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店楚墓竹簡(jiǎn)版老子道德經(jīng)(附竹簡(jiǎn)原文截圖) 作者非常用心地整理出這個(gè)楚墓竹簡(jiǎn)《老子》版本,在此向他(她)表示敬意和謝意。也希望我們?cè)诠餐瑢W(xué)習(xí)中均有收獲。 總說明: 1、此竹簡(jiǎn)老子道德經(jīng)是目前所知所見的最早的版本,應(yīng)該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nèi)容、章節(jié)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 歡迎大家探討。 2、按照出土竹簡(jiǎn)的狀況,分為甲、乙、丙三組,另有一些殘片。 3、竹簡(jiǎn)文字深?yuàn)W冷僻難識(shí),存在誤認(rèn)或不同理解的情況。這恐怕是后世所傳老子眾多版本的一個(gè)緣故吧。 4、對(duì)同一竹簡(jiǎn)的個(gè)別文字出現(xiàn)了不同釋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處。為錄入方便,沒有特別注明,請(qǐng)讀者諒之。 5、本帖釋文參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簡(jiǎn)》叢書和網(wǎng)上搜索來的資料,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研討之參考。 6、本帖釋文是一字一字鍵盤上打出來的,也校對(duì)過。唯恐有錯(cuò)漏,請(qǐng)指正。 一、竹簡(jiǎn)老子甲 說明: 存39 枚竹簡(jiǎn)。 按其內(nèi)容,依次對(duì)應(yīng)現(xiàn)今流傳廣泛的王本道德經(jīng)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 章。 釋文: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贌o 有。絕偽棄詐,民複孝慈。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僂鲇?。?^偽棄詐,民複季子。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jìn)而弗厭。以其不爭(zhēng)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xiǎn)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qiáng)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qiáng)。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qiáng),其事好。 長(zhǎng)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dá),深不可識(shí),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yán)乎其若客, ()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束者、將徐清。孰能疕以往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中缺字為:左旁“見,右上“袁” 、右下“止” 上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dá),深不可識(shí),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yán)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混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dòng)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遠(yuǎn)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zhí)、故亡失。 臨事之際,誓終如始,此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複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遠(yuǎn)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臨事之際,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複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zhèn)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知足以束,萬物將自定。 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惕必多難,是以聖人尤難之,故終亡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易之,必多難,是以聖人尤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zhǎng)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zhǎng)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亡名,僕唯棲,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恒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 以逾甘露。民莫之命, 天自均安。始折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穀之與江海。 天地相合也, 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穀之與江海。 有狀混成, 先天地生, 奪穆,獨(dú)立,不垓,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yuǎn), 遠(yuǎn)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 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狀混成, 先天地生, 寂穆,獨(dú)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yuǎn), 遠(yuǎn)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 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dòng)而愈出。 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複也。天道員員,各複其根。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忠病F浯嘁玻著幸?。其幾也W散也?/span>櫓鍍渫鲇幸玻沃鍍湮磥y。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tái),作<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侮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剪也。為之於其亡有也,補(bǔ)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tái),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竹簡(jiǎn)殘毀,其內(nèi)文字暫按流行版本。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 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俁嚶?。是以聖 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俁嚶?。是以聖 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為按上下文補(bǔ)字,原簡(jiǎn)無。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蟲蛇弗蜇,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乎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qiáng),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fèi),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zhǎng)久。 反也者,道動(dòng)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 殖而盈之, 不不若己。湍而群之, 不可長(zhǎng)保也。金玉盈室, 莫能守也。 貴福驕,自遺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若<其>己。揣而群之,不可長(zhǎng)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為按上下文補(bǔ)字,原簡(jiǎn)無。 竹簡(jiǎn)老子甲完 二、竹簡(jiǎn)老子乙 說明: 存18 枚竹簡(jiǎn)。 按其內(nèi)容,依次對(duì)應(yīng)現(xiàn)今流傳廣泛的王本道德經(jīng)之第59、48、20、13、41、52、45、54 章。 釋文: 給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備。是謂不克,則莫知其恒。莫知其恒,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zhǎng),長(zhǎng)生久視之道也。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 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zhǎng)<久。是謂深根固柢、>長(zhǎng)生久視之道也。--- <>中文字為按流行版本所補(bǔ),原簡(jiǎn)無 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絕學(xué)亡憂。 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絕學(xué)無憂。 唯與呵,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中缺一字為:上一橫,下平排兩點(diǎn),似為“可”或“何”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亡身, 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中文字為按流行版本所補(bǔ), 原簡(jiǎn)無 上士聞道, 僅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 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弗大笑, 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 明道如悖, 夷道(如類, 進(jìn))道若退。上德如穀,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zhì))真如渝,大方亡隅,大器慢成,大音希聲,天象亡形,道(始無名。) 上士聞道, 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 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弗大笑, 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 明道如昧, 夷道(如類, 進(jìn))道若退。上德如穀,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zhì))真如渝,大方亡隅,大器慢成,大音希聲,天象亡形,道(始無名。) ---()為竹簡(jiǎn)殘缺,其內(nèi)文字暫按流行版本和殘片。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 ,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來。---()為:上“矛”,下“山”。有識(shí)作:危,侮。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屈。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贏若詘,大直若屈。 喿勝蒼,清勝燃,清清為天下定。 躁勝寒,靜勝熱,清淨(jìng)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屯。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zhǎng);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 。---()為竹簡(jiǎn)殘缺,其內(nèi)文字暫按 流行版本。 竹簡(jiǎn)老子乙完 三、竹簡(jiǎn)老子丙 說明: 存14 枚竹簡(jiǎn)。 按其內(nèi)容,依次對(duì)應(yīng)現(xiàn)今流傳廣泛的王本道德經(jīng)之第17、18、35、31、64 章。 釋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 ,安有正臣?---()為竹簡(jiǎn)殘缺,其內(nèi)文字暫按流行版本。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為竹簡(jiǎn)殘缺,其內(nèi)文字暫按流行版本。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之,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位之,戰(zhàn)勝則以喪禮居之。 為之者敗之, 執(zhí)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zhí),故(無失也)。 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dāng)∫?,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複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竹簡(jiǎn)老子丙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