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期回顧上一篇我們說到,大禹治水有功,而且還圈定九州、發(fā)糧賑災、發(fā)展交通,深得百姓的擁戴和舜帝的信任。甚至于當時社會的官方語言以大禹的口音為標準,播音員說話不像大禹的統(tǒng)統(tǒng)不合格;音律音調以大禹的發(fā)音為標準,吹拉彈唱和大禹不像的統(tǒng)統(tǒng)都是噪音;身高以大禹的高度為標準,凡是比大禹高的以為太高,比大禹矮的以為太挫。在這樣的聲望和信任下,大禹自然毫無懸念地繼承了帝位。 禹在繼承帝位之后,定國號為夏后(禹本是夏后部落的首領),姓姒(sì),這便是鼎鼎大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都叫歷史時期,而“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 帝禹像 二、把皇位拱手送人的“老司機”—— 伯益說起來當時的天下大勢和現(xiàn)在某些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很相似——天下由多個部落和諸侯國組成,類似于現(xiàn)在某些國家的黨派和聯(lián)盟,天下共主由有德有能、令百姓信服的部落首領擔任,類似于現(xiàn)在某些國家的元首選舉制度??偠灾敃r改朝換代、權力繼承的方式可以說十分先進,可是,就在這種超前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制度延續(xù)沒多久,歷史的老司機毫無征兆的猛然扭轉了方向盤,開動了歷史的倒車。 禹在繼承帝位之后不久,內定皋陶(gāo yáo)為帝位繼承人。皋陶其人也是赫赫有名,屬于實力派領導,資格也是相當?shù)睦?,在堯帝時期就擔任過司法部長,和大禹的父親共事過,被后人與堯、舜、禹合稱為“上古四圣”。但是有句話說得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皋陶雖說能力、聲望、德行都無可挑剔,但是輸在壽命太短,還沒有繼任就死了。禹也很無奈,不得不另立接班人——益,并讓他幫忙輔政,學習處理國家大事。 司法始祖皋陶像 時節(jié)如流,春秋代序,一晃就是十載光陰。這一年,夏朝開國皇帝禹到東方視察,逝世在會(kuài)稽,一個被世人敬仰的、接近完美的君王終于畫上了他生命的句號。按照禹帝生前的安排,應該把天下傳給益。而益呢,自認為是見多識廣的官場“老司機”,并不著急繼承帝位。他為禹服喪三年后,又學起了舜、禹等前幾代接受禪讓的君主,玩起了“謙讓”的套路——先避位隱居,等到天下都來歸順勸進,再順應大勢民心,不得不“勉為其難”地登基稱帝。 伯益像 但是,任你把算盤打的啪啪直響,歷史的車輪依然不會遵循你算計好的路線規(guī)規(guī)矩矩地往前走。益按照老套路把帝位讓禹的兒子啟之后,自己躲在箕(jī)山之南,等待著諸侯百官前來勸進,等待著黎民百姓前來歸順。估計他在家里閑著沒事兒,把登基大典的講話稿都寫好了。然而,歷史上最大的尷尬事兒發(fā)生了,禹的兒子啟接受了帝位之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而躲在箕山腳下的益并沒有想象中的門庭若市,諸侯百官沒有一個去給益報告工作,天下百姓也沒有一個去勸益登基。這會兒益急了,摔碎了自己的小算盤,心說這怎么突然不按套路出牌了呢?也許益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這一隱居山林,從此再與天子之位無緣了…… 伯益像2 三、迷茫的歷史記載對于這一段頗富戲劇性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解釋道: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庇谑菃⑺旒刺熳又?,是為夏后帝啟。意思就是說:禹的兒子啟很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于他。禹逝世了,雖然把帝位傳給益,但由于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并不順服他。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偉大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我們要聽他的”。于是啟就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后帝啟。 夏后帝啟像 其實這段描述可謂漏洞百出,首先,益可是在舜帝時期就開始擔任林業(yè)部長的人,那時候啟還不知道在哪兒玩泥巴呢,啟再怎么賢德又如何能和益相提并論?論資歷、論地位、論在百姓心中的聲望和信任度更比啟高幾個等級了。再有,說益輔政時間不長,那就更離譜了。益從舜帝時代就開始輔助大禹治水了,大禹治水13年,益跟隨了他13年,在禹登上帝位之后又擔任執(zhí)政官,總理朝政,怎么能說益輔政時間不長呢? 禪讓制度的崩潰——被KO的伯益 但是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時過境遷,很多事已無從考證。我們今天以常理推斷,或許是益讓位于啟之后,啟迷戀權力,以先王之子的身份霸占權力。又或許是益與啟之間達成了某種共識,因此在啟登上帝位之后,益長期擔任啟的卿士,地位只在夏帝啟一人之下。 華夏第一爵——夏代乳釘紋銅爵 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誕生但不管怎樣,自夏后帝啟開始,絕對權力被代代世襲,上古時期的先進禪讓制從此廢除,一家一姓獨攬大權的家天下制度就此產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殼飛認為,夏王朝的建立,是制度的退步,也是人類欲望的發(fā)展。標志著人類開始從最基本的解決溫飽問題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需求,即統(tǒng)治者開始迷戀操縱權力,社會等級開始有了初步的劃分,人們開始追求溫飽以外的精神滿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