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中的很多英雄形象,都若有若無的帶著三國的影子,譬如宋江之于劉備,關勝之于關羽,致于諸葛亮,那肯定就是吳用了。吳用是梁山聚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出場就是智取生辰綱,從生辰綱這一條故事線,梁山故事的最初格局開始顯現(xiàn),也就是七星聚義。 吳用是鐵打的二把手,穩(wěn)坐在第二把交椅山,他手無縛雞之力,就如同隱居山野的諸葛亮一樣,以智謀立身,輔佐天命之人。吳用和晁蓋的關系,從一開始就交代了清楚,吳用是晁蓋的發(fā)小。在書中的第十四回,晁蓋為了保全前來投奔自己的劉唐,在官差面前認作是自己的外甥,卻不想這劉唐節(jié)外生枝,追上官差,想要回晁蓋贈與的金銀等物,正在和差使雷橫爭斗之中,被吳用撞到,吳用兩相調(diào)和,最后三人合計劫取生辰綱,吳用不但算出即將要來的公孫勝,而且還薦舉了阮家三兄弟,這才合聚了七星。 吳用和公孫勝兩個人,算是諸葛亮的分化形象,一個是世俗的智謀,一個是玄幻的法術,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多智而近妖。吳用就是承擔了多智的一面,而公孫勝則是“妖”的一面,不過公孫勝在書中的著墨遠遠要少于吳用,也就是水滸中推崇的還是凡人的智慧,在智取生辰綱這一重要的事件中,可以說是全賴于吳用的智謀,也是全書唯一的純粹智斗。在生辰綱之后,晁蓋等人投奔梁山,可是王倫卻自知才力不及晁蓋等人,留著這幾個人,簡直就是養(yǎng)虎為患,因此王倫就以退為進,謙和有度,大給金銀,想把晁蓋等人送走??晒俑肪兩跫?,如果梁山不能立足,眾人下山,都如同過街老鼠一般,惶惶不可終日了,但是王倫又是禮節(jié)備全,晁蓋就是想強行逼迫,也是有損義名,就這樣進退兩難。 關鍵時候還是吳用看到了林沖和王倫是貌合形離,他便用口舌之術,煽動林沖嗜殺了王倫,然后晁蓋才順理成章的接管了梁山。從生辰綱到梁山泊,吳用的智謀都起到了定局乾坤的作用。吳用一路都是游刃有余,但是到了宋江上山時,他才覺得有一絲內(nèi)心的掙扎,對于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來說,晁蓋這樣的草莽,所求的不過就是江湖道義,大魚大肉,但是宋江卻不同,宋江心懷大志,梁山只是他的一個跳板,最終的目的還是班列朝堂,為君效忠,功名利祿才是宋江所追求的,在這一點上,吳用是深以為然,這讓他和宋江在命運的進取上,開始志同道合。 對于李逵、武松這樣的人來說,能取得他們的忠心是十分容易的,而且忠心一旦建立,那就是至死不渝。但是吳用這樣通曉世事的文人,他絕不會因為長久相處的情誼或者是酒肉金錢的利益而獻出自己的忠心,他輔佐晁蓋,僅僅是因為他聽到了晁蓋的七星夢境,是順天意而為,但是吳用個人,卻從來沒有對晁蓋有死心塌地的忠誠。只有宋江才能讓吳用這樣的人忠服,因為宋江能和吳用交心,而交心的前提,則是同志。 晁蓋的格局太小了,一個梁山泊,讓吳用怎么能甘心把才華浪費在此處,只有跟著宋江的路線,前途無量的事業(yè)才不會讓吳用埋沒。朝堂上才是吳用更如魚得水的地方,一個書生,在不通文墨的莽人野漢中,他是無法安然自在的。宋江在上山之后,極力領兵出戰(zhàn),從祝家莊到取華州,如果沒有宋江,晁蓋是斷然不會發(fā)動這么多的戰(zhàn)事,而沒有這么多的戰(zhàn)事,吳用也就無法發(fā)揮他的才能,也就不能鞏固自己在梁山上的地位,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利害關系,才讓吳用早就站到了宋江的陣營。 宋江的一次次積累軍功,也讓晁蓋如坐針氈,但是在晁蓋醒悟過來時,他已經(jīng)是個孤家寡人了,晁蓋臨死前,他沒有把頭把交椅交給宋江,就已經(jīng)是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如果吳用這時有對晁蓋的忠心,宋江是無法染指山寨之主的位置的,可是吳用宋江早是一心,縱然晁蓋臨死表明了對宋江的怨恨,也是于事無補了。吳用也不是兩面三刀的小人,他只是物以類聚而已,晁蓋這樣的人物,會得到吳用的敬重,但是卻不可能獲得他的忠心,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吳用最后在宋江墓前自縊身亡,也是用生命表明了,自己這一生效忠的人是誰。 |
|
|
來自: kanglanlan > 《品水滸評西游批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