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邀! 獨尊儒家之后的中土,每每說到先秦時期,都會第一句提到“禮樂崩壞而百家爭鳴”。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吹捧儒學的。因為儒學提倡“禮樂,仁義、道德”,故而“百家爭鳴”后,儒學能脫穎而出,成為天下獨尊之學。 先秦時期,荀子真的是純儒家嗎?又或者應該說,先秦時期,何謂儒學?何謂百家學說? 在古代,儒學的起源是《論語》,可根據現代研究發(fā)現《論語》中許多觀點都是孔子沒有會通天道之前的“空洞”的禮儀說教,是談不上什么“體系”的。 反而是漢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記述更貼近現代對儒學的研究。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現代研究發(fā)現孔子的儒學應該是起源于《周易》。 孔子所建構了仁、義、禮、智、圣之德性與德性對舉的哲學范疇。這些都是《易經》中有所強調。 比如《易經》強調“王用三驅”、“方其正也,直其義也”、“一言九鼎的誠實、守信思想”、“天道下濟而光明”、“天下文明”、“萬國咸寧”“革取故也”,“鼎取新也”“人道、人文”。 西周時期的道、儒均起源于《易經》 老子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孔子“復,見天地之心”也就是陰陽不離,陰陽相倚,陰陽和合。在順推、逆衍中發(fā)現了太極。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周禮樂, 周禮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謂得道,一曰禮樂,二曰仁義。先得禮樂者,乃儒家元圣周公姬旦也。周公攝政,五年營建洛邑,六年制作禮樂,依據周制,參酌殷禮,制定了田制、管制、祿制、樂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長子繼承制等,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典章制度,世稱周禮或曰周公之典。周公曾作大誥、康誥、酒誥、周官、立政諸篇,倡導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張揚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孝養(yǎng)父母、以德輔天之言行。 其實先秦時期的儒學本質上依舊含有法制在內,正如周禮所述那樣,“依據周制,參酌殷禮,制定了田制、管制、祿制、樂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長子繼承制等,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典章制度,世稱周禮或曰周公之典'。 又或者說先秦時期時,法家一樣是從周禮、周易中所分化出來的學科之一。 先秦戰(zhàn)爭不斷,學術在相互混合發(fā)展中現代人總結指出儒家讓人擔起來,道家讓人放下來,而佛家則讓人想得開。 還有基督向下看,儒家向上看,道家視而不見,佛家轉圈看,易學家內外看、正反看。 其實在先秦時期,儒、道兩家是互通的,而法家則又在儒家范疇之中,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因此荀子在宣布是孔子的繼承者后,荀子的書其實跟孔子和孟子雖然在本質上相通,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荀子》中的很多言論都與法家相關。如《荀子》里的荀子講學于齊、仕宦于楚、議兵于趙、議政于燕、論風俗于秦??鬃硬蝗肭兀髯訁s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 其實《荀子》的儒學思想中內含有法家,只是他的側重點在于仁德義,認為人性本惡,因此需要后天系統(tǒng)學習,這時候就需要規(guī)矩來規(guī)范人的學習,以到達仁德義標志,同時不能只能全部依賴規(guī)矩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只有人人達到仁德義后,國家、社會、人與人之間才能得到平衡。 直白些就是荀子是集百家之長,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fā)展而成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它并非是先秦時期純化的儒學,更加不是后世被八股文所侵襲的儒學。 所以韓非子和李斯作為荀子的弟子而言,精通法家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韓非子所著的書《韓非子》中其實也提到刑法雖然是教化民眾的手段,但過重刑法會導致民眾等言論存在。但《韓非子·五蠹》又提到了要去除五蠹,而五蠹就是:一學者(儒家);二、言談者(縱橫家);三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 所以后世獨尊儒家之后,韓非子和李斯都被儒家所摒棄,當然后世的遵循儒家的朝代,基本都是內法外儒,就好比五蠹,只是將學者改成了法家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