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用生命,體驗世上最危險的境遇。 他們用文字,標記出時代發(fā)展的印記。 他們用聲音,記錄下全球生動的故事。 他們用青春,見證著中國成長的力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huán)球資訊廣播全新推出《記者視界》欄目,邀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資深記者,講述親身經歷新聞事件背后的難忘瞬間,探尋新聞背后的人生。 從西伯利亞到波羅的海芬蘭灣,從高加索山脈到北極腹地,他的身影活躍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從“中俄友誼之旅”到慶祝中俄建交70周年,從俄羅斯總統(tǒng)選舉到索契冬奧會,他的聲音傳遞著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的中國立場。本期《記者視界》講述者:環(huán)球資訊前駐俄羅斯記者——燕璽。 鐵漢之淚——多面普京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圖片來源:俄羅斯總統(tǒng)官網)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普京是在2011年年底拉開大幕的俄羅斯總統(tǒng)選舉上。這也是迄今為止普京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次大選。 從普京正式宣布參加大選開始,俄羅斯反對派就開始了持續(xù)了長達數月的示威集會。同時,西方媒體則故意扭曲事實、顛倒黑白,公開渲染俄羅斯社會緊張氣氛。 燕璽在俄羅斯總統(tǒng)選舉現場采訪(盛晶晶攝) 2012年3月4日晚,在莫斯科市中心,大約兩千名普京的支持者們正在舉行集會。根據初步結果,普京贏得大選已經沒有懸念。 舞臺上,普京向所有人表示了感謝。大家清晰地看到,“鐵漢”的臉上流下了眼淚。于是,“鐵漢之淚”成了當晚的熱門話題。后來普京解釋說是因為當晚的冷風吹迷了眼導致流淚。不過,身在現場的我其實并沒有感覺到當晚有風。鐵漢淚水所包含的深意,恐怕只有普京自己知道了。 普京在自己支持者集會上落淚(圖片來源:俄羅斯總統(tǒng)官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與索契的關系 2010年,我初到俄羅斯,盡管那個時候中俄關系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發(fā)展動力,但普通百姓間的相互了解程度還比較低。中俄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體系差異明顯,再加上信息交流的缺失和失誤,造成了一些理解偏差。比如,俄羅斯人把臉扭向左肩連啐三口唾沫是為了“消災”而非不敬;再比如,不少中國媒體把索契說成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寫成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地,事實上,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因為這部小說的大獲成功才得到了前往索契療養(yǎng)的機會。 2011年1月,中俄兩國普通民眾在莫斯科郊外共迎新年。(燕璽攝) 可喜的是,經過各方努力,如今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中國元素已經完全走進了俄羅斯百姓的生活當中:莫斯科街頭中餐廳比比皆是,紅場上、機場候機樓隨處可見中文提示,中國民族品牌在俄羅斯大受歡迎,廣播電視里有關中國的內容大大增加……而在中國,俄羅斯元素同樣也越來越多。 莫斯科市民在克里姆林宮觀看故宮文物展(燕璽攝) 北極圈上的明珠 北極圈上的明珠——薩列哈爾德(燕璽攝) 薩列哈爾德位于西西伯利亞的最北部。由于北極圈從城區(qū)穿過,因此這里被譽為“北極圈上的明珠” 2013年9月中旬,我前往薩列哈爾德采訪報道第三屆北極論壇。剛走出機艙,一股夾帶著細小雪花的寒風猛地掛進我的耳朵里,嗓子眼甚至都感覺到了點點涼意。這座常住人口只有5萬的小城已經被白雪覆蓋。 薩列哈爾德極圈紀念碑(燕璽攝) 受嚴寒的影響,這里大多是針葉樹和低矮的灌木叢,如果繼續(xù)往北,植被會越來越少,直到只剩下厚厚的積雪。而這些積雪下面所埋藏的,很可能就是無價之寶。 2007年,薩列哈爾德發(fā)現了一具300萬年至1萬年前的幼年猛犸象尸體。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發(fā)現的保存最完好、外觀最清晰的猛犸象化石。如今,這個重達50公斤的“小家伙”已經成為了薩列哈爾德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全球保存最為完好猛犸象化石(燕璽攝) 此外,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在俄羅斯實施的首個特大型能源合作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就坐落于薩列哈爾德所處的亞馬爾半島。新的時代,中俄互利共贏合作的一幅嶄新畫卷正在北極圈內徐徐展開。 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圖片來源: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官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