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賈平凹寫過一個故事: 朋友有口吃,說話慢。有天路上遇到有人問路,偏偏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語不發(fā)。 過后我問他為什么不說,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p> 小小的細節(jié),彰顯的是一份為他人考慮的體貼、教養(yǎng)。 老子如是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 為人處事“拎得清”,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又有自知之明,是為人處事的智慧。 拎得清,人緣自然好 小區(qū)里有位大姐,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哪個人家需要幫忙,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不過,大姐的人緣并不好,很多人見到她都是唯恐躲之不及,原因是常常沒有“分寸感”。 有個姑娘30了,沒結(jié)婚,大姐逢人就問有沒有合適的給介紹,給那姑娘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對門老太太和她抱怨自己媳婦的一些瑣事,有天她親自上門,警告人家的兒媳婦要對婆婆好,倒把人家的婆媳關(guān)系弄得更僵了。 她看到有小兩口結(jié)婚幾年,沒孩子,就追著給他們送醫(yī)生的名片:“這個大夫治療不孕不育可好使了,去看看,保管你明年就能抱上大胖小子?!?/p> 大姐的熱情“似火”,讓大家不勝其擾,索性都躲著她,只圖落個清靜。 很多時候,希望別人過得好并沒有錯,但不逾越本分,尊重他人的邊界,才是最大的善意。 很喜歡一句話: 所謂分寸感,就是循序漸進的走進對方的世界,細水長流;又在彼此交疊的空間里深愛,天長地久。 不僅是街坊鄰居,對待親人朋友更是如此。保持這種分寸感,并不是冷漠傲慢,而是不越界。 很多時候,最舒服的關(guān)系,莫過于“一碗湯”的距離,淡而不膩。 適當?shù)慕o予關(guān)心,“一碗湯”就好。既不會因為太熱而燙到他們,也不會因為太冷而涼了心意。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唯有拎得清,才能創(chuàng)造出最健康、最舒服的關(guān)系,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拎得清的人,最好命 作家戴安娜曾說:“如果你衣柜里什么衣服都有,那只能證明你沒有自己的風格?!?/p> 這是個五花八門的世界,很多人想要的太多,不去“拎”,結(jié)果迷失掉了自己,到頭來一場空。 生活從不缺少選擇,缺的是那份拎得清的勇氣。 民國的林徽因和陸小曼,就是「拎得清」和「拎不清」的鮮明對比。 論家庭背景,林徽因是不如陸小曼的,林是外室之女,從小遭受歧視;而陸小曼的父親是晚清舉人,家境殷實,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林徽因喜愛游學,她一直重視精神的富養(yǎng),眼界的開拓;而陸小曼雖有著豐厚的資源,卻沒有恰當?shù)睦煤谩?/p> 林徽因在面對徐志摩和金岳霖時,還是果斷選擇和梁思成共度一生,這段佳話如今還在為人們津津樂道; 陸小曼明明有著門當戶對的丈夫王庚,卻選擇紅杏出墻徐志摩,并與之揮霍無度、沉迷鴉片,最后落得凄慘晚年。 拎得清的人之所以活得通透,是因為他們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明白自己該放下什么,該爭取什么。 拎不清的人則是在一些重要的人生階段任性妄為、猶豫彷徨,在患得患失中耽擱了自己,到后來追悔莫及。 蘇格拉底說:“沒有審視過的人生不值得過。” 唯有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敢于做取舍,擺得正自己的位置,堅定的走自己的路,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從而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與人交往,拎得清,才會舉止有禮;抉擇不斷,拎得清,方可進退有度。 生活就像一團迷霧,拎得清,還自己一片藍天。 做人“拎得清”,自然越活越幸運。 作者:渡蘭君
來源:渡蘭(dulantea),茶的故事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