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為皇帝,又稱天子,代表上天統(tǒng)治。為了表明一個朝代的合法性,會尊崇以前的朝代,對前朝進行分封。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禮制,新興王朝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顯示本朝繼承前面朝代,具有正統(tǒng)地位。二王通常指緊鄰的兩個王朝,三恪指更久遠的王朝。 堯舜禹時期,虞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商代后裔宋國。周朝封了8個公爵,上述6國全部是公爵國。公爵是最高爵位,公爵是王室的客人,可以組建“三師”軍隊,有較大的獨立性。 周朝在滅商之前的身份就是商朝的臣屬,而且武王伐紂后,殷人依然有強大的勢力,出于對殷人勢力的限制和一定程度的承認,以及合法性的塑造,不僅保留了殷人的部分領(lǐng)域,還分封了之前的許多先圣王的后裔,這是二王三恪的第一次制度化。 秦始皇用法家治國,沒有使用二王三恪制度,二代就滅亡了。漢朝恢復這一制度,漢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漢元帝加封周承休侯,漢成帝加封為周承休公,后改封衛(wèi)公。漢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長孫孔吉為殷紹嘉侯,漢平帝改封為宋公,以繼承商朝。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不稱臣,受詔不拜,可以天子儀仗祭祀宗廟,仍行漢朝正朔。西晉武帝封魏元帝為“陳留王”,漢獻帝后裔封山陽公,改衛(wèi)公為衛(wèi)侯(周朝)、宋公為宋侯(商朝),封劉禪為安樂縣公。其中的陳留王在西晉滅亡后,持續(xù)了200多年, 到南齊時期才亡國。 唐朝,封楊侑為酅國公,行隋正朔;封北周后裔介國公,共為二王后。唐玄宗時期,封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 宋朝,宋太祖封柴宗訓為鄭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宋仁宗封柴詠為崇義公,宋徽宗又封周恭帝玄孫為宣義郎,與崇義公為國二恪。此外,封封隋、唐、五代后裔與吳越、荊南、蜀漢等諸國子孫為官,負責宗廟祭祀。 元末紅巾軍起義,韓山童劉福通打著恢復宋朝旗號,建立宋政權(quán)。朱元璋跟隨紅巾軍起家,最后卻將宋政權(quán)小明王韓林兒給淹死了,因而不愿提及宋朝;另一方面他出于懷柔,承認元朝正統(tǒng),但是也不適合將元朝列為二王。因而明朝沒有使用二王三恪制度。 滿清入關(guān),打著替明朝皇帝復仇的旗號,卻將明朝皇帝后裔全部殘殺,自然不敢采用二王三恪制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