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潭/原創(chuàng) 
【圖1】 
【圖1-1】 
【圖1-2】 
【圖2】 
【圖2-1】 介紹一組遼金時代圓形符合押印,形制圓柱形,內外兩個印面,分上下兩半印作對合印式,完整成套的多年來于市肆只見此一例,早些年購于無錫古玩市場。 印文:銀鋌形押(上)、火日金、圖形雞(底部?。D1、1-1為實物照片,圖1-2為印蛻。直徑2.2厘米,通高1.7厘米。圓形印面,上下對合式符合押印,圓柱形印紐殘損,質料青銅。此符合押印對合的上半部為一束腰銀鋌形外凸作子印,印文為花押,底部印面見有一圖形雞,口銜靈芝草,于背部正中見有漢字“火日”,另一字為“金”,置于圖形雞腹部。對合的半印,上半印面外凸,下半印體作內凹,兩印體對合后,兩側上下穿孔正好相對。此押印系繩設計,先將系繩兩端匯合同時由圓柱形印紐頂端垂直孔向下穿入,然后系繩兩端分別由兩側橫向穿孔引出,再與下半印體邊緣穿孔穿入并打成結,這樣系繩將上下兩半印連接一體。上半印使用時可以隨系繩向上拉起,用畢可隨系繩下移復位,下半印底部印面則可以直接鈐印使用。系戴時由于印體重力下垂,兩半印自然對合,系繩將兩押印始終連接成一體。 此押印印文中見有“火”與“日”字,兩字作上下結構排列,且“火”字的一撇一捺筆畫較長,包容了“日”字,結構很像一個組合字,而這個字形在契丹文印中常見,多作篆書體。另筆者藏有契丹文字鑿刻的楷書符牌,其牌上見有與此字結構完全相同的契丹文。另楷書漢字“金”,在遼代押印中亦見有實物遺存。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保存有一塊當地出土的契丹文墓志銘,在銘文中就見有“金”字,可見在契丹文中有直接使用漢字原字形的例證(其音、意不詳)。鑒于此,我確定了此為遼代契丹文字押印。一個偶然機會,在舊存的資料中看到蔡美彪先生有關此押印的釋讀資料,與我的看法不同,遂引發(fā)了與專家溝通的想法。在1998年秋,我唐突地寫信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先生,沒有想到時隔數月,蔡先生在年底給我寫來回信。信中說道:“寄來舊釋‘火日金’押印本,‘火日’兩字連讀,與契丹及女真字均極相似,但不盡同。古人稱太陽為‘火日’,又金雞喻太陽,押作雞形,內書金字,似難否定漢字舊釋,不知有他證可資參據否?”有關“火日”相關解釋,后來我又看到《晉書·紀瞻傳》:“是以金水之明內鑒,火日之光外輝?!睖蚀_地說明了“火日”是兩個漢字,比喻太陽為火日之光,與契丹文無關。十分感謝蔡先生解惑,讓我從一方押印的收藏、考訂中學習到知識。宋元時期民間遺存的押印,因契丹、女真字與漢文字同時混雜使用,對這一時期的私押印做到解讀準確,也是比較難的課題。 《中國璽印篆刻全集》2卷,書中收錄一方同類押印,編號:1179,缺失對合的上半部。 印文“日月、天山地水”符合押印。此押印缺失半,其形制、時代同前例。圖2為實物照片,圖2-1為印蛻。直徑2.2厘米,通高1.0厘米。質料青銅。陽文?!叭赵隆眱勺址种糜谟∶嫔喜繄A形框內,“天山地水”四字于印面中間由上而下垂直排列,“天”字粘貼上邊緣,左右兩筆畫分開,“山”字中間一筆向上延伸,頂部分三叉,形同參天大樹,擎天立地,“地”字靠近印面左側,結構中最后一彎鉤筆畫拉長,將“水”字攬入其中。印面文字“日月”橫置,“天山地水”四字作豎式,六字巧妙置于圓形印面之中,橫豎轉換,玄機無限。 資料記載,道教以“日”為大明神,“月”為夜明神。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逗鬂h書·劉焉傳》注引《典略》:“其一上之天,置山下;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贝酥小疤焐降厮彼淖指拍钆c印面文字相關。另外在金元時期或其后朝的道教實物印中,也曾看到印面印文中有“日”“月”兩字于圓形框內字樣。綜合判斷,此押印文意應與傳統(tǒng)道教有相關聯系。 以上介紹的兩押印,均為遼金時期圓形上下對合式符合押印,從印文字義判斷,與當時社會民族的精神信仰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