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小說談謀略之十八 一部小說,要把故事情節(jié)中的眾多人物形象都寫好,不是那么容易的,而要把小說中一百零八人都寫得性格鮮明、各有各的本事,而且讓讀者看不出個人有任何雷同之處,這就非常不容易了。可是,《水滸傳》的作者做到了,施耐庵不僅把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將寫得有血有肉,生動精彩,而且,十分出色地寫出了武將們各有各的武功特點和勇猛的表現(xiàn)方式,同時,還寫出了梁山好幾位很有智謀的高人。這些智謀高人各有自己表現(xiàn)智謀的方式,各有自己的用智用謀方法。小說中一個個謀略故事,令讀者嘆為觀止,而最讓讀者感到驚奇的是,《水滸傳》十分精彩而又非常真實地描繪刻畫難了一位相當杰出的智謀高人,既讓讀者感到神秘難測,又讓讀者不得不折服其高超的智謀。 施耐庵畫像 當然,刻畫一位令讀者折服的智謀高人是非常困難的,其前提條件是小說的作者自己必須是一位很有智謀的人。要寫好智謀高人,如果自己缺乏智謀,那么,是講不出引人入勝、令讀者佩服的謀略故事的,而《水滸傳》的作者成功地做到了,他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水泊梁山的智謀第一高人。 《水滸》劇照 水泊梁山的這位梁山泊智謀第一高人是到底是誰呢? “呼保義”宋江算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嗎?不是!宋江精心策劃和實施了讓梁山歸順宋王朝的投降策略,并積極實施,希望能被朝廷“招安”,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這是宋江走的最臭的一步棋。宋江努力祈求被“招安”的策略,連阮小二、李逵等草莽英雄都看出來了,宋江卻使出渾身解數(shù)去實施,結(jié)果當然是慘敗。連梁山上最死心跟隨宋江的魯莽的李逵都破口大罵:“招安,招安,招什么鳥安?”宋江卻執(zhí)迷不悟,“安”是被“招”了,梁山的事業(yè)卻徹底垮了,梁山眾好漢被害得好慘。僅僅從這一次特大的失誤看,宋江絕對稱不上是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而只是一個沒有遠見、看不清前途兇險,并太不了解對手(蔡京、高球等)的會耍些權(quán)謀的山寨頭領。 宋江劇照 “智多星”吳用是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嗎?也不是。說起來,吳用并非“無用”,在梁山,他也算是善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有謀略的人物,他對于宋江是大大“有用”的。 吳用多謀善斷,梁山在晁蓋統(tǒng)領時期,每次大行動,幾乎都是由吳用謀劃和主導實施的,而且,大都獲得成功?!爸侨∩骄V”,吳用用計讓楊志的手下皆被蒙汗藥迷倒了;三打祝家莊時,他用計分化李、扈、祝三家聯(lián)盟,并利用孫立同欒廷玉的師兄弟關(guān)系,里應外合,大破祝家莊,等等。不過,吳用用計兇險毒辣,讓人觸目驚心。為了達到目的,吳用是不折不扣地“不擇手段”,迫使秦明落草,他采用冒名頂替的辦法,手段之下作,令人鄙視;為了拉朱仝下水,他指使李逵斧劈四歲的小衙內(nèi),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為了防止呼延灼反悔,他用計逼迫呼延,使用反間計破了青州城,斷了呼延灼的后路;為了騙盧俊義上山,他題反詩,造偽證,利用李固和賈氏通奸關(guān)系,害得人家?guī)缀跏羌移迫送觥怯玫挠嫴?,用心毒辣,出手狠絕,所用的全是陰毒之計。而且,吳用是一個見風使舵,不講道義的人,背叛晁蓋,轉(zhuǎn)投宋江,輔佐宋江祈求被“招安”。吳用絕對不能算是梁山第一智謀高人。 吳用劇照 “神機軍師”朱武算是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嗎?也不是!雖然說朱武的資格不淺,當吳用還在東溪村當他的鄉(xiāng)村教師時,朱武已在黑道上當山寨大哥了。朱武精通陣法,頗有謀略,而且,他善于動腦筋,善于抓住別人的弱點,懂得以退求進,用計險中求穩(wěn)。朱武的智謀有超人之處,有一次,梁山俘虜了高俅,宋江、吳用妄想著利用他當門路,走“招安”之路,所以,他們曲意迎奉高俅,輕易把他放了。而高俅過河拆橋,壓根兒就沒向朝廷提“招安”的事,此時,吳用也無計可施了了。燕青建議通過李師師,走“紅燈區(qū)”秘密通道,直接去求宋徽宗。朱武認為不妥,他提出了更合理的建議,主張通過太尉宿元景去爭取招安,宿元景是當時宋王朝的“國防部長”,深得宋微宗倚重,又是比較正派的高官,走宿太尉的門路比走高級名妓李師師的路要顯得正正派,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朱武用陽謀,不像吳用純用陰謀。但是,朱武在梁山畢竟地位、陰謀方面遠遜于吳用,他擠不上天罡星位置,只占地煞第一,在梁山他只是“同參贊軍務頭領”。朱武算不是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 朱武劇照 真正可以成為是水泊梁山第一智謀高人的,是“入云龍”公孫勝。 公孫勝“入云龍”這一江湖綽號,意味很深,他是一位道士,常穿短袍,背古銅劍,腳穿麻鞋,飄逸清雅。他曾師從羅真人學道,道號“一清先生”。他學得一身道術(shù),善能呼風喚雨,駕霧騰云。而“入云龍”這一綽號既表示他精于騰云駕霧之術(shù)。而且,也意味著他的神秘莫測。特別是在梁山的政局中,他的表現(xiàn)一直是若隱若現(xiàn),深不可測,讓人捉摸不透。 那么,為什么說公孫勝是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呢? 首先,公孫勝一出場,便是智奪“生辰綱”的主要策劃者。 在《水滸傳》中,公孫勝一出場就非同尋常。當時,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為給岳父權(quán)臣蔡京太師慶壽,大肆搜刮民財,得十萬貫金珠寶貝,作為慶生禮物,名曰“生辰綱”。公孫勝通過特殊途徑得到了消息,他恨貪官欺民斂財,籌劃著奪取這不義之財。他找到當時在江湖黃油名望的“托塔天王”晁蓋,與他籌劃劫奪“生辰綱”之事。湊巧,好漢劉唐也將“生辰綱”的消息告訴了晁蓋,當然,劉唐只是報信,沒有搶奪的仔細想法,而公孫勝則詳細分析了“生辰綱”的情況,這表明公孫勝事先已有謀劃,他仔細說明了官軍護送“生辰綱”的時間、路線和沿途情況,后來才有吳用定計智取的事。最重要的是,公孫勝對竊奪財寶后如何在體制外生存和發(fā)展早已心中有數(shù),他找晁蓋謀事,事先已考慮到智取“生辰綱”之后他們這一伙人的未來發(fā)展問題。劫奪“生辰綱”是解決錢財問題;找到晁天王合伙是解決人馬問題,晁蓋平時仗義疏財,專愛結(jié)交天下好漢,在他身邊有一幫人;事后可以往梁山泊撤退,這是解決搶奪“生辰綱”之后的退路問題。公孫勝這是有謀劃的。后來,東溪村七星聚會,實施“智取生辰綱”的計劃,事發(fā)后,宋江通風報信,七星英雄在石碣村迎戰(zhàn)捕快何濤帶領的官軍,公孫勝運用所學道術(shù),巧運長風,火燒官軍,立下頭功。之后,與晁蓋、吳用等上了梁山。對于智取“生辰綱”前后的謀劃,表現(xiàn)了公孫勝很有謀略。 公孫勝劇照 其次,公孫勝上梁山之后,倍受林沖等的敬重,贊其智謀非同尋常。 晁蓋、吳用智取“生辰綱”之后,順著公孫勝的謀劃之策,上了梁山,上山之后,吳用用計激發(fā)林沖與王倫火并,林沖殺了梁山的老寨主王倫,順利地讓晁蓋登上梁山新寨主之位。吳用緊跟著晁蓋,并有為林沖謀劃之功,坐第二把交椅,而林沖親手殺了王倫,坐第三把交椅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林沖認為:公孫勝“名聞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測之機”。所以,他極力推舉公孫勝排在林沖之前,坐第三把交椅,林沖自己坐第四把交椅,第五把交椅給了劉唐。梁山泊進入后王倫時期,新領導班子如此組建,這一方面說明林沖是非常大度的一個人,同時,在另一方面也表明,公孫勝確實是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連林沖都佩服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測之機”。自此之后,公孫勝一直是梁山核心領導層的重要成員,無論是在晁蓋時代,還是在宋江時代,或是在盧俊義加入領導層之后,公孫勝的位置一直是核心領導圈的重要人物。 再次,公孫勝在梁山地位特殊,在梁山領導人更替時,顯示其有特別高明的政治智慧。 公孫勝在前期竭力輔助晁蓋,而當梁山進入宋江時代之后,公孫勝在梁山的地卻顯得非常特殊。宋江掌權(quán)之后,梁山的元老林沖在領導集團中的地位不斷下移,最后成了成了排在關(guān)勝之后的馬軍第二頭領。而吳用因為會奉承拍馬,善高陰謀詭計,一直保持著緊跟宋江的位置。后來,宋江、吳用為了應對晁蓋遺囑,由吳用設了一毒計,讓盧俊義上梁山,坐上第二把交椅,吳用才勉強排位居第三,但實際上,吳用在對權(quán)力的掌控上,仍然排第二,他緊跟宋江、輔佐宋江,為宋江出謀劃策,以軍師的身份緊跟在“宋主子”之后。 而公孫勝的排名僅次于吳用,排在第四位。公孫勝不像吳用,吳用和宋江同穿一條褲子,而公孫勝卻與宋寨主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 其一,公孫勝對宋江是支持的,但這支持保持適度。比如斗高廉時,他出山施法力讓梁山取勝;再如,梁山眾星們大排座次時,他主持祭天大禮,托天神授意,完成排名次序等。但是,公孫勝心底里是看不慣宋江的為人和行事作風的,宋江謀劃著向朝廷投降,對此公孫勝心中早就有數(shù),所以,公孫勝對宋江一直不愿意太靠近宋江。與吳用受到了不少好漢的討厭有所不同,公孫勝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了包括林沖、魯智深、阮小二等梁山眾好漢的贊許,在梁山,梁山好漢們,對他很少表示反感的。同時,公孫勝不像宋江權(quán)力欲那么強烈,他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如閑云野鶴一般,因為,他不愿意當宋江的幫兇,不愿意介入搶奪權(quán)力的紛爭之中。 其二,公孫勝太睿智太聰敏了太有韜略了,對梁山的幾乎有所大事,他都心中有數(shù),宋江籌謀著投降的政治陰謀,沒有能逃脫公孫勝的眼睛,公孫勝不想與宋江同流合污,而宋江也對公孫勝不信任。宋江客氣尊重公孫勝只是想利用他,對此,公孫勝心里也很明白,所以,兩人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 公孫勝胸有韜略,道術(shù)高超,宋江駕馭不了他,無法之將其納入麾下做親信,只能客氣地對他進行利用。而且,公孫勝是梁山的兩朝元老,頗受梁山眾好漢的敬重,宋江不不得不對他有所尊重。對此,宋江和吳用心里是一清二楚,因而,他們也只能與公孫勝保持著一種相安無事的平衡狀態(tài)。公孫勝歷經(jīng)晁蓋、宋江兩朝,在政治立場上,策略高明,一方面,他對于新的掌權(quán)人既不賣身投靠,又不舉起反旗;另一方面,對于新領導,他既能適度支持,但有不與之站在同一立場。對于梁山政局,公孫勝看得很透,但他對政治隱情既不認同又不輕易點破,不想介入太深。遇到兇險的大事時,公孫勝既能適當處身于其中,不想讓宋江等誤解為有反對態(tài)度,同時,他又能擇機避開危機,找準機會成功開溜。公孫勝是梁山頭腦最清醒的人,也是最有深謀遠慮的智者。 最后,公孫勝是梁山政壇的常青樹,也是一個遇到大風險可以巧妙地全身而退的人?!端疂G傳》對公孫勝的兩次巧用謀略而成功“出走”描寫得非常精彩。 例子之一,預見到梁山新舊領導人將產(chǎn)生矛盾,借探望老母之名,抽身而走。 公孫勝的第一次“出走”,是為了避開梁山權(quán)力爭奪的風波。 當時,宋江上梁山不久,晁蓋把宋太公一家接上山,讓他與宋江團聚,梁山其他頭領效仿,下山接家眷,公孫勝想到老母在家無人奉養(yǎng),便適時提出要將暫別梁山三五個月,回薊州老家去探望老母。稱為“呼保義”“孝義黑三郎”的宋江,當然沒有辦法拒絕公孫勝的這一請求,畢竟人家公孫勝是為了盡孝。 當時很多好漢都把家眷搬上梁山了,宋江也已把宋太公接上山,那么,為何公孫勝卻是要回鄉(xiāng)去探望老母,而執(zhí)意不把他的老母搬上梁山?公孫勝說出的理由是他母親“吃不得驚?!?,這語意上似乎是指路上顛簸很嚇人,而實際上卻是暗指梁山上的動蕩之事,他老母是受不了的。其實,這當然是公孫勝的托詞,之前,劫奪“生辰綱”,生死未卜,必定是把他的老母早安置好了??蠢夏钢皇钦f得出的原因,說不出的原因是,宋江上山后,晁蓋的領導地位必然受到挑戰(zhàn),水泊梁山,風雨欲來,公孫勝不想介入,還是趁早先離開為好。 公孫勝十分睿智,宋江上山后,公孫勝早已看出梁山政局潛伏著危機。早在宋江尚未上山前,作為宋江的親信,花榮先領著秦明、黃信、燕順、王英、鄭天壽、呂方、郭盛等一般人上山,當時花榮箭射飛雁,獲得了梁上眾英雄的贊嘆。這是宋江在梁山的第一撥人馬。宋江上山時又帶來了第二撥人馬,共有二十幾員猛將,其中有戴宗、李逵、張順、張橫、李俊、穆弘、穆春等,皆是宋江的嫡系。此時,宋江在梁山的親信班底已遠遠超過了晁蓋統(tǒng)領的原有班底。 明眼人都能看出,晁蓋名義上是梁山之主,而其實,宋江是不會長期甘愿屈居老二之位的。上山不久,宋江已開始嘗試著耍權(quán)力,他故意“不按牌理出牌”,巧妙試探。比如,他廢除原來的排名制,改變了梁山原有組織制度。未經(jīng)晃蓋、吳用、公孫勝允許,便當仁不讓地發(fā)布命令:“休分功勞高下,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到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時另外定奪?!边@是什么概念,這其實是在大肆改變晁蓋的政策,以前的功勞、資歷、排名統(tǒng)統(tǒng)都不算了,自此之后,將按功而行獎,重新排列座次。表面上,這是對梁山舊頭領的尊重,“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而“新到頭領到右邊客位上坐”,似乎尊舊為“主”而以新為“客”,而實際上,宋江是在抹去之前好漢們的地位功勞,對梁山人事結(jié)構(gòu)重新洗牌。 顯然,宋江巧妙地把晁蓋架空,一出手就抓住了梁山的組織大權(quán),在不動聲色、和和氣氣氣氛下,完成了一場山寨的奪權(quán)政變,把梁山的實際領導權(quán),抓在自己手里。對這一切,包括晁蓋在內(nèi)的很多好漢,可能一時還看不明白,但是,“智多星”吳用看得明白?!叭朐讫垺惫珜O勝更是看得一清二楚。公孫勝意識到梁山將面臨著再一次的政權(quán)爭斗(上一次是林沖火并王倫),新的二虎相爭局面已形成,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宋、晁之爭已不可避免,宋江既不是晁蓋的同路人,更不是晁蓋所能駕馭得住的,爭奪免不了,所以,聰明的公孫勝選擇“走為上策”。若不走,就非常難辦,公孫勝是晁蓋的好友,與晁蓋很是友好,但是,梁山的勢力,晁蓋已經(jīng)不如宋江,而且,宋江的手段比晁蓋更強,山寨寨主的位似乎已不可避免。背叛晁蓋,公孫勝是做不出來的;而繼續(xù)支持晁蓋,卻將站在宋江的對立面,而且于事無補,公孫勝無力支持晁蓋與大半個梁山作對,而且,一旦梁山內(nèi)訌,將兩敗俱傷,這是公孫勝所不愿意看到的??傊?,支持晁蓋,前途渺茫,勝算不多,又可能引起梁山內(nèi)斗;棄晁投宋,等于是叛變,不合理想,何況最終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公孫勝只好以回家探望老母為借口,離開梁山。 之后,公孫勝一去不歸,音訊全無。宋江曾派梁山的“情報處長”戴宗去找過,可是連人影也沒見。后來,梁山在高唐州大戰(zhàn)高廉,敗在高廉的妖法之下,梁山要取勝,唯有請公孫勝出山了。這回,宋江是用真力氣去請了,他派了他的第一親信、貼身保鏢李逵和戴宗一起去請,禮數(shù)做足了,求助的迫切信息也傳到了,這給足了公孫先生面子。而公孫勝也心領神會,他心里明白,李逵是代宋江來請的,公孫勝這回不好拒絕了。于是,公孫勝告別了他的師父羅真人,和李逵、戴宗奔高唐州而來,他用高超的道術(shù),大敗高廉,得勝回梁山。 例子之二,二上梁山之后,遇上宋江實施其投降計劃,公孫勝借口與師父有約,中途及時撤離。 這一次公孫勝出山助梁山戰(zhàn)敗高濂,事先是有不過與戴宗的約定的,什么約定呢?高唐州軍情十萬火急,而戴宗、李逵的任務是一定要請公孫勝下山助陣,此時,公孫勝與他的師父羅真人配合默契,故意與戴宗拖延著,戴宗著急著催促公孫勝盡快出山,此時,羅真人卻當著戴宗的面嚴肅地替徒弟回絕再次出山:“吾弟子已脫火炕,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這個“火炕”,顯然指的是梁山,以及梁山與官府交戰(zhàn)所引來的險局,意即修道之人很想遠離塵世。戴宗及時講了一番梁山“仗義疏財,替天行道”的道理,聲明宋江是“保國安民,替天行道”,羅真人終于同意放他的徒弟下山。羅真人何等高明,他對梁山與高唐州的交戰(zhàn)心中豈會不知,他不讓公孫勝出山,只是為了找好一個臺階,這回可以下臺階了,要求只有一個,即暗示此次可以出山,可以幫著戰(zhàn)勝高濂,但往后就不要再強求了。 羅真人的暗示是通過贈送給公孫勝的八字真言來傳達的:“逢幽而止,遇汴而還。”什么意思呢?這是提示公孫勝,此次出山,須適可而止。說的是:當遇遼國“幽州二十八宿”(遼國的二十八位上將)時,就當止步了;當梁山被招安即成事實后,梁山好漢要進汴梁(東京)去穿官服時,你就該回來了。 這其實既是羅真人給公孫勝的明智警示,也是羅真人給公孫勝一個將來全身而退的好借口。其隱含的真意在于,讓戴宗傳達信息給宋江,其義為:此次吾愛徒出山助貴山戰(zhàn)高廉,可!但往后征遼之后,得讓吾愛徒回我身邊,進汴梁時,他便不參與了! 后來,公孫勝果然在攻打大遼后止步不前,征完淮西王慶以后,公孫勝一回梁山隊伍之中,便與宋江正式告別,他搬出羅真人的“法旨”,宋江也只好表示“不敢翻悔”,不好違反當時和羅真人的約定。 其實,宋江心里清楚,對公孫勝再挽留是沒有用的,他是一定會走的,所以,也只好設宴送別了,臨別時,宋江等感到黯然神傷,心里好不是滋味。公孫勝堅決要走,這可是梁山英雄第一個和他宋江說離別的好漢,而且是一個非常有智謀的高人,宋江可能由此意識到,梁山好漢們前途很不妙。 此后,公孫勝回到羅真人身邊,專心修道,沒有參與剿方臘的戰(zhàn)爭。公孫勝是第一個脫離梁山團隊的好漢。梁山好漢在以后的數(shù)次戰(zhàn)爭中,死的死,傷的傷,所剩者無幾,留下來的大多被奸臣害死。只有燕青、阮小二等有幸逃脫。結(jié)局異常慘烈。而公孫勝能有先見之明,在災難來臨之前,成功地全身而退,這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謀高人,善于突破局中困境,掙脫枷鎖,自由飛翔。 而吳用等,雖然聰明,但因其利益、權(quán)力、名義、地位等,不愿或不甘擇機脫身,不能急流勇退,最終往往沉溺于險境中而不能自拔。歷史上,公孫勝這樣的人不多,范蠡算一個,他前期輔佐越王勾踐廿余年,助其由弱轉(zhuǎn)強,成功滅吳,而當越國興盛至頂峰時,范蠡深知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便棄政從商,在齊國成了積資巨萬的“陶朱公”。 真正的智謀高人,貴在能急流勇退。公孫勝有深謀遠慮,能清醒地判斷時局,不受縛于功利名義,在危機、災難來臨前,能及時抽身而退,而且做得很巧妙,他無愧為水泊梁山的第一智謀高人。 | 
|  | 
來自: 木樁指路 > 《企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