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大椎穴 大椎位于第七頸椎下,為手足三陽經(jīng)與督脈的交會,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的作用。 主治驅寒、退熱。 取穴法:坐位低頭,項后上背部脊柱最上方突起之椎骨(第七頸椎)其下緣凹陷處。 5、神闕穴 本穴正當臍中,任脈氣血在肚臍正中聚集之處,人體的長壽之穴。 主治腸鳴腹痛、泄瀉不止。 6、氣海穴 氣海穴,元氣聚集的地方,溫養(yǎng)健壯全身的作用。 取穴法:臍下1.5寸 7、關元穴 關元穴為人身陰陽元氣關藏出入之所,人體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三經(jīng)在任脈的交會點,也稱“精宮”“丹田”,是治療生殖疾病重要穴位。關元也為小腸募穴,小腸之氣匯集于此。 主治陽虛、氣虛、畏寒等。 取穴法:臍下3寸 8、足三里穴 足三里,強壯身心的大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常灸(按壓刺激也可)此穴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健脾和胃、調(diào)補氣血、疏通經(jīng)絡,曰補中氣。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等 取穴法:屈膝成90度,由外膝眼往下四橫指距脛骨約一橫指處。 9、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三條陰經(jīng)交會處。脾主運化而統(tǒng)血;肝主疏瀉而藏血;腎主水而藏精,故三陰交統(tǒng)治與精血有關的生殖方面的疾病。 主治腸婦科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失眠等。 取穴法:手四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nèi)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后緣的交點。按壓時力偏向脛骨后緣。 內(nèi)容太多吧,細細看。 簡單總結一下,可以經(jīng)常做以下的保?。?/strong> 1、按“百會”“大椎”,補陽氣; 2、按“中脘”“足三里”,補中氣; 3、直立,雙手帶動身體慣性前后擺動,前手手掌拍“關元”、后手手背撞“命門”,提升整體陽氣及補腎氣; 4、收緊腹部,拍打“中脘”“氣海”“關元”,補血補氣; 5、發(fā)熱或覺得熱氣,按“涌泉”。 以上按壓穴位的,有條件下可以艾灸,效果更好。 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狀態(tài),多保健多健康。你也可以的! |
|
|
來自: 一水易人 > 《艾艾貼招微商,@微信號yfgaosir》