶。昆、京,一雅一俗,根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不能混淆。 八、北京許多知識分子喜愛京劇,是受地域文化影響。也是不了解中國戲曲史、中國清曲史、中國韻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音樂史的表現(xiàn)。
(圖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