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只想看標題的答案,那么直接可以找到第三個問題。不過我相信,如果你看到答案,你一定會覺得心理學大師阿德勒一定是個大騙子。 是的,即使我只看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我也會這么想的。 但是,如果你想和我一起探討,你可以把這四個問題看完,我相信到時候你會和我一樣,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和體會。 為什么活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可是,我不是那么確定該怎么回答。 有時,甚至于覺得我的答案是很矛盾的,這讓我更加迷茫。每個人生階段,答案都不盡相同。 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還在思考這個問題:人到底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前言:今天提出這個問題的背景。 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起初覺得這應該是一本普通的書吧,只是教導人們如何有勇氣,鼓勵一下他人而已。但當我想了解心理學,想去了解阿德勒的時候,認真翻開了這本書,現(xiàn)在,可以很明確地說,這就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入門書籍。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思想的一種解讀——名家解讀。 為什么不直接去看阿德勒的書呢? 因為我很畏懼心理學專業(yè)的描述;對于拗口難懂的解釋很抗拒;讓我把心理學的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直接聯(lián)系起來很難;學習拉德勒的心理學之后,如何把它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我不知所措。 所以,選擇名家解讀,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階梯,而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不光像一座燈塔,我認為它是燈塔和小船的結合體,給了我航行方向,又提供了一艘小船,只要我愿意拿起雙槳,就可以慢慢地滑到彼岸。 這本書不光光是教我要有勇氣,也不是簡單地教我如何不怕被討厭,它是對阿德勒思想很接地氣的解讀。 它和其他的書有什么不同呢?我讀過大量的育兒書,方法論,國學,英語,數(shù)學等。我漸漸地走進了心理學。因為很需要! 因為我想知道我是誰, 我想認識我自己, 我想了解自己的世界, 我想知道如何面對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它是能夠和自己內心對話的一本書,也是一本自我總結和思考的書。 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探討四個問題和自己的疑問。 從這四個問題里,層層推進總結出人為什么活著這個最終的問題。 這四個問題是: 怎么算認真的活? 人生最大的謊言是什么? 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為什么人生中會有茫然的時候? 第一個問題:怎么算認真地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想,沒有認真地活是什么樣? 
 如果說,當下的我們活在過去,或者活在憧憬中,那么我們就沒有認真地活。 
 這里,強調的是兩點,一個是強調自我,一個是強調改變。我們要認識到生活中的此時此刻,同時“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變的。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課題分離,這也是阿德勒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如果我們陷在過去中,就會把現(xiàn)在的生活歸咎到過去的原因,例如: 我現(xiàn)在不自信,就是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管教太嚴厲; 我現(xiàn)在的工作不好,就是因為過去我考的大學不好; 將來,我一定要掙好多好多錢; 將來,我一定要成為一個攝影家; 將來,我一定要好好的孝順父母。 當我們緬懷過去,或者憧憬未來的時候,就會模糊了“此時此刻”,弱化了此時此刻,也就會減少了此時此刻的幸福感。 第二個問題:人生最大的謊言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欺騙自己,不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寄希望于未來,強忍現(xiàn)在的無奈,我想很大可能就會不快樂,是在逃避現(xiàn)實。 父母那一輩,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災害忍饑挨餓,中年時候又經歷了下崗。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辭職,會堅守一份工作直到退休,用我們現(xiàn)在的想法去想,他們的人生無比的枯燥,每天中規(guī)中矩,逆來順受不知反抗。 但是他們經歷了很多,怨言卻很少。我經常會思考,像父母那一代人,是不是真的幸福呢?在我的心里,他們是不幸福的。這是我所定義的他們的世界。 事實上,只要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人生應該是很幸福的。單從這一點看,爸爸媽媽們的人生是很幸福的,他們活得很認真。 第三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就像本文開頭所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所以這個問題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真正的答案就是自己可以定義,權力只在“我”手中。有個人在想阿德勒一定是個大騙子,說出這樣的話不就是因為自己找不到答案嗎?所以又把這個球踢給了讀者,因為他自己根本沒有答案。 我就是這么想的! 然而,阿德勒說, 
 想一想戰(zhàn)爭年代,看著身邊的戰(zhàn)友勇往直前毫不退縮,一批一批地倒下去。自己眼睜睜地看著親愛的兄弟們一個一個地離自己遠去。如果我們坐著時光穿梭機,回到那場戰(zhàn)爭中,親眼看著發(fā)生的一切,我們會怎么做呢? 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能理解英雄是如何舍身成仁的了。 他們人生的意義,就是由他們自己來定義的——他們?yōu)楹稳ミx擇犧牲, 他們如何界定自己的人生意義, 他們?yōu)榱耸裁炊睢?/p> 小的時候,看過一篇小說,里面描述的是一位盲人琴師帶著他的盲人小徒弟在各個村莊里面為大家表演。這位盲人琴師說,他要拉斷50根琴弦,這樣就可以打開二胡里面的一個紙條,上面就會告訴他如何重見光明。 這個紙條是誰留下的呢?盲人琴師的師傅! 日復一日,風風雨雨,盲人帶著他的小徒弟不停地穿梭在各個村莊里,給大家?guī)ザ?,帶去快樂。當他終于彈斷了五十根琴弦之后,他終于如愿以償?shù)啬贸黾垪l。第二天,當他的盲人小徒弟,興奮沖沖地問他的師傅,是否知道了如何重見光明,如何恢復視力?他的師傅鄭重地告訴他,是自己弄錯了,當年師傅說的不是彈斷五十根琴弦,而是彈斷一百根琴弦。于是,師徒兩個就繼續(xù)上路了。當盲人師傅去世的時候,他也給他的小徒弟留下了一個紙條,他跟徒弟說,當你彈斷一百根琴弦的時候,你就可以打開紙條,上面就有你重見光明的秘密。師傅很遺憾沒有彈斷一百根琴弦,你要努力啊。 這個故事已經過去快20年,所以我并不記得,這個盲人師傅請誰來幫他看的紙條。 我只知道自己有些黯然傷神,也體會到了一種希望的延續(xù)。 盲人師傅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呢? 他到底為了什么而活? 起初他應該是想彈斷五十根琴弦,那是他的目標。但當他完成了這個目標之后呢? 我想他的人生意義就在于,他會一直不停地演奏二胡,給自己,給村民,帶去快樂! 這個故事是傷感的,讓我曾經一度非常惋惜,非常失落。 反觀蕓蕓眾生,每一個人的故事都不同,每一個人腳下的路也不同,那么人生的意義如何用一把一模一樣的尺子去衡量呢? 真是做不到。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過著自己的故事,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最終,我想人生的意義也確實只在我們自己手中。我接受了阿德勒大師的思想。 第四個問題:為何茫然? 如果我們想要選擇自由,就意味著以下三個事情: 不怕招人討厭, 不為他人而活, 只為自己而活。 我們選擇了自由,就選擇了幸福。問題是當我們選擇自由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很迷茫,也會因為選擇了自由而會迷路。這時候,阿德勒提出了“引導之星”這個人生的重大指針。 
 那么引導之星是什么呢?他者貢獻!他者貢獻就是引導之星。那什么是他者貢獻呢? 
 那么當我們覺得茫然的時候,按照這個順序來反問自己的內心,我是否選擇了自由? 我是否不怕招人討厭? 不為他人而活? 只為自己而活? 我是否迷路了? 我是否看到了引導之星? 我是否做到了他者貢獻? 我是否感到幸福? 茫然時,停下來,空下來,閑下來,靜下來;學起來,約起來,聊起來,讀起來,寫起來。 我的疑惑 即使我接受了阿德勒的思想,依然還有自己的疑問。 第一個問題:阿德勒說,看不到過去,也不規(guī)劃未來,那么如何思考我們的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呢?這句話可是育兒的專家們都非常認可的一句話,也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很有用的經驗。如果按照阿德勒的思想分析,這句話就是不對的。 我的理解:這是他人對于孩子的一種界定和預測,和孩子自身無關。也就是說從孩子的角度來講,這是他人課題,但他自己可以改變自己。他掌握著自己的人生。 對于孩子性格培養(yǎng),我認為到六歲的時候,孩子的性格就已經形成。在后期的人生里,他的行為可以改變,他的性格很難改變。 例如:他從小愛吃的東西,長大以后,即使生病的時候也愛吃那一口。這一點是我的想法和阿德勒的思想有所差異的地方。 第二個疑問就是,阿德勒說人看不見未來,不需要規(guī)劃未來。這和我一貫的想法非常矛盾。我們經常說人生規(guī)劃,也經常說要有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如果都不去規(guī)劃未來,不去思考未來的話,怎么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呢? 我承認我們不應該對當下抱有隱忍和無奈的心情。 要活好此時此刻,并不影響我們要有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去遼望一下自己的未來呀?所以這是我的疑問,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答案。 總結一下,簡單介紹了阿德勒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通過討論四個問題來回答“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同時提出了針對阿德勒思想的疑惑。 | 
|  | 
來自: 九州君子好人 > 《生活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