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生之家導讀:四逆湯加減治療淋證醫(yī)案案例。 1.白某,女,63歲。反復尿路感染5個月,尿頻,色清,尿后小腹脹墜不適,氣短,說話稍多則累,舌淡赤胖潤,脈弦稍數(shù),寸弱。此證小腹脹墜不適,氣短,說話稍多則累,顯見大氣下陷之象。擬升陷湯合四逆散試之: 黃芪30 g,知母10 g,升麻10 g,柴胡15 g,桔梗10 g,桂枝10 g,枳實10 g,白芍10 g,茯苓30 g,丁香10 g,郁金20 g,炙甘草10 g。 5劑后癥情無改進,揣摩夜尿頻數(shù)五六次,色清,手足不溫,查舌淡胖潤,陽虛有據(jù),改升陷湯合四逆湯再投: 黃芪45 g,知母10 g,黃柏15 g,升麻10 g,柴胡15 g,桔梗15 g,肉桂10 g,枳實10 g,白芍10 g,茯苓30 g,砂仁15 g,附子25 g,淫羊藿25 g,菟絲子25 g,炙甘草10 g。 space 7劑后,尿頻、小腹脹墜等癥均有減輕,守方續(xù)進7劑,排尿正常。 按:本案初診,囿于四逆散治“小便不利”經(jīng)驗,投之未效。仔細斟酌,找出癥結還是由陽虛引發(fā),改升陷湯合四逆湯而收效。檢討起來,還是陰陽辨訣概念不牢固的問題。對中醫(yī)而言,經(jīng)驗有時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對固然管用,用不好,思路僵化,就不管用,為醫(yī)當謹慎。 另外,本案病人脈弦稍數(shù),脈也不乏力,似為陽脈,主熱,與其舌象、癥狀俱為陰象不符,這種脈證不合的現(xiàn)象并非偶見。一般情況下,我都舍脈從病,認證為要。 這是鄭欽安很重要的一個觀點,與古今諸多唯脈認證者不同。在臨床中遇到“病現(xiàn)陰色”,而脈見“浮、洪、長、大、實、數(shù)、緊之類”陽脈,我通常均“舍脈從病”,判為陰證,用附子類熱藥,未見失誤。 2.張某,男,25歲。2012年6月16日初診:因為支原體感染,靜脈滴藥2周。 現(xiàn)陰莖灼熱,龜口發(fā)紅,撒尿刺痛,目赤干澀,肝區(qū)、右小腹抽痛時作,舌略赤胖尤潤,脈沉滑寸弱。按癥狀,似乎濕熱下注,以四逆散治之: 柴胡20 g,枳實10 g,赤芍20 g,桔梗15 g,土茯苓30 g,桂枝20 g,川牛膝30 g,乳香10 g,炮姜25 g,車前子25 g,甘草15 g。7劑。 復診:小腹抽痛消失,余癥亦有減輕,舌脈同前,原方加枸杞子25 g 續(xù)服。 三診:陰莖灼熱又有反復,且口鼻亦感灼熱,尿略黃,便溏,舌略赤胖尤潤,脈仍沉滑寸弱。反復捉摸,還是應當從陰證著眼,改方四逆湯合封髓丹加味: 附子25 g,炮姜30 g,黃柏15 g,砂仁15 g,肉桂10 g,知母10 g,土茯苓30 g,川牛膝25 g,炙甘草30 g。7劑。 四診:諸癥又皆減輕,上方附子增至30 g,加黨參30 g,白術30 g,車前子25 g,再予7劑。告愈。 按:此案走了彎路,初診時囿于陰莖灼熱,龜口發(fā)紅,撒尿刺痛等表現(xiàn),按濕熱下注論處,雖然癥狀亦有減輕,但再投原方則出現(xiàn)反復,這就要認真思考了??蓟颊呱嗦猿嗯钟葷?,脈仍沉滑寸弱,加之便溏,可以說是陰證。其陰莖灼熱,龜口發(fā)紅乃虛陽下泄表現(xiàn),三診時口鼻又增灼熱,則可能是涼藥傷陽,逼陽上越所致,皆屬假火陰火。改處四逆湯合封髓丹溫陽潛納,方向對路,方才收效。我所稱中醫(yī)四大假癥中,假火(熱)或稱陰火,可以說是最常見、最容易誤辨誤治的病癥,鄭欽安所謂“千古流弊,醫(yī)門大憾也”。 通常而論,鄭欽安是把舌診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辨認陰陽,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見,觀其諸多論述便知。歷代醫(yī)家之醫(yī)案少有舌象記載,即仲景也不例外,鄭氏觀點確有突破。本案舌略赤胖尤潤,即為認證眼目。 3.梁某,女,64歲。2012年2月22日初診:憋不住尿,尿頻、尿急1年,便干如羊矢,時發(fā)胸痛,走路急了則氣短,易汗,手足涼,畏冷,舌略赤胖潤,脈滑數(shù)軟寸弱,右兼弦象。此腎虛關門不固,兼見大氣下陷之癥,高齡老人,終歸陽虛,擬四逆湯加味,肺腎兼顧: 附子30 g,炮姜30 g,肉桂10 g,赤石脂30 g,丹參30 g,檀香10 g,砂仁10 g,紅參10 g,黃芪30 g,肉蓯蓉30 g,生麥芽30 g,細辛10 g,炙甘草60 g。7劑。 復診:尿已可憋住,便干緩解,余癥均有減輕,前方調(diào)整: 附子30 g,干姜15 g,紅參10 g,五靈脂10 g,黃芪30 g,茯苓30 g,白術30 g,生麥芽30 g,細辛10 g,桂枝25 g,炙甘草30 g,生姜15 g。7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