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唐四杰 所謂初唐四杰,指的是唐朝初年四位杰出的文人。在中國文學史上,這四位文人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和推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楊盧駱。 王,指的是王勃。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出自王勃的手筆,此外,中學課本中還收錄了多篇王勃的詩文,這些足見王勃的影響力。 楊,指的是楊炯。代表作有《從軍行》,讀完后讓人感到熱血沸騰,有投筆從戎的沖動。 盧,指的是盧照鄰。絕句“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出自此人手筆。 駱,指的是駱賓王。駱賓王算是四杰中最為傳奇的人物?!对侚Z》出自此人手筆。駱賓王曾協(xié)助李敬業(yè)討伐武則天,李敬業(yè)討伐武則天的文告檄文,出自此人手筆。對于駱賓王的才華,武則天十分欣賞,甚至在知道駱賓王討伐自己檄文的內(nèi)容后,表示:這樣的人才沒為自己的政權(quán)服務,這是宰相失職。 楊炯因何輕視王勃? 在《新唐書》中,有過這樣的記錄:說的是楊炯在得知天下人以“王楊盧駱”評價四人的時候,表示:對于自己排在盧照鄰之前,自己表示愧疚,深感不足,但是讓自己排在王勃后邊,自己感到羞恥。 那么,楊炯這么說,動機何在? 個人感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分析: 文人相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承認自己不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嫉妒和虛榮,又是人的一種本能。即便是雄才大略如魏武帝者,也會因為嫉妒楊修的才華,而選擇誅殺楊修。因此,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 但是,人性中又隱含著虛偽的元素。比如近代袁世凱在稱帝之前,還曾假惺惺的三讓皇位——既分別表示要把皇位讓給宣統(tǒng)帝、明朝宗室后人和孔子后人。 因此,楊炯表示自己愧在盧照鄰前邊,是一種虛偽體現(xiàn),而對于自己排在王勃后邊,則是出自一種不服心理。 王勃行為不端 此外,盧照鄰的年紀比照楊炯要大,因此楊炯表示自己愧在盧前,表示對盧大哥的一種尊重。而王勃的一些行為,和才干要完全不相符。 王勃少年時,因為寫過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而觸怒唐朝皇帝,最終被唐高宗逐出京城。從這一行為,不難看出王勃的處事能力是很差的。 此外,王勃在擔任虢州參軍期間,又因為殺人而觸怒唐朝法律,最終險些被處決。之后因為朝廷宣布大赦,而讓王勃躲過一劫。 王勃的種種不端行為,給了楊炯鄙視自己的口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