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一個巨大的、謎一樣的存在。在他活著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學說;但在他死后,影響卻與日俱增?!赌岵伞芬粫髡呖枴ぢ寰S特指出:
——盡管很多研究者認為,尼采哲學推動納粹形成,但他仍被視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無可爭議的最重要開啟者之一。 二十世紀初,尼采哲學傳入中國,發(fā)生過廣泛影響。魯迅曾在文章里帶著調(diào)侃的語氣寫過他:“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p> 因為這篇文章被收入教科書,所以通過魯迅文字第一次知道到他的人,普遍印象不佳:尼采,不就是個瘋子嘛!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西方哲學熱中,尼采再次傳入中國,人們也再次認識到,尼采,這個瘋子,不簡單! 一、瘋子尼采:成為天才,他付出巨大代價尼采生平比較簡單:1844年出生于德國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在大學里,他以研究古典和語言學嶄露才華。1869年他還沒取得學位,巴塞爾大學就給他一個語言學教授職位。他接受了這個職位。 但他的健康情況不佳,一生飽受疾病折磨。除了腦病,他還從父親那兒遺傳了“慢性頭疼病與視力衰弱癥”。普法戰(zhàn)爭期間,他服役一段時間,在軍中感染了赤痢白喉。連續(xù)幾天幾夜的頭疼和痰阻的折磨,使尼采成了一個四分之三的盲人。后來,在1879年他再次患病時,不得不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此后,他住在瑞士和意大利療養(yǎng)。 1889年,也就是45歲那年,尼采精神分裂發(fā)作。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突然就抱住一匹被抽打的馬放聲痛哭,邊哭邊喊:“我的受苦受難的兄弟呀!” 他被送進精神病院,先是由母親照料;母親去世后,又由他的妹妹照料?!拿妹脤λ浅V匾瑩?jù)說和他有些不倫的關(guān)系(參見張鐳:《誰說尼采瘋了呢?》,中國作家網(wǎng))——關(guān)鍵在于,1900年他去世后,他妹妹整理了他的遺作,包括非常重要的《權(quán)力意志》一書。 尼采發(fā)瘋的誘因,除了他漂泊無依的生活和飽受疾病折磨的身體,人們也注意到他憂郁、孤僻的性格,以及一生不得志的命運的影響。他嘔心瀝血著述,提出了遠遠超過時代的思想,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這讓他變得狂妄與孤傲??纯此淖詡鳌肚?,這個人》的題目就知道這個人自戀到什么程度: 1、為什么我這樣智慧 2、為什么我這樣聰明 3、為什么我會寫出如此優(yōu)越的書 ………… 但是,如果了解他的著作的巨大影響,我們只能說,他夸得還不夠! 二、哲學革命者尼采:“我的書是為50年后的世界寫的”尼采是哲學領(lǐng)域的革命者。他出生時,喜歡制造龐大哲學體系的德國古典哲學已經(jīng)終結(jié),Carl Max已經(jīng)開始他的哲學探索,寫下《1844年哲學經(jīng)濟學手稿》,把哲學引向?qū)嵺`革命一路。 尼采在哲學研究中,對體系哲學進行了顛覆性改革。他不再嘗試建立一個獨立的哲學體系,而是采用一種格言式的寫作。他認為在他生活的時代,哲學已經(jīng)失去智慧,哲學的語言只好去嘗試格言和寓言。 認識到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尼采對自己的作品極具抱負,說他“希望用十句話說出別人用一本書都說不出的東西”。 卡爾·洛維特把尼采的作品劃分為三個不同時期: 第一時期約為1870—1876年,這時他深受德國著名音樂家瓦格納和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作品主要包括《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沉思》。 第二時期為1877—1882年,這時期他受到實證主義影響,什么都不相信,以便找到自己的路。這階段主要作品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和《快樂的科學》中的前四卷。 第三時期為1883—1889年,他獨創(chuàng)自己的哲學,主要著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越善惡》《道德的譜系》《偶像的黃昏》《瞧,這個人》等。 尼采曾計劃寫一部對其哲學作總結(jié)性闡述的著作,書名幾經(jīng)變更,最后定為《權(quán)力意志:論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但未能完成,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 尼采活著的時候,很少有人理解他,書也賣不出去。但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他在1884年寫道: “我的著作還有時間——當代人視之為他們的任務(wù)而想去解決的東西,我一點兒不想與之混淆。50 年以后也許會有一些人……意識到,究竟是些什么事,為我所完成。但想要現(xiàn)在就公開地討論我在做什么,而沒有無限地落后于真理,卻不僅僅是困難的,而且根本就是不可能的?!?/p> ——有沒有體會到一種遠遠走在時代前列的先知的傲嬌?不過,用不了五十年,就在他死后不久,影響力就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了。 在他去世的第十年,當時年僅13歲的德國猶太少年卡爾·洛維特就捧起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始了他數(shù)十年解讀尼采的生涯。1923年,他以論文《對尼采的自我解釋和對尼采的解釋的闡釋》取得博士論文;后來寫了一部專著和十幾篇論文,深入闡釋尼采的一個哲學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輪回”。 這本《尼采》,就是這部專著和文章的結(jié)集。 三、如何理解尼采:一個核心目標,三個基本概念卡爾·洛維特認為,理解尼采哲學,要把握他的整體目標,即“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圍繞著這個目標,尼采的思想體系可被總結(jié)為三個基本的概念:上帝之死、虛無主義和權(quán)力意志。 1、為什么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洛維特指出,尼采在哲學上的目標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也是《權(quán)力意志》的副標題。重估有兩方面的內(nèi)涵:一方面是對既有的基督教精神的貶低,體現(xiàn)為“上帝之死”的概念;另一方面則是重建古典的價值,就是復(fù)興以異教神狄奧尼索斯(酒神)為象征的酒神精神。 為什么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要從他的時代背景了解。尼采哲學形成于19世紀70—80年代,當時西方主要國家的社會內(nèi)部矛盾已開始暴露。過去被奉為神圣的理性秩序和道德觀念已弊端百出,越來越與現(xiàn)實發(fā)生尖銳沖突。時代迫切需要對以往一切價值進行重新評價,給未來發(fā)展指出新道路。 這種需要,在尼采的前輩叔本華的時代已開始顯露,但不是特別明顯,許多人仍沉醉于理性主義體系中。(所以叔本華一輩子也窮困潦倒,好在他晚年親眼看到自己的學說被肯定。) 到了尼采時代,情況發(fā)生很大變化,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開始受到重視,西方文化正在經(jīng)歷自文藝復(fù)興以來最大的歷史轉(zhuǎn)折。尼采敏銳察覺到這個轉(zhuǎn)變,明確指出,19世紀的時代特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墮落和虛無主義,人們喪失了對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被禁錮于異己的力量之中,人變得麻木、軟弱。 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的過錯,因而舉起了批判形而上學的大旗。 2、尼采哲學的三個基礎(chǔ)概念(1)“上帝之死”,驚世駭俗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這在當時是個驚世駭俗的結(jié)論。不過,據(jù)卡爾·洛維特的分析,“上帝之死”思想觀念在西方哲學史上已經(jīng)以不同形式提出過好幾次。 首先是帕斯卡。黑格爾指出,帕斯卡最早以自然哲學的形式表達了這個概念:“帕斯卡的說法只是對這同一種意思的經(jīng)驗性的表達:自然是這樣的,它是神的失落,以及人的在場和不在場?!?/p> 其次是黑格爾。黑格爾用哲學的形式結(jié)束了上帝。黑格爾在《信仰和知識》的結(jié)尾處,將其對“在基督中死去的上帝”的信仰,轉(zhuǎn)變?yōu)閷Α霸谝粋€思辨受難日中死去的上帝”的信仰。上帝之死是虛無之深淵,所有的存在都沉入這一深淵,以便在生成運動中重新出現(xiàn)。 第三個是費爾巴哈。他將基督教的“本質(zhì)”簡化為人的本質(zhì)的異化,從根本上取消了上帝的存在。 最后是尼采。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第一次討論了上帝之死,在以后的多部著作中,尼采也一再重復(fù)。 尼采說的“上帝之死”,其實是以上帝或絕對理性概念為基礎(chǔ)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學的終結(jié)。他認為,由蘇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著人類的進步,而是意味著人類的日益墮落和退化。到他的時代已經(jīng)無法再維持下去了,必須終結(jié)。 (2)“虛無主義”:“上帝之死”在歐洲投下的第一片陰影 “上帝之死”的后果是什么?尼采指出:“這事件過于重大、遙遠,過于超出許多人的理解能力,故而它的音信尚未到來,他們也就不可能明白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以及哪些東西將隨著這一信仰的崩潰而坍塌?!?/p> 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作為虛無主義的起源,反映了19世紀西方傳統(tǒng)文明和價值體系瀕于崩潰、虛無主義抬頭的狀況。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儈文化充斥于市,隨之而來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被壓抑和扼殺,人們處于一種麻木、無目標、無標準的狀態(tài)。人已處于失去依靠和理想,從而也失去價值和意義的狀態(tài)。 ——如果不太理解的話,可以拿我們社會在某個十年結(jié)束之后的社會狀態(tài)做比:此前各種宏大觀念、遠大理想都顯得像是一場騙局,詩人北島發(fā)出“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時代之聲,引起廣泛共鳴。 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意義,需要為人尋找新的依靠和理想。既然上帝已死,那就要為人尋找“新的上帝”。這個“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處于現(xiàn)實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 (3)“權(quán)力意志”:超人的本質(zhì) 尼采說:“上帝已死,我們現(xiàn)在希望超人誕生。”只有出現(xiàn)超人,人類才有未來。但超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尼采并沒作出確定的、一貫的回答,他主要是通過與所謂的“末人”比較及其他隱喻來間接回答。 “末人”是缺乏旺盛的“權(quán)力意志”的人,是為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傳統(tǒng)以及奴隸道德所支配的人,實際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與之相反,超人就是“權(quán)力意志”得到充分發(fā)揚的人,是沖破了一切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規(guī)范的束縛、超越善惡的人,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堅強的意志、絕對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 那么,什么是“權(quán)力意志”? 尼采認為,人的認識和道德價值觀念都取決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這種沖動不是來自上帝或其他物質(zhì)和精神實體,而來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種沖動、沖力、創(chuàng)造力,或者說一種不斷自我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擴張的傾向。尼采把生命的這種傾向看做是生命意志,認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 生命意志就是表現(xiàn)、釋放、改善、增長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權(quán)力意志”。不僅人的生命取決于權(quán)力意志,一切生物的本質(zhì)也是權(quán)力意志。他說:“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quán)力意志?!?/p> 從人到動物、從動物到植物以至無機界,一切都是權(quán)力意志的表現(xiàn),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只是權(quán)力意志的區(qū)別,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抗強欺弱的關(guān)系,強弱權(quán)力之爭構(gòu)成整個宇宙的過程:“這個世界就是權(quán)力意志——豈有他哉?” 四、永恒輪回:尼采學說的基本問題如果上述“一個總體目標+三個基本概念”構(gòu)成了尼采哲學體系的骨架,那么卡爾·洛維特著力闡述的“永恒輪回學說”處在什么地位呢? 卡爾·洛維特認為,“這是尼采哲學的基本問題”,“無論它是愚蠢還是智慧,永恒輪回學說都是尼采哲學的鑰匙”。 這一學說首次出現(xiàn)在《快樂的科學》(第341和342段)一書中,其題目是“最沉重的負擔”,與之相呼應(yīng)的是宣布“上帝之死”(第343段)。尼采這樣描述永恒輪回學說: “你現(xiàn)在和過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將周而復(fù)始,不斷重復(fù),絕無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種痛苦、歡樂、思想、嘆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無可言說的事情皆會在你身上重視,會以同樣的順序降臨,同樣會出現(xiàn)此刻樹叢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樣會出現(xiàn)在這樣的時刻和我這樣的惡魔?!薄澳銈冎馈澜纭谖铱磥硎鞘裁磫??我可以在我的鏡子里把它指給你們看嗎?世界就是:一種巨大無匹的力量,無始無終;一種常駐不變的力量,永不變大變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轉(zhuǎn)易形,而總量不變?!?/p> 尼采的永恒輪回說是一種經(jīng)驗假說。他把當時科學已經(jīng)確定的物質(zhì)不滅和能量守恒的學說當做永恒輪回說的根據(jù),認為這一學說必然得出“永恒輪回”的結(jié)論。 尼采提出永恒輪回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否定他所謂的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對某種絕對的,彼岸的目標的追求,肯定現(xiàn)實的世界和人生。 在基督教時代,人們相信一個“一端由絕對的開端和終點、由創(chuàng)世和原罪所決定,另一端由完滿和最后的審判所決定的”進步的歷史,這種現(xiàn)代的幻覺導(dǎo)致了“末人”。 與之相反,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宣布,生命就是“在創(chuàng)造和毀滅的無關(guān)道德的完滿性中、在快樂和痛苦中,以及在善和惡中”的永恒輪回。 宇宙的一切都是權(quán)力意志的永恒輪回,它們的活動必然是圓圈式的,其中任何一點既是起點又是終點,一切也都處于圓圈中。這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的目的和存在。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現(xiàn)實世界,而不在彼岸世界。 也就是說,“永恒輪回”為他的學說搭建了一個世界觀構(gòu)架。 總結(jié)尼采的哲學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他采取格言、散文的表現(xiàn)形式,很難像其他古典哲學家們那樣梳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線來。 但這種表達方式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今天我們的網(wǎng)絡(luò)空間不是充斥著大量的尼采語錄嗎: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p> 當然,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哲學,確實是平庸時代的一劑良藥,具有發(fā)人深思、催人奮進的力量。他鼓勵人們發(fā)揮自己的“權(quán)力意志”,可以讓意志消沉者鼓起勇氣,挺直腰板去爭取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 ——這一點,正巧也符合了一戰(zhàn)之后德國民眾的心態(tài),所以也成為那個時代德國人的哲學。 |
|
|
來自: 昵稱35641324 > 《哲學與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