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侖說過一句話:偉大,是熬出來的。 對于熬這個詞,我一直不太理解:生活,有那么艱辛嗎? 其實,是我忽略了一個詞:偉大。 如果只想過平凡、普通的人生,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好當下的事情,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太高的要求,上班的時候上班,周末的時候休息,挺好。 這幾個周末,每到周日的時候,就感覺人身分裂,大腦游離于身體之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太累。 生活中有三種人:耗能者、充電者和賦能者。 作為老師,就需要不斷給學生賦能?,F(xiàn)在,包括K12和學習力,每周都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從哪里來?就是自身不斷從外界吸收能量,看到太多需要耗能的學生,支撐到周日,心力交瘁。 干的累,都不對!所以,我也在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在得到答案之前,還得繼續(xù)! 周內(nèi),就是充電儲能的時間,經(jīng)常會看一些勵志片,用來給自己加油。我們都說要成為發(fā)動機,但是,發(fā)動機也是需要保養(yǎng)和休息的,更何況人。 學生也是一樣,有的學生是能夠帶給老師能量的,學生的努力,學生的改變和進步。老師也是人,也需要成就感來支撐,付出了,但所有的辛苦并沒有得到回報,挫敗感就會產(chǎn)生。 作為個人,現(xiàn)在越來越喜歡教育這個行業(yè),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秾W記》有句話:“教學相長也”,其實,教,是最好的學! 在教的過程中,我對學習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既體會到知識的魅力和價值,學習的效率也越來越高。 關(guān)于如何閱讀的書也看了很多,并沒有產(chǎn)生多大的效果,可能是理解不夠深刻和透徹吧。通過這段時間的教,自身的閱讀效率提升得非???,而且關(guān)于學習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刻。 今天,看到一個知識點,覺得挺好的,分享一下: 有一個詞叫做“習慣性防衛(wèi)”,當我們的觀點、尊嚴可能受到挑戰(zhàn)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zhàn)和質(zhì)疑是否合理,而是想: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干! 為什么會有“習慣性防衛(wèi)”呢? 根源在于“基本歸因偏差”,什么是基本歸因偏差呢? 當問題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會認為是個人主觀問題;當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會歸結(jié)為客觀原因。比如,如果別人遲到,我們會認為這個人不守時;當我們遲到,我們會歸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 “基本歸因偏差”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根源是我們懼怕暴露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這種思維的錯誤。 那么,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綠燈思維:當看到不一樣觀點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 而不應該有紅燈思維: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為什么會產(chǎn)生紅燈思維?根源在于一個基礎認知:分不清“我”和“我的觀點”。 我們往往會把“對觀點的質(zhì)疑”當作是對“我”這個人的質(zhì)疑,其實原本是對事不對人,而我們往往理解為對事就是對人。 所以,解決“習慣性防衛(wèi)”問題的辦法,就是綠燈思維:這個觀點一定有用! 好的,就這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