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濟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 一、前言 早在1977年,日本制定《第三次全國綜合開發(fā)計劃》時,便確立了以軌道交通為主、以公共汽電車為輔的城市公共交通發(fā)展模式,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目前日本多數(shù)大城市已經(jīng)形成了軌道交通與常規(guī)公交相輔相成的公共交通生態(tài)體系。為了不斷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一方面日本不斷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環(huán)境,努力構建適宜騎行和步行的交通環(huán)境,打通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通過《車庫法》落實購車前先備車位的政策進而控制小汽車的無序增長,第三通過提高停車價格調控小汽車的高強度使用,第四實施公共交通站點高強度綜合開發(fā)踐行TOD發(fā)展理念,多措并舉促進城市交通出行結構不斷優(yōu)化。目前,日本多數(shù)大城市已經(jīng)形成了以軌道交通為主干,常規(guī)公交、慢行交通為補充的方便、快捷、安全、舒適的公共交通體系。 二、公共汽電車中途站定義及功能 公共汽電車中途站是乘客候車、上下車及換乘的主要場所,主要位于街道及人行道上,是公交線路與公交系統(tǒng)利用者進行人員及信息交互的場所,是聯(lián)系乘客與公交運輸服務之間最基本的紐帶。作為城市公交運營的基礎支撐設施,通常需配置公交站牌、站亭、站臺及其他配套設施。 公交中途站雖小,但其設計的合理與否會對公交服務質量、乘客的公交出行體驗以及整體交通系統(tǒng)的運行效率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公交中途站也是街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街道風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三、公交中途站分類 從公交站臺的橫向布局來看,日本常規(guī)公交站臺一般可以分為深港灣式、淺港灣和直列式站臺。如何選擇站臺的形式,涉及到道路的斷面形式、交通量及公交車流量。 深港灣式公交站臺,停站時公交車可以完全進入,對道路正常通行影響較??; 淺港灣式公交站臺,停站時公交車輛可以部分進入,一般會占用半個車道,對道路交通稍有影響; 直列式公交站臺,車輛停站時占用一條車道,對其他交通影響較大。 1 四、日本公共汽電車中途站特點 (1)站臺形式 日本城市呈現(xiàn)典型的小街區(qū)、密路網(wǎng)、窄馬路的景象,路網(wǎng)密度相對較高,道路相對較窄。由于多數(shù)道路較窄,城市道路一般采用一塊板的斷面形式建設,道路整體上中間為機動車道(允許摩托車通行),兩側為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構成的慢行通道,機動車道與慢行車道之間通常設置護欄或綠化帶。 ![]() 基于日本的道路橫斷面形式,公交中途站通常設在慢行通道上,一般采用直列式或淺港灣式站臺。站亭設置形式與國內設站亭設置形式有較大區(qū)別,公交站亭頂棚向后挑,朝向慢行通道,立柱放在路緣石邊上,避免立柱對非機動車道的分隔。乘客在站亭的立柱后面候車,站亭上加厚的透明玻璃將候車乘客與機動車道分隔開,形成相對密閉的候車空間,同時也不影響乘客觀察道路來車情況。 日本向后挑的站亭形式具有四個特點或優(yōu)勢。一是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慢行空間的連續(xù)性,減少了公交站亭對慢行空間的割裂,改善了步行交通的出行環(huán)境;
1 二是公交站亭的立柱形成安全屏障,防止公交車輛沖上站臺對候車乘客造成傷害,提高了候車乘客的安全性;
1 三是空間相對封閉,夏天防止雨天公交車輛進站時濺起積水弄臟乘客,冬天可以屏蔽寒風侵襲,提高乘客候車舒適性;
1 四是站亭的頂棚可以相對較寬,不但可以為候車乘客遮陽擋雨,而且可以保護來車預報電子顯示屏。
(2)站臺配置 日本典型公交中途站一般配有站點周邊地圖、電子顯示屏、木制座椅、線路運營走向圖、車輛到站時刻表、線路運營信息等關鍵要素,信息均有三種以上語言標注,可以較好滿足外地或外國游客需求,可以使候車乘客清晰了解自己身處何處,可以使乘客準確把握線路途經(jīng)區(qū)域、如何坐車、等車時長等。
設置車輛到站時刻表是日本公交站的最大特點之一,由于日本道路交通狀況秩序較好,擁堵程度相對較輕,公交車輛可以實現(xiàn)準點到站,一般公交車輛到站時間與時刻表偏離在1至2分鐘之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