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歷史的女人——第955期) 關(guān)于堯舜禹的傳說,大家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做為偉大的“三皇五帝”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堯帝更是聞名古今。那么跟堯帝有關(guān)的8個成語典故,除了“堯天舜日”以外,還有哪些呢?你知道多少?比如第4個成語說的是堯帝眉毛有八種顏色,第8個是“洞房花燭”的出處,做為一名中華兒女,有必要了解這些常識。 “三皇五帝”的說法向來有很多種,但最普遍的看法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堯是父系社會后期“陶(音yao)唐氏”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名放勛,史稱唐堯。堯為帝嚳之子。他十三歲被封于陶(今山西襄汾縣陶寺鄉(xiāng));十五歲,改封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堯二十歲繼帝位,定都平陽。傳說中,堯身材魁梧健壯,聰穎而仁愛,光明磊落。他年老時,開創(chuàng)禪讓制,把帝位禪讓給舜,于是世界上有了堯天舜日。堯的一生當(dāng)然很傳奇,下面咱們來看看關(guān)于堯的成語典故。 NO.1 祖述堯舜 此成語出自《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p>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意思是,以堯舜之道為祖而述之,以文武之制為憲而章之。就是說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此處是肯定孔子的偉大,但孔子是遵循堯舜之道的,可見堯舜的偉大。 NO.2 堯王讓賢 此典最早記載于《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史記》有“十二本紀(jì),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司馬遷把堯同皇帝等列入本紀(jì)第一,可見堯的地位。堯王讓賢即指堯禪位于舜的故事?!妒酚洝分姓f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他為帝時,“百姓昭明,合和萬國”,絕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賢明君主,先民稱之為“帝堯”。 堯在位時,天下為公,他率民治理水患,倡導(dǎo)禮儀,命人造歷法,測天象,指導(dǎo)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華夏大地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堯20歲繼位,在位近70年。年老時他要選繼承人了。因為堯是帝嚳的兒子,帝嚳去世后,由其長子摯繼位,即帝摯;摯去世后由其弟堯繼位。本來按傳統(tǒng),堯此時完全可以傳位于他的兒子。當(dāng)時就有人提議說讓其長子丹朱繼位,但堯認(rèn)為他“頑兇,不用”;又有人提出讓他的近臣共工繼位,但堯認(rèn)為共工行為不端,仍不用。于是他四處訪賢。 最后堯在歷山(中條山西南)見到了舜,即虞舜,以為可用,于是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全嫁給了他,繼而考驗他的才干。堯?qū)λ纯疾臁⒃囉昧?8年之后,完全把權(quán)力交給了舜。堯長壽117歲而終。這就是堯王讓賢的故事,有了他的讓賢,才有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堯天舜日。 NO.3 堯天舜日 此成語最早出自南北朝、梁朝沈約的《四時白纻歌》:“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宋代文珦《潛山集·梅雨》詩中更有明確的說法:“堯天舜日遠,懷抱若為舒”。其實在《論語·泰伯》中即有堯天的說法:“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舜,姚姓,有虞氏,因兩眼都是雙瞳仁,故名重華,字都君,史稱帝舜、虞舜。他是軒轅黃帝九世孫,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生于姚墟,舜家境清貧,經(jīng)歷坎坷。他曾在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打漁,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等。 堯考察了舜28年之后,終于完全把王位禪讓給了他,他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其國號為“有虞”,故稱其為“有虞氏帝舜”。 舜不負眾望,施德于民,心系天下,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他選賢任能,任用的賢臣有名的達22位之多,比如后稷、皋陶、伯夷等,尤其是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大業(yè)。傳說他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tǒng)一度量衡等。他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八方賓服,四海稱頌。 《史記》中說,“舜之德可謂至矣”,他也中華道德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位50年后,效法唐堯,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義均,而是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NO.4 堯眉八彩 “堯眉八彩”典出《春秋·元命苞》:“堯眉分八彩,是謂通明,歷象日月,璇璣玉衡?!?/p> 傳說中,堯生有異相,眉分八彩。即眉毛有八種顏色,是帝王之相?!队讓W(xué)瓊林》中也有記載:“堯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這雖然是一種傳說,但充分證明了人們對堯的尊崇。 NO.5 洗耳恭聽 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了。此成語最早出于西晉史學(xué)家、醫(yī)學(xué)家皇甫謐《高士傳·許由》中:“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p> 傳說當(dāng)時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賢士許由。許由這人比較“清高”,向來不問政治,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 當(dāng)時堯以為許由太謙虛了,更加敬重他,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你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dāng)個九州長?!辈涣显S由聽了此話,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穎水邊,掬水洗耳,欲把討厭的話語洗掉。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這時他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飲水,便問許由為何要洗耳。許由就把這事告訴了他,并且說:“我聽了這樣的不干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把名聲弄那么大,現(xiàn)在惹出麻煩來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么耳朵!算了吧,你洗耳的水也臟了,別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他牽起小牛,徑自向河流的上游走去。 在河南汝州市西關(guān)便建有許由廟。許由廟旁還有一水井,命名為“巢父井”。旁邊的河就稱洗耳河,河邊舊有“許由洗耳處”石碑一座。據(jù)唐朝杜佑《通典》記載:“洗耳河源出箕山,在汝州城北五十里。許由避堯之讓,隱于箕山,洗耳于此,故名?!?/p> 關(guān)于“洗耳恭聽”還有一個出處,據(jù)安徽省《巢縣志》記載,古巢城東城門有一方池叫“洗耳池”,池邊有一條巷叫牽牛巷。相傳5000年前,巢父在池邊牽牛飲水時,批評一代圣賢許由“浮游于世,貪求圣名”,許由自慚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洗目,表示愿聽從巢父忠告。后人為頌揚許由知錯就改的美德,遂將該方池取名為“洗耳池”,成語“洗耳恭聽”的典故也由此產(chǎn)生。 NO.6 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向來表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于能,講信修睦。” 當(dāng)時堯認(rèn)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所以他為了天下人的利益,不傳自己沒有能力的兒子,而是禪位于舜?!妒酚洝分姓f,“堯知子朱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p> 唐代著名畫家、詩人、僧人貫休有詩《舜頌》曰:“高高歷山,有黍有粟。皇皇大舜,合堯玄德。五典克從,四門伊穆。大道將行,天下為公。臨下有赫,選賢用能”,說的也是關(guān)于堯舜天下為公的典故。 天下為公歷來為政治上的最高追求,比如孫文先生就為此奮斗一生,有詩贊其曰:志收天下入囊中,數(shù)去風(fēng)流讓后雄;幾輩登臺談主義,家家天下盡為公。 NO.7 諫鼓謗木 諫鼓,相傳堯曾在庭中設(shè)鼓,讓百姓擊鼓進諫;謗木,相傳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讓百姓在上面寫諫言。后指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的意思。 “諫鼓謗木”語出《淮南子》卷九《主術(shù)訓(xùn)》:“故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鼗,過若豪釐,而既已備之也?!?/p> 《后漢書·楊震傳》也有這樣的話:“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 堯為帝時,為了發(fā)揚民主,多聽取人民的意見,專門設(shè)置了供進諫者敲擊的鼓;后來舜繼位后,也樹立了供人們書寫意見的木柱。這些都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原始民主監(jiān)督制度。 NO.8 洞房花燭 上面幾個成語典故似乎都比較嚴(yán)肅,而最后一個卻是很“通俗”,就是“洞房花燭”。難道“洞房花燭”也跟堯有關(guān)嗎?還真有,而且,最早關(guān)于洞房花燭的傳說,就來自于帝堯。 相傳,在堯稱帝后,非常關(guān)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qū)對牧民問寒問暖。忽然一股幽香飄來,堯帝抬頭一看,原來是有一位女子手執(zhí)火種在前面走過。堯被那女子的美麗驚呆了。他問牧民才知那女子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于是他決計下山尋找。 這天,堯王帶領(lǐng)四個隨從訪仙于晉南“仙洞溝”。正走時,忽見一美麗的梅花鹿從姑射仙洞悠然走出來,堯王想她肯定就是鹿仙女了,便欲迎上前去??纱藭r,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他大驚失色。危急之中,只見鹿仙女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真是天賜良緣,相貌堂堂的堯王和美麗動人的仙女一見鐘情,他們很快結(jié)為伉儷。 他們是在姑射仙洞完婚的,當(dāng)時洞里祥云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一簇神火突然現(xiàn)于洞頂,絢爛奪目。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xí)俗了。 ? 這就是關(guān)于“洞房花燭”最早的傳說。不過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北周詩人庾信的《和詠舞》一詩中:“洞房花燭明,燕余雙舞輕”。后來不少文人都在詩中歌頌洞房花燭的美妙,比如唐朝詩人宋慶馀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 這就是關(guān)于堯的8個成語典故,當(dāng)然,也許還有,歡迎各位讀者留言指出,大家共享。 (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論語》《禮記》《史記》《后漢書》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