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就從東西羅馬分道揚鑣前開始講起。 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 3世紀動亂動搖國本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235年,皇帝塞維魯王朝末代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在北上征討日耳曼蠻族的前線因為軍隊的不忠被軍官馬克西米努斯(后自立為皇帝)殺害。由于亞歷山大沒有后代,元老院承認了阿非利加行省官員戈爾迪安一世為新皇帝。 戈爾迪安只被承認了22天即被馬克西米努斯的支持者、同在北非的卡佩里亞努斯擊敗,最終上吊自盡。而馬克西米努斯在進軍意大利途中遭遇軍隊叛變,元老院新任命的皇帝普皮恩努斯和巴爾比努斯命令近衛(wèi)軍殺死了馬克西米努斯。然而兩個新皇帝當政不久就因為近衛(wèi)軍暴動而被刺身亡。 3世紀動亂,羅馬帝國一度分裂為三部分 從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開始,羅馬帝國的皇帝就像走馬燈一樣不斷更換,期間50年時間里竟一共有26名皇帝。新皇帝一面遭遇權(quán)力極大的近衛(wèi)軍控制,一面又要應付日耳曼等蠻族入侵,潘諾尼亞(匈牙利)、默西亞(羅馬尼亞南部)等地的農(nóng)民動亂。 瘟疫、經(jīng)濟蕭條、貨幣貶值加劇了政治軍事動亂的危害。268年,羅馬分裂為三部分(羅馬、高盧、帕爾米拉)并進行內(nèi)戰(zhàn)。273年,軍人皇帝奧勒良在登基后第四年終于先后蕩平了帕爾米拉和高盧,將羅馬重新統(tǒng)一。但兩年后奧勒良在進軍波斯途中,由于其秘書害怕犯錯被殺偽造了處死多名軍官的文書,最終慘遭錯殺。 奧勒良死后帝國又回到了擁立皇帝被兵變殺害的循環(huán)往復中,直到戴克里先出現(xiàn)。 戴克里先與四帝共治戴克里先本名狄奧克萊斯,出生于達爾馬提亞大區(qū)(今克羅地亞沿海)的薩洛納(今索林)附近,狄奧克萊斯的父母地位低微,有為被證明歷史稱狄奧克萊斯年輕時在多瑙河下游的羅馬部隊里服役,一路打拼并獲得了提拔。 戴克里先出生地附近,古城薩洛納遺址 282年夏天,普羅布斯皇帝被被叛軍士兵殺害,作為近衛(wèi)軍頭目的卡魯斯像他的前輩一樣順理成章被推舉,隨后得到了元老院承認。之后卡魯斯任命狄奧克萊斯為近衛(wèi)軍統(tǒng)領。 由于卡魯斯繼位時已經(jīng)有60歲高齡,于是將兩位兒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選為共治皇帝凱撒(低于奧古斯都),卡里努斯留在西方的高盧維持邊境穩(wěn)定。老邁的卡魯斯和努梅里安共同率領羅馬軍隊在同薩珊波斯的交戰(zhàn)中獲勝,283年11月卻在伊拉克染病去世(一說遭遇雷擊),卡魯斯總共只在皇位待了16個月,他的小兒子、凱撒努梅里安于是繼承了奧古斯都的皇帝稱號,但卻在隔年3月候因眼部發(fā)炎消失在公共視野中。一日,努梅里安在色雷斯(另一說在比提尼亞)行軍的馬車上被發(fā)現(xiàn)死亡,據(jù)稱尸體已經(jīng)發(fā)臭,病死或謀殺成為謎團。 戴克里先頭像 直到11月皇帝的死亡才被披露,行軍至迦克墩(今伊斯坦布爾亞洲部分卡德柯伊),再反復商議后繼承委員會選擇了近衛(wèi)軍指揮官狄奧克萊斯為新的奧古斯都,并更名為戴克里先。 得知弟弟死訊和東部新選出了一名皇帝,卡里努斯從羅馬率領軍隊浩浩蕩蕩前來,史料記載他的部隊規(guī)模遠大于戴克里先。285年7月,兩軍在默西亞行省西部的馬爾古斯(今塞爾維亞波扎雷瓦茨)附近展開決戰(zhàn),卡里努斯敗亡。據(jù)稱原本卡里努斯一方在戰(zhàn)役初期將戴克里先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但一名卡方軍官因為妻子被卡里努斯勾引而反水殺死了皇帝。也有說法表示原本戴克里先方面就占據(jù)了優(yōu)勢。 無論如何,戴克里先重新統(tǒng)一了混亂半個世紀的羅馬帝國。 不過戴克里先在執(zhí)政初期仍舊像之前的那些短命皇帝一樣,為了維持羅馬帝國的龐大疆域而四處應戰(zhàn),國內(nèi)仍舊民怨不斷不滿其統(tǒng)治。但此后,戴克里先通過肅清國內(nèi)政敵,成功阻止日耳曼蠻族南侵多瑙河,以及打退了入侵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波斯人,逐漸樹立了皇帝威信。 在此后,戴克里先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了維持這個體量巨大的帝國,創(chuàng)立了東西分治帝國,為后世的羅馬帝國分裂帶來了深遠影響,東西帝國各設置一名奧古斯都(正帝)和凱撒(副帝)。奧古斯都需要在退位前將位置傳給凱撒,而后新的奧古斯都選擇他的新凱撒。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3世紀內(nèi)亂時期的皇權(quán)內(nèi)亂。 戴克里先創(chuàng)立的四帝共治制度 286年,戴克里先任命原羅馬帝國凱撒馬克西米安為西部帝國奧古斯都,自己為東部奧古斯都。兩帝分別在米蘭和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建立新都,無一人以羅馬為都。羅馬元老院的權(quán)力被削減至只局限于前首都羅馬周邊。 在293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各自指定一位凱撒,即副皇帝,分別為加萊里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洛盧斯,并正式任命凱撒為繼承人。然而其并不只是繼承人,四位皇帝各自統(tǒng)治著四分之一的帝國。四帝共治制自此成形。 此外,戴克里先認為皇帝頭銜應該更為全面,而非只是建基于武力,其應更具認受性與穩(wěn)定性。所以他尋求建立新法規(guī),重新確認皇位的合法性,將皇帝描寫成半神的化身與最高祭司。這時共和國時期的舊頭銜最高祭司(Pontifex Maximus)即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皇帝的頭銜,半人半神更利于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建立。 不過除了改革的功績,對基督教徒的迫害成了戴克里先皇帝生涯的最大污點之一。303年開始他頒布了反基督徒法令,基督徒士兵需要離開羅馬軍隊,其后基督教堂的私產(chǎn)被充公,而且基督教的書籍被燒毀。在戴克里先的宮殿被兩次縱火后,其對基督徒采取更強硬的措施:基督徒要么放棄信仰,要么被處死。對基督徒的迫害一直到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赦令才最終結(jié)束。 主動退位與內(nèi)亂再起305年,55歲的戴克里先決定主動從奧古斯都位置上退出,同樣,西部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也在同年退位,只不過后者對于權(quán)力的欲望仍沒有結(jié)束。 退位后的戴克里先喜好種菜 戴克里先在故鄉(xiāng)薩洛納附近建立了一所宮殿(位于今克羅地亞斯普利特),并在此以種植卷心菜為樂。他還多次拒絕旁人勸說其復出的提議。戴克里先也是羅馬帝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心甘情愿主動退位的皇帝。 直到312年,戴克里先終于在其斯普利特的宮殿里病逝。但由于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進行了七年,已經(jīng)無權(quán)無勢的戴克里先子女在敘利亞慘遭殺害。 伽列里烏斯再度點燃內(nèi)戰(zhàn)在戴克里先退休后,帝國就再次陷入了皇權(quán)爭斗的內(nèi)亂之中,當初設計的四帝共治制度瞬間破產(chǎn)。 引起內(nèi)亂的東部皇帝伽列里烏斯 雖然他與馬克西米安順利退位,東西副帝君士坦堤烏斯一世和伽列里烏斯分別提升為東西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選擇外甥馬克西米努斯為東部凱撒,但伽列里烏斯選擇的西部凱撒塞維魯二世遭到了意大利人民的反對。 306年,西帝君士坦堤烏斯一世只繼位一年就在不列顛去世了,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被不列顛約克軍團推舉為西部奧古斯都,他迅速出兵占領了整個不列顛和高盧地區(qū)。 而塞維魯二世原本該由凱撒升為另一個奧古斯都。與此同時,羅馬城的百姓卻推舉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為西部凱撒,還把父親、前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請出山。父子二人最終依靠著更多軍隊的支持在拉文納圍困了塞維魯二世,在保證投降不殺后馬克森提烏斯背信棄義,最終在307年處死了塞維魯,伽列里烏斯率軍從東方討伐卻無功而返。 308年初,馬克西米安向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奪權(quán)失敗,逃亡到女婿君士坦丁一世處,7月,仍舊貪戀權(quán)勢的他又在君士坦丁身后發(fā)動政變,可惜無人應和最終自殺身亡。 同年11月,伽列里烏斯又任命李錫尼為西部奧古斯都(事實上卻只控制東部的部分領土),這時羅馬帝國出現(xiàn)了同時又六名奧古斯都的奇葩局面,伽列里烏斯的行為讓馬克森提烏斯十分不滿,不過他與李錫尼在此時保持了暫時的和平。 311年春天,伽列里烏斯在郁悶中病逝,羅馬帝國的四帝之戰(zhàn)一觸即發(fā)……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